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生活即作文,作文也是生活。作文应是学生感受生活、发掘生活中真善美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主动去学会欣赏,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这正是当前小学生所缺少的。因此,本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再现生活。收集习作信息,整合习作信息,激发习作的兴趣,感受作文的过程,积累习作的素材和  相似文献   

2.
成长的脚印     
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的人生“史记”。此次习作,引导学生翻阅自己的相册,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捡拾昔日的快乐和悲伤,不仅能使学生乐于表达,更能激发学生对丰富生活的关注,以及对成长历程的感悟,在提高习作兴趣  相似文献   

3.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对于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三年级同学来说,此次习作要求写同学,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动笔,但如何消除学生惧怕习作的心理,顺利地完成这次片断习作呢?笔者以为,设计上可用游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密切关注课堂生成,实现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4.
1.重视写作准备过程的指导和评价,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2.注重习作素材积累的同时,重视写作情感的积累。培养学生带着情感观察事物、描述事物,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3.通过“为照片选背景”“看照片介绍背景”等活动,让习作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当万众瞩目的北京2008奥运会的吉祥物正式揭晓时,我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福娃,了解奥运,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1.促使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2.积极创设自由的习作空间,减少束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鼓励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用笔写下来,从而进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3.引导学生迁移实践,在习作中丰富情感体验,尝试表达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春天的发现》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此项习作训练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语言积累,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是颇有训练价值的习作题材。进行本次习作指导,应以组织开展春游活动为切入点,通过回顾春游场景、述说春游感受、点拨习作方法等途径,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 习作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本次的习作训练围绕编写童话故事这种学生乐于参与的习作形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产生习作的愿望;在例文的启发下,进一步明确编写故事的意义,掌握编写的方法,以达到“易于动笔”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邹慧珍 《福建教育》2005,(8A):17-18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从学会的本领中,选一项感触最深的写下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展示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同时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本次习作着重于写事,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选好材料,选择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来写,如实地记下学习的过程,才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要求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漫画是生活的缩影,以其独特的震撼力吸引着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这次习作练习——写一篇新闻报道,写作素材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学生有所观察,有所经历,有所体验,从取材方面来看是“易于动笔”的。这次习作的目的也十分明确——为学校广播站或黑板报写一篇报道。  相似文献   

12.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生活中的收集与收藏(或其他兴趣爱好)。习作之前,学生在老师的引领调动下,已学习了本单元的四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学生通过感悟语言实现了他们与文章的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和事物的对话过程,在文本的引领下走进生活,并对自己的读书和学习有所思考。“生活,是一本需要毕生阅读的书。”阅读链接和综合练习的学习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向更丰富更广阔的生活领域:语文学习融化在游览参观中,蕴含在收集收藏中,甚至在电视节目的观看中……在这样一段时间的酝酿积淀下,孩子们心中一定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想法,那么就给孩子一个抒发的机会吧!于是本次习作自然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一次必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老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就是习作,无话可说,空话、假话、大话在学生的习作中屡见不鲜。我觉得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由于学生没有将习作和生活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正好班里要调位,我借机把习作训练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习作实践中感受到习作不是为了“应付差事”,而是生活的需要。原本打算只进行一次习作训练——《关于选择同桌的申请》,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出现了我未曾预料的情况。于是.我又安排了一次习作训练。  相似文献   

14.
一、设计理念中年级进行作文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此,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内容的表演,营造乐学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借助例文引路,探究习作规律,关注课堂生成,实现阅读向习作迁移。  相似文献   

15.
1.打破时空界限,走进学生生活。“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是我们传统的作文法,这种作法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这种模式,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相似文献   

16.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三年级这次习作教学,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心态中进入习作训练过程,以消除习作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相似文献   

17.
培养平和的习作心态只有在心情舒畅、平和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想像才能丰富。怎样让学生心情舒畅地习作呢?树立“小课堂”与“大作文”观念。习作课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但一味地把眼光盯在小小的课堂上,只传授写作技巧,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学生即使知道怎么写,也终因生活单调或语言贫乏而无从下笔。久之,学生会产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们要树立“大作文”观,立足课堂,延伸课外。一方面,要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间接的生活积累。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8.
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习作指导不能局限于课堂,要指导学生与大自然、与生活亲密接触,从中寻找和发现写作素材。要使学生有话可写,还要精心设计活动形式,注重调动学生  相似文献   

19.
此次习作指导的目标主要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以小动物的身份做自荐演说,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增强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通过为小动物做自荐,引导学生清楚表达自己有什么本领、会怎么做、能把自己的工作干成什么样,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想象,注意清楚地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儿童生活作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赋予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情实感,使习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习作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是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的习作教学,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生活的习作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习作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的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