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毕徐雁平先生《写在报刊边上的文字》(《中华读书报》1997年10月29日“家园”版)一文,我不由得想起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周刊”版主编胡洪侠为该“周刊”所写下的那些“编读札记”来。这些“编读札记”写在该周刊的一角,每期都有。短短的数百字,千把字,小而巧,有玲珑精致之美,一如江南流水之上所架设的一座座小桥。一篇篇读下来,令人觉得都是那样地有韵味。初读这些“编读札记”时,闪过我脑际的是:编辑家的美文。徐君的文章说,“近  相似文献   

2.
东坡与酒     
诗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李白“斗酒诗百篇”被传为佳话,杜甫“饮酣视人极”也常为人所称道。苏东坡的酒量可能不如李杜,但对酒的兴趣却毫不逊色于他们。苏武的作品许多都直接写到酒。不太著名的就不说了,名篇如《前赤壁赋》,前有“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后有“杯盘狼籍,相与枕籍乎舟中”;《后赤壁赋》先叹“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接着就写从扫得酒,“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水调歌头》一开头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念奴娇·赤壁怀古》末尾是“人生如梦,一蹲还酸江月”,《江城子·密州…  相似文献   

3.
一家省辖市日报,去年3月在一篇关于向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的报道中,竟冠以这样的标题:《深造吧,给你钱!》读后令人为之愕然。同年9月,在一家县报上,有一篇关于纠正滥发奖金的报道,却出现了这样的标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搞奖金刺激》。看了这则标题的后半句,不免使人想起“文革”中“不要物质刺激”的论调。  相似文献   

4.
酒宴上通过行“酒令”以劝人饮酒的习俗,人们普遍认为开始于唐代。其实,其起源要远远早于唐代。本来,“酒令”是古代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最早出现于西周后期。《诗经·宾之初筵》:“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又立之史。”所谓酒监、酒史,就是在酒席上由大家推举出来的、监督人们饮酒礼节的酒官。酒官行令的目的,在于助兴取乐,劝人饮酒。据东汉贾途所撰《酒令》载,其形式是推一人为令官,饮酒者听其发号施令,违者罚酒。酒宴上行令劝酒习俗的正式形成,当始于唐代。这恐怕与唐代诗歌的繁荣与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唐代诗…  相似文献   

5.
近日报刊上,常有反对粗制滥造的文章。批评“短篇不隔日,中篇不过周,长篇不逾月”的做法,即短篇小说一天内完成,中篇小说一周内完成,长篇小说一月内完成。这使我想起了李白和左思。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以快著称的。同时代的诗圣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赞叹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自己在《与韩荆州书》中也夸下了海  相似文献   

6.
一家省辖市日报,去年3月在一篇关于向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的报道中,竟冠以这样的标题:《深造吧,给你钱!》读后令人为之愕然。同年9月,在一家县报上,有一篇关于纠正滥发奖金的报道,却出现了这样的标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搞奖金刺激》。看了这则标题的后半句,不免使人想起“文革”中“不要物质刺激”的论调。两个例子,一个表现:看风向,随大流;忽“左”忽右,东倒西歪,这是某些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7.
昨夜贪杯,今晨醒来头有点儿疼。宿醉朦胧的头脑里,突然想起章培恒老师要我写篇关于酒文化的文章的嘱托。深奥的酒文化,我想我是没有能力谈的,故在此,只能介绍几条日本的酒谚,与华夏君子们共赏。而其中有不少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酒可与知己喝”。昨天,多年不见的好友来访,本来想好好谈天、论文、话家常,但好友相聚,无论如何,没有酒是无法打开话题的。这点可说是日本人(或我)不好的习性,也是我昨晚喝多了的原因。“酒是扫忧玉帚”,此谚应是取自苏东坡《洞庭春游:“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与意气相投的好友共饮,在净是…  相似文献   

8.
文人的作品广告与推销史文贵《扬子晚报》1992年4月1日一篇文章《老舍为自家作品写广告》(原载《团结报》)称:“中国文人为自家作品写广告,老舍恐为第一人。”但在最近几年,随着商品大潮的冲击,勇于推销自己作品的人已屡见不鲜了:“某作家”或“某诗人”等“...  相似文献   

9.
徐胜 《新闻实践》2004,(5):37-38
一 最近在读四本书。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看《华为真相》;找个周末,一口气读完《深喉》;李国文老先生的《中国文人的活法》则放在洗手间,每天坐看一个文人命运沉浮的故事;在办公室编稿之闲,翻翻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兼总编辑张建星的《新闻的创意时代——新闻操作92条札记》。 前三本是第一次读,建星的可以算是“重读”。92条中的大部分札记我曾经在《天津日报》总编室编的内部简报“总编辑评报”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企业职工教育工作者,写新闻稿只是业余所为。在我偶尔写的一些新闻稿中,多是从普通人中抓取的一些“众人话题”。这些“话题”看似平常,但却具有新闻性,而且属普通人关心的“热门”,颇有写头。例如1994年,我写了一篇《众说纷纭话潇洒》的新闻特写,全文  相似文献   

