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编著、著属于图书的三种著作方式。三种方式的作品原创性程度不同,著的原创性最高,编的原创性最低,编著则处于二者之间。也就是说,著的图书学术含量最高,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最多,其次是编著的图书。正因为如此,有相当多的图书原本著作  相似文献   

2.
2001年第2期的<编辑学刊>刊登了邬红伟的文章<也谈"著编合一">.该文从两种编辑谈起,否定了"著编合一"的可能性和存在性,又根据刘光裕"有出版才有编辑"的观点,经过一番引经据典,得出:"从编辑职业的形成过程看,在出版活动中,‘编'与‘著'是分离的","只要出版还存在,即使到了知识经济社会,进入网络出版时代,编辑这门职业仍将存在,'著'与'编'作为两项不同的工作,两者不可能合一".  相似文献   

3.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编著将编和著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工作。所谓编,就是系统整理已知的资料或前人、他人的成果,如编辞典、教科书、年鉴等。所谓著,在于言人之所未曾言,在于能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有开创、创新的性质。任何创造性的见解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编与著结合起...  相似文献   

4.
有关“编研”一词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1960年在档案专业刊物《档案工作》上使用了“编研工作”这一术语;1980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文件中使用了“编研工作”一词。由此开始,一方面是档案文献编纂理论的继续深化;而另一方面却是新的研究领域,即档案文献编研理论的开辟。但在相当长  相似文献   

5.
网风小议     
千河 《今传媒》2009,(7):53-54
"网风"这个词,是我的杜撰.之所以想到这个词,源于两点: 一是网络成为现代人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新"三件宝"(网络、手机、小轿车)之一.而网络犹如人之耳目.  相似文献   

6.
"编辑""出版"最早出现时间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一词最早出现于北齐·刭罔而非唐初 "编辑"是一个由联合词组凝固形成的动词.其中,古代汉语中的"辑"和"缉"在"连缀""整合""聚集""纂集"等意义上是通用的.现代权威的说法认为,"编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初李延寿所著<南史·刘葆传>中,其文日:"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缉,筐箧盈满."  相似文献   

7.
"大编研"一词最早见于现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发表在<档案与史学>1994年第2期的<"大编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趋势和新出路>.该文指出: "所谓‘大编研',是相对于传统的档案编研而言的,是对传统档案编研的扩展和延伸.传统的档案编研,实际上主要就是档案馆、室以书刊为载体汇编档案在一定范围内加以公布.它的编纂者基本是档案馆、室,它的载体基本是书籍、刊物等印刷物,它的形式基本是文件汇编,它的材料基本是馆藏档案,它的发行范围一般也比较小.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小编研'.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多年,从审读的大量人文社会科学的书稿以及阅读的其他同类书籍看,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文风,从表现方法到艺术技巧,都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些看法,以供参考。一、著作方式的表达名不副实著作方式表达一定要准确,要实事求是。它不仅关系到一本书的版本档案工作,有时还可能涉及版权问题。例如,把一本汇编书写成“著”“编著”或“编写”,这就是明显侵犯了他人的版权。在现实中,不少人往往把“编”提格为“编著”,把“编著”提格为“著”;个别人为了表示谦虚,把“编著”写成“编”,也不恰当,这…  相似文献   

9.
在编研工作中"编"与"研"并没有协调发展,注重"编"而忽视"研"的现象比较普遍.编研工作重点从"编"向"研"的转移是编研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为此,正确处理"编"与"研"的关系,在"精、准、深"上下功夫,是增强档案编研工作活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据目前新史料表明,古代"采访"一词,最早出现于<人物志>之中,比学界公认的<搜神记·序>提前了近半个世纪.在近代,"采访"一词与新闻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采访"的称谓逐渐被新闻学界认可,特别是1928年周孝庵著<最新实验新闻学>出版后,"采访"一词始成为新闻学专业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1.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五四"文学著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在一编室内由几位同志承担,这期间主要是编"文集"和"选集",也出过少量单行本.如最早出版的是《瞿秋白文集》(4卷本),接着又开始编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郑振铎的文集;选集编有闻一多、朱自清、  相似文献   

12.
来信     
<正>用事实说话我是一名新闻系的学生。这学期,在媒介管理这门课上,老师频频提到"全媒体"这个词,而暑假我在报社实习的部门,也向我介绍自己是"全媒体周刊"。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全媒体"这个词变得如此火热,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学界几乎没有对"全媒体"进行过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全媒体"很像是媒体在技术冲击面前抓到的救命稻草。  相似文献   

13.
"编辑"词义从古到今的演变(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概念是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范畴."编辑"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变化的,"编著合一"是不是古代编辑的特征,编辑出版史要不要划分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的界限,"编辑"一词怎样进入近现代新闻出版词汇,这些都是讨论的热点.本文想通过考察"编辑"词义从古到今的演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一、“编研”兴起缘由有关“编研”这一术语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1960年在档案专业刊物《档案工作》上使用了“编研工作”这一术语;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文件中使用了“编研工作”一词。从此,一方面是档案文献编纂理论的继续深化;另一方面却是新的研究领域、即档案编研理论的开辟。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还是偏向于用“编纂”一词,而较少用“编研”一词,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编纂理论还有其旺盛的生命力。但值得关注的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编研理论越发显示出蓬勃生机,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应是基于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15.
去年从书摊上买了一册<李敖评传>(董大中著,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出版).这也许是出自祖国大陆作者之手的第一部李敖传记.但是读了这个<李敖评传>,我觉得有一些问题值得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界》2002,(1):28-28,23
前年底,有幸到边陲某地去参加一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安排与会者去作一次文化参观考察.大家莫不欢呼雀跃."你是哪个图书馆的?""你去过那里游览吗?""我是××馆的,还是这个地方的人,可是以前没有去过这些地方观光."……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  相似文献   

17.
所谓短册,是指过去日本人用来写和歌或俳句等的一种窄长条厚纸。两年前,我在日本进修时,常听说“短册”这个词,但开始时我不知道短册在出版界为何物。有一天,我与讲谈社的一位部长一起到池袋的一家书店参观,发现陈列在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里都夹有一张细长的厚纸。当我询问那位部长为何所有书里都要夹上一张这样的纸条时,他告诉我说,“这就是短册”。接着他向我详细地介绍了短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开场白:因为大家的参与,从不同的视角论述"编与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编与研",乃至站在发挥档案馆作用、提高档案人地位的高度阐明"编与研",使这个话题显得具有极大的可辩性.虽然你说、我说、他说,给人一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感觉,但是毕竟开阔了大家的思路,引发了人们对编研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西阳 《北京档案》2001,(5):46-47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知何时竟成了不少档案馆和不少档案人难出编研成果的一块挡箭牌.一些学者的学术论文也认为档案馆馆藏不够丰富,或者馆藏结构不甚合理是当今档案编研难以出成果、上水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一名明星女记者的演讲视频近来在微博上热传数万次,我看到一名从业界转到学界的新闻人推荐他的学生收看这个视频,"以体验陈述的力量",也忍不住打开了这个视频.看过之后我除了体验到陈述的技巧(不是力量),还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又"被宣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