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商周文化比较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角度看,商周文化之间异大于同;从时地关系看,商周文化呈现多元化,秦汉以来的文化呈现一元化。商周之际是制度文化大变革时期,也是思想文化大变革时期。周初思想文化的大突破,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枢轴时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到来。在商周文化研究中,习俗文化的研究应得到加强;习俗文化的几种动态发展类型是:因袭、变异、教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说鼎     
鼎是在我国古代社会上层中使用最广的一种器物。它盛行于商周,衰绝于秦汉。鼎的形制虽因时代而异,但大体上说来以圆形、三足、两耳者居多,故有“鼎足”、“鼎峙”、“鼎立”之喻;鼎的质地也因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有所不同,最早多以陶土制成,后来则多以青铜铸就。青铜在当时是很宝贵的,因而又有“鼎铛玉石”(《阿房宫赋》)之别。另外,鼎的大小、轻重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下简称《形态》)一书是系统地研究我国商周时期家族形态的力作。作者朱凤瀚先生学养深厚,涉猎广泛,在先秦史、商周考古学以及古文字学各领域内均有很深的造诣,使得他在探讨商周时期的家族形态时能够融会贯通,突破旧说,其研究不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均超过同类著作。  相似文献   

4.
商周的神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古文字,古文献及考古教材的爬梳整理,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断代,细致地考察了商周时期人们心目中主要神灵的形象,归纳出商周神形演变的三个起点,一为人形,一为动物形,一为无形,并认为商周神形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人形的运物化,动物表的人形化及有形与无形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沅水中上游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特点的分析,揭示了本地区现存主体少数民族(苗、瑶、土家、侗)分布格局早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古就有武备人才选拔的传统,通过对各类武选史料的梳理,可以看出武科举制度创立前我国历代武备人才选拔的侧重点: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重视射御技能;春秋战国时期关注力量大小;两汉以后韬略和武艺并重。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古代武备人才选拔的三个特点:受最高统治者重视、选拔制度不固定,考核内容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7.
寒冬时节,各地火锅店生意兴隆。从考古发现来分析,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人已开始吃火锅了。 如果追究火锅的源头,当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说起。  相似文献   

8.
腰坑葬俗几乎可以说是商代殷人墓的标志性要素之一,这种葬俗伴随着商族的征伐、统治,逐渐在中原地区、山东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流行。西周中期,山东地区的腰坑葬俗出现了暂时的消衰,西周晚期重新盛行,范围扩大,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山东地区腰坑葬俗最为盛行的时期,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消失。这些变化以商周王朝更迭为背景,体现了商周文化不同的政治风格、族群文化心理和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依托政治学中国际关系的有关原理,利用大量甲骨文和商周考古资料,在考察周文王时期商周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对周文王对商政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庙会是围绕寺庙而形成的一种特定集会。庙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实质上是民间信仰文化。庙会最早起源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庙会内容不断丰富、形制逐渐完善:商周时期,宗法制的出现使祭祀权利由全民祭祀集中到嫡长子专祀;秦汉到唐宋时期,宗教的传入与渗透改变了传统庙会文化的格局;宋元到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使庙会文化注入了浓厚的商业气息。纵观庙会的嬗变历史,可见庙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娱乐群众身心和促进贸易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在进步,我们仍然需要民俗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继续珍惜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新石器时代中国黄河中游、长江下游和北方地区石犁的主要发现情况、形制大小、使用时间和方式方法,及其出现和使用的意义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河南内黄县三杨庄出土了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的庭院、田垄遗迹和大铁犁等,田垄是汉代的代田形式,大铁犁正是耕作代田的工具。以前有人复制汉代大铁犁进行试耕,其结果与三杨庄的汉代的田垄形式和宽度正相吻合。而《盐铁论.水旱篇》所说的"大器"就是包括三杨庄这样的大铁犁在内的全铁犁。"大器"不单是从器形的大小来说的,也针对当时农户胜任牛耕的经济条件(主要是牛)。汉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铁官所属铁工场的生产计划往往不顾及广大农民的农耕条件,生产相对过剩了,这因此成为《盐铁论》所述贤良攻击官方铸器"不给民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位于贵州省普定县西南部的化处镇,形态独特的喀斯特自然景观分布广泛,人类居住开发历史久远,有独到的农产土特、珍稀古树与名草分布,叠加生物人工种养殖与众多的人文古迹相辉映,实为假日休闲、选购农产土特、参观访问学习、科研、赏花观树、体验农耕劳作等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4.
炎帝(神农)是中国上古传说中最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率先用木头制作犁,发明了农耕技术。他还是中医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很多名医和药物学家,如扁鹊、华陀、张仲景、李时珍都是他的继承人。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今天的经济改革也卓有成效,均与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普定县化处镇旅游资源优势评价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贵州省普定县西南部的化处镇,形态独特的喀斯特自然景观分布广泛,人类居住开发历史久远,有独到的农产土特、珍稀古树与名草分布,叠加生物人工种养殖与众多的人文古迹相辉映,实为假日休闲、选购农产土特、参观访问学习、科研、赏花观树、体验农耕劳作等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6.
湖南农业在两汉时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具体体现在铁农具、牛耕和铁犁进一步推广,稻作、种麦等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多种经营发展,地方官吏对农业生产重视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国家,有着丰富的稻作文化,留下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生产结构;由稻作农耕而形成的文物古迹;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的民风民俗;相应的民族语言和文学艺术等.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对稻作文化和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是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8.
屯田制是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由秦时更戍制、汉初的募民实边和北方的假田制演化、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制度。居延汉简中反映出其时是军屯、民屯共存,军官、田官共管的管理形态。这种形态既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民众。  相似文献   

19.
民本经济是以民间投资作为资金主要来源,将经营利润主要用于本国再投资,真正实现一国或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经济形态。本文系统阐述了笔者的民本经济初始形态思想的萌芽到《民本经济新论》一书出版的整个研究历程,指出了近年来民本经济研究升温是因为在实践方面,它已成为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政治、体制方面,民本经济发展的障碍逐步被破除;法律制度的演进;理论的创新,为民本经济研究提供了条件;民本经济研究升温是新的执政理念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催化"出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西部开发中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成为西部开发中农业和农村工作扣心任务,西部开发中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实现优质化、区域化、多元化、产业化和城镇化。西部开发中要开拓农业开发思路:发展“商品农业”、“灌溉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和“荒漠农业”。通过大力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强化政府的科学规划职能,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鼓励组织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实现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