11.
张小平 《中国广播》2009,(11):46-50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中国广播》编辑部约我写一点感受。说实话,关于这个话题,近年来我已写过多篇文章。但现在提笔,却又有许多话要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酒,因而也很早就有了关于酒的诗。就其早期作品来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诗经》中的《卷耳》和《湛露》。前者写一个贵族妇女因亲人出差远方,想到他在外面劳累不堪,自己心里又着急又难受,于是只好借酒浇愁:“我姑酌彼金星,维以不永怀。”──这是根据《毛诗》引的,在“三家诗”中“姑”字作“”,是多的意思。《毛诗》出现在“三家诗”之后,我想“局”字应比“姑”更接近该诗的原貌。由此看来,当时的妇女酒量相当大,所以她必须多酌,才能醉得不再想念亲人。后者据说是“天子宴请侯”之诗,其第一章为:“湛湛露斯…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5,(6)
行政“三陪”也堪忧赵德铭这是一篇通讯员写的读报札记,先后获得陕西省好新闻言论一等奖、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短论二等奖、全国党报新闻三等奖,并为中宣部新闻局办的《新闻舆论动态》摘要转载。可见,佳作美文不仅文化名人、报坛大手笔能写出来,通讯员照样可以写出来...  相似文献   

14.
张港 《新闻三昧》2005,(3):56-56
吕叔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札记叫《反义动词》(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语文杂记》),其中谈到:“口语里只一个词,借进借出都叫‘借’,古汉语里‘借’和‘贷’都是既可以进,也可以出。”  相似文献   

15.
蓝鸿文 《新闻界》2000,(1):11-13
西方记者中写过旅途通讯的不少。美国著名记者、作家马克·吐温(1835-1910)写过《赤道环游记》(1895),英国著名记者、作家杰尔斯·狄更斯(181-1870)写过《游美札记》。现当代的西方记者,如美国合众国际社总编辑史蒂文森1978年写过《长江:过三峡游记》、日本《朝日新闻》驻北京记者秋岗加荣1980年写过《世界屋脊上的西藏》,等等。遗憾的是,我们翻译过来的十几本西方出版的关于新闻采访写作的著作,却没有一本论述旅行采访与旅途通讯的文字。这表明,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情况,在西方也同样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看不见的手”与“看的见的手”──我怎样写《政府行为学概论》赵玲理性的渴望政府行为,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崭新的话题。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政府行为更成为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话题。我自1993年以来承担和主持完成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天津档案》2006,(9):64-64
在中医的方剂中,有许多药酒方,有的中药还往往用酒作为“药引”或加酒煎煮,然而,在服用许多西药时,医生却要反复提出不能饮酒的忠告。因为酒(乙醇)可与许多药物发生化学作用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某些药物也会干扰乙醇的正常代谢,造成乙醇蓄积中毒。一般说来,下面几类药物不宜与酒同服。  相似文献   

18.
李晓晔 《传媒》2001,(9):13-14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四书五经中就有一本《札记》专门谈礼的问题,什么时候礼顺乐畅,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礼崩乐坏,什么时候就天下大乱。因此,孔夫子一生孜孜以求于“克己复礼”,后代文人也莫不如此。《资治通鉴》中有一件事儿给我印象极深。唐朝李愬雪夜取蔡州,擒吴元  相似文献   

19.
近来好读杂文,于各报端屡见佳作,揣摩之余,偶尔记下几句观感。现摘抄几段有关《文汇报》副刊《笔会》杂文之札记,依原作发表之先后为序,拼凑成交,姑命篇曰《评点录》。写“乘凉不忘种树人”这个意思的杂文很多,也出现过几篇不错的作品。读了3月28日《文汇报》上披露的《种树乘凉赶路》(作者江干)却仍有一番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观察这个话题在国内新闻界已是老生常谈了。尽管有关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方法的论文、文章和记者的采访札记已难以数计,但枯燥的报道仍占领着不少报刊的版面。写人物没有相貌和动作特征,写事件没有场景和细节,或者来几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形容词“满面红光”、“兴致勃勃”、“挥汗如雨”之类,千人一面、毫无生机。难怪一些读者,对某些国内报刊不屑一顾,却争相传阅刊登外电报道的《参考消息》;新闻系的学生们对国内记者的新闻作品选集不一定有兴趣,对外国新闻作品集却爱不释手。除了背景材料丰富,人情味浓、奇闻怪事多以外,西方新闻报道中的具体细节多、视觉性强是吸引中国读者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