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由“三驾马车”——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执掌国家最高权力,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当时苏联经济严重失调,工业只生产武器和军用物资,农业更是无比凋敞,被称为“欧洲粮仓”的乌克兰、库班、伏尔加也被饥荒所困,农民头上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养母牛、喂家禽、种苹果树都要交税。为了逃避税费,农民不得不悄悄宰杀家禽、砍掉果木。马林科夫上任后,锐意改革,在取消赋税的同时,还允许农民把自留地扩大4倍,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马林科夫也因此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声誉,  相似文献   

2.
1948年,27岁的青年才俊萨哈罗夫就成了苏联研制氢弹的“阿扎玛斯16号”绝密计划的技术领头人。他呕心沥血埋头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两次被授予列宁勋章,一次获斯大林奖,三次当选全苏联社会主义劳动模范。在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中,萨哈罗夫无疑是苏联手中的一张王牌。  相似文献   

3.
宋雪 《历史教学问题》2023,(2):143-150+72
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之时,虽然没有改变对苏联的既定政策,但已开始酝酿缓和的长期规划。此时的苏联,“非斯大林化”的进程方兴未艾,赫鲁晓夫在“和平共处”外交总路线的框架下,积极在西方国家中寻找“特殊”的对话者。第二次柏林危机可被视作法苏关系缓和的障碍和契机。1959年至1960年,两国间出现了短暂“缓和”的迹象,本质却是戴高乐外交策略引发苏联的误判,他并不认为缓和的时机已经到来。随着首脑会议的失败,这种“缓和”被苏联证明是一场错觉。即便在法苏关系的“低潮期”,戴高乐始终没有对抗苏联的想法。他认为苏联最终会放弃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外交政策,回归到传统的以国家利益为本的政策上来。届时,通过法苏合作解决欧洲问题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近年,人们从已经解密的斯大林私人档案中,发现了斯大林与他儿子的老师巴尔特申相互间的通信。斯大林写给巴尔特申老师的信如下。巴尔特申老师:瓦西里是个被惯坏的孩子,智力中等,生性粗野。他经常和温和的师长无理取闹,十分放肆。他受到各种各样的“大哥、大  相似文献   

5.
周葳 《中学历史教学》2007,(1):61-64,80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苏俄建立之初,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在发展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虽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戈尔巴乔夫的后期改革则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即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合法性基础刚性化,抗震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中苏决裂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国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纠错机制难以形成,这是导致中苏决裂的另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兼顾这两个特征,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8.
1991年12月25日,建国69年的联解体了。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从联盟国家体制、斯大林模式和戈氏改革三方面入手,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偶热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2013年斯大林逝世60周年之际,俄罗斯和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人民以各种方式怀念这位伟大人物。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和国家政治经济转轨的阵痛之后,俄罗斯民众更加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评价“国父”,斯大林的形象正经历一个“去妖魔化”的转变,斯大林主义研究在俄罗斯也是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0.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它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族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1.
1992年12月,立国75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泱泱大国,訇然解体了.顷刻之间,天翻地覆.随着镰刀斧头的红旗在克里姆林宫飘然降落,俄罗斯大地送走了一个历史时代.俄罗斯人面对物价飞涨,卢布贬值,纷乱的社会秩序和无拘束的自由之身在想什么?苏联女作家尼古拉耶娃在她的长篇小说《前进中的战斗》中,曾描写了1953年斯大林去世在苏联人的精神上引起的震动.那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小说主人公巴希列夫面对斯大林的遗体在想:“什么将同这个人的死而消逝?什么又将留之永恒?”  相似文献   

12.
《文学教育(上)》2010,(3):159-160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的新书《呼吸钟摆》,讲述的是发生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劳改营里的故事。《呼吸钟摆》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1945年,按照斯大林的指示,所有17岁至45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都被运往苏联的劳改营,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长达五年之久,衣食无着,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这部小说由64个章节构成,每一章都反映了劳改营里地狱般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反思“苏联模式”,曾是八十年代国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所谓“苏联模式”,一般指的是斯大林创建的那种政治经济体制。众所周知,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曾被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而传之于世。中国改革开放前,基本上遵循的是“苏联模式”,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学术界讨  相似文献   

14.
引  子斯大林 ,被列宁称为“性格较粗暴 ,不善团结 ,而不宜担任苏共总书记的格鲁吉亚人” ,却在列宁去世后 ,登上了苏联权力的顶峰 ,从此开始了近三十年的斯大林统治时代。在这一过程中 ,他打击、迫害甚至枪决了一大批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教等社会精英 ,使数百万人被捕、数十万人被镇压 ,造成了人类史上的千古奇冤 ;他对共产国际颐指气使 ,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而他本人“在其一生的最后 15年中所掌握的权力之大 ,超过了近千年来任何一个俄国沙皇和任何一个独裁者所掌握的权力”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本…  相似文献   

15.
在欧洲历史之中.宗教曾经是科学的强敌。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的进化论都遭到宗教势力的打击和压制,是大家都知道的。科学也回受到政治权威的干预和扭曲.遗传学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遭训排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现代数理逻辑在苏联和“革”时的中国受到批判,被宣布为伪科学。而现在.对科学价值的否定.又以人的名义控诉科学的霸权。  相似文献   

16.
苏联“大清洗”,是世界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政治浩劫。斯大林为了清洗其主要的政治对手——托洛茨基分子,在1936-1939年发动肃反,共逮捕了120万苏共党员,占当时党员总数的一半。“大清洗”期间,苏联1934年十七大选出的139个联共中央委员,有89个被逮捕并被枪决;在1966个十七大代表中,有1108个“消失”了。  相似文献   

17.
苏联在1945年8月9日百万大军进入中国东北的情况下,迫使蒋介石政府的代表于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中有关旅顺口作为苏联海军基地的条款,为期30年。苏军占领旅大地区后,斯大林曾感慨地说:“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1952年底,苏军撤出旅顺。在朝鲜战争背景下,1952年3月28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提出:苏军继续留在旅顺。斯大林复电欣然同意。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党内围绕继承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赫鲁晓夫特别需要得到中共的支持,积极推动向中国提供…  相似文献   

18.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斯大林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和思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 在莫斯科保卫战前夕,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南方苏军遭到德军的“合围”。本来这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是,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痛骂朱可夫“胡说八道”,一怒之下,他把朱可夫赶出了大本营。  相似文献   

20.
布哈林是苏联早期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家和理论家。在工业化的问题上,他创立了一套与斯大林模式截然不同的理论,被西方称为“反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的纲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他政治上和个人命运的悲剧。但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斯大林和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的争论,谁是谁非,历史今天已做出公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