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师生关系在中国有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师生关系各具特征。作为师生关系的桥梁的“知识”存在于三重视野下,即认识论上的知识、作为权力的知识和作为美德的知识。应当以“知识”为桥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法律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构建中可以有很大作为。  相似文献   

2.
以“知识”为桥梁的师生关系及其法律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师生关系在中国有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师生关系各具特征。作为师生关系的桥梁的"知识"存在于三重视野下,即认识论上的知识、作为权力的知识和作为美德的知识。应当以"知识"为桥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法律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构建中可以有很大作为。  相似文献   

3.
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知识载体的历史变迁,可以得出,教师的本质职能--传递知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4.
知识作为资本投入,首先要解决知识度量、知识资本度量的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本文对知识度量和知识资本度量问题提出了一些假设,并对知识资本的载体与收益发表了点滴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管理模式一知识管理和相应的知识管理系统,讨论了知识管理的背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知识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知识管理系统开发和评价等一系列过程。  相似文献   

6.
深入分析大学生党的知识教育载体的现状,探索大学生党的知识教育载体创新的对策,增强大学生党的知识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党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是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分析知识载体改变对大学教育的冲击性影响,提出应对冲击性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知识完备的文学史学科,拥有它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经过近百年的意义解释和研究已形成了丰富复杂的知识结构。围绕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的解释进程,探讨其意义构成的历史性和丰富性,讨论它是如何完成中国现代文学意义的多元化阐释和知识整体观的建立,从而实现中国现代文学向现代社会的知识传承和播散,并拥有知识的合法地位和合理性意义,可以推测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学知识更会走向意义的多层面和多维度,向西方文学、传统文学和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延伸和开放,向文化学、思想史、美学观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9.
复杂性与知识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属性和知识发生传播的过程均具有很强的复杂特征,其中的相互作用也具有某种复杂的网络通路。知识管理也是非常复杂的,首先,知识管理涉及的要素就很复杂;其次,知识管理本身还涉及管理组织;第三,知识管理的更复杂的地方,还在于知识管理是把知识创造、知识组织和存储、知识分配、传播以及应用等过程综合起来的、其间存在不断反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的数学高考试题多考查学生对知识深层的本质理解,而非表面的理解与复杂的计算。对数学本质的挖掘成为高水平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掌握的要点和必须教授给学生的技能。这部分知识往往是课本中没有具体提及的"隐性知识"。学习数学文化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以"数学文化"为载体渗透高中数学"隐性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提升数学素养。文章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选修2-1中"椭圆"的教学为例,以数学文化为载体,讲述高中数学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11.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  相似文献   

12.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知识的类型。根据程序性知识的特点,结合程序性知识和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提出了"程序性知识"在计算机教学中需考虑的几个环节,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以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为前提的.作为一种新经济现象,知识经济在给人们带来无限希望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断言能否成立、知识能否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能否克服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等.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展开理论分析,力图揭示知识发生经济作用的特点以及知识经济有别于其他经济类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网络游戏作为现代科技文化的一种载体,是科技创新的产物,具有仿真性、多样性、交互性等特点,它既为高校德育孕育着有待开发的教育潜质,也对高校德育的传统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放弃对网络游戏的社会偏见,择其善者而用之,拓展高校德育的新思路、新渠道和新手段,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创新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Through the lens of exile, this conceptual study explores the complex associations of choice and chang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in a range of areas from sociology through psychology and physiology. In bringing together and synthesising diverse thoughts about choice and change, it inquires into how educators and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s can support the choices of young people in creating significant change and the hopeful future through knowledge economies. It concludes that, if the moral purposes of change are to be social and communal development, mental models should be chosen and knowledge created to accomplish those purposes. At stake is the legacy of today’s choices for young people’s futures. Dedicated to my Dad, Pieter, 19 April 1922–18 April 2004, ‘Recte faciendo neminem timeas’.  相似文献   

16.
知识建构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理论,强调“对等的知识发展”和“民主化的知识”,重视学生提出的真实观点和现实问题,认为知识建构不应局限于特定的场合。这种理念非常符合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旨,并为弥补当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不足提供了指导。以知识建构理论为指导,探究其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探究学生问题的深度、理解的深度等课程内容方面的学习成效,二是探究学生参与度、合作度(交互程度)、创造性等活动品质方面的发展。在研究“交通”这一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个人观点的提出”、“小组知识的讨论”、“班级社区知识的形成”三个阶段的知识建构过程。对基于知识论坛的建构学习效果采用问题深度量表、解释深度量表、创造性行为量表以及知识论坛自带的ATK分析工具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知识论坛的知识建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广度与深度;学生多层面的交互合作,促使问题深度、解释深度由低等级转向高等级;不断反思研究过程,有助于实现学生观点的升华。  相似文献   

17.
以英国学者吉本斯等学者所提出的知识生产模式2的理论视角,结合新知识生产的五个重要特征分析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讨论知识生产模式2对大学的教学思想、组织结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和评价等方面的影响,揭示新知识生产对大学产生影响的路径,并分析了这种模式变革的优势和有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8.
基于Web的知识建构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新的学习环境下知识的界定和知识获取方式的研究,提出基于Web的知识建构支持系统(KCSS),以有助于个体知识和协作知识的建构。该系统的主要特征是远离静态知识建构,学习小组共享学习成果,共同获取知识并协作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传统学科""跨学科""超学科"概念辨析,结合对学科知识生产发展历史研究,将学科知识生产划分为三种模式:传统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三种模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传统学科、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是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基础,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是传统学科、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补充和延伸。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划分既促进不同类型知识生产、创新,又有利于大学更好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更好实现大学使命。  相似文献   

20.
家庭的出现是以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作为基础的,随着人类社会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家庭也必然随之发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如果我们将家庭的出现看做是人类人际关系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在家庭出现以后直到工业经济时代行将结束的漫长人类历史发展中,家庭的发展都只是在同一轨道上不断地进行着量变,当这种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家庭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家庭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交替过程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革命的出现;家庭形式多样化,家庭功能社会化,家庭内涵感情化,将这些变化与传统的家庭进行对照,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到,家庭的第二次革命已经走向我们,走向人类,在未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家庭将通过第二次革命走向其终结阶段,恩格斯曾经预言,家庭在人类社会的未来将走向消亡,知识经济正在引导家庭向这一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