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充闾的历史散文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意识,它以内涵上的世俗救赎、艺术表现上的抗拒平庸与文化层面上的反思性批判表征出现代性表意实践主要特征,这是他的散文获得广泛的社会反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充闾的历史散文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意识,它以内涵上的世俗救赎、艺术表现上的抗拒平庸与文化层面上的反思性批判表征出现代性表意实践主要特征,这是他的散文获得广泛的社会反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延军 《文化学刊》2014,(5):136-141
如何写出思想与艺术兼得的历史文化散文?通过对历史文化散文概念解读,提出重点抓住三个基本要素: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历史性提出精读正史,提升史学素养,重点读先秦史、西方史,并进行对比研读,从中捕捉创作灵感与历史创意;对思想性提出为多数人为世间大道写史,体现普世价值与先进文明理念;对艺术性提出用平常心、冷静心、警惕心审视历史,多读名家名作,采众家所长,开辟自己的创作领域,巧妙叙事,锤炼语言,打造自己的艺术个性。只有让历史插上思想与艺术的双翼,品出独特历史况味,才能写出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历史文化散文。  相似文献   

4.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0,(2):186-188
<正>说到历史文化散文,几年前我在黄裳先生散文研讨会上陈述过这样一种意见:作为一种文体正式提出来,确是为时不久;但其创辟并非始于今日,起码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题未定  相似文献   

5.
就文本而言,中国最早成熟的是散文,其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段对后世各体文学都有较大的渗透力与影响力。散文缺少诗歌、小说、戏剧那样的抒情娱性功能,更偏重于实用,强调"文以载道",更宜于便捷地表述中华民族一贯特有的以仁德为核心的民本主义与人道精神。如果说中国散文存在着偏重于文章系统与格局的文统和偏重于传承仁德思想传统与系统的道统的话,那么,从中国早期的文本散文中就已见出这种文统与道统的滥觞。  相似文献   

6.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同时,李贽在文学史上亦有相当的地位.李贽的散文重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个人的情感,具有论辩性强、形式活泼的特点,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得既浓烈豪放又自由随意,这种语言风格是形成李贽散文个性风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0,(1):179-183
<正>上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张学良:人格图谱》,是我近年来写作历史文化散文中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不仅耗时费力颇多,而且,自认为在个人的创作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近十年来,我在散文中写了大量人物,其中以帝王、政要、文人(有些是才女)居多。我选择人  相似文献   

8.
李长茂 《文化学刊》2012,(3):169-172
本文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轨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因子,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更具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也存在着丰富的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衔接的活力因素,这些活力因素促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并转型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晓宁 《生态文化》2012,(6):48-49
大白菜,无论是在人们的餐桌上还是在菜市里,它都是最普通的一种蔬菜,普通的人从不以它为贵。然而,它却伴随着人类一路走来,这一走,就是几千年。几千年漫漫长路,大白菜的身影无处不在。现在人们只知道白菜这个名字,却对白菜另外的名字和采历知之甚少。其实,大白菜是我国资格最老的一种蔬菜,它的祖先距今已有六千多年了,那时,人们曾叫它为"菘"。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流派的繁荣时期 ,不同流派之间的更迭替代构成了散文发展的主要风景。对这些流派进行细致梳理 ,不仅是研究明清文学的重要课题 ,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的必要工作。虽然目前分别研究明清时期一些主要散文流派的著作不少 ,但是 ,总体研究和综合考察明清散文流派的专论却尚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说 ,武汉大学熊礼汇教授积多年研究之功而完成的《明清散文流派论》 ,无疑是具有开拓性的。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 ,熊礼汇先生此书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学历史渊源来分析作家、作品 ,显示了一种阔大的历史视角和开放的学术胸…  相似文献   

11.
林非散文将自然风物、历史景观、人文知识同生命省察完美地熔铸在一起,充分彰显出了主体话语在历史、文化和存在三个维度上体现出的生命求真意志。林非散文的历史化书写源于受内心的焦虑和话语冲动胁迫而进行的对历史奴役和"日常生命保存压力"的双重抵抗。他的散文链接了存在意义上的精神放逐与返乡的哲学命题,并以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在场体验,实践了文学书写在历史、文化和存在维度上的精神探求,在当代文学界标立了属于自己的话语位置。  相似文献   

12.
陈剑晖、司马晓雯在《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散文是文类之母,是人的心灵的自有表达和人类精神的实现方式。就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来说,散文更是中华民族文学传统中最重要的文体之一,它的精神孕育着一个民族的心智发展和文化创造的活力。因此,说散文是不朽的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13.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3,(1):178-182
一 笔者在多个场合、多次讲座中,一直强调散文创作应有深度意识、深度追求。值此商品大潮无远弗届,到处都是激烈的竞争,人们整天处于心身疲惫状态的今天,此论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4.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08,(1):173-180
诗性是散文作品中最能牵魂摄魄的内容,它是氛围、情怀、韵味的结合体。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真正的散文饱含着诗意,犹如苹果饱含着汁液一样。我以为,诗性往往肇源于使作者动情的事物与神奇、微妙的心境——这是激发和酝酿诗性的触媒剂。这种诗性很奇妙,很空灵,有如薄雾轻纱,晶莹的水月,神秘的迷宫,能把作者和读者带入一种神思荡漾、意兴悠然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学家说,几乎世界上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河流。"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那么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这是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刘枫同志谈及大运河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话语,也是最贴切的比喻。  相似文献   

16.
历史的记忆     
孙英乐 《生态文化》2013,(5):38-40,33
历史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读物,它包罗万象,海纳百川。它可以记录大人物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记录小人物星星点点的业绩。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流淌着伟大,也流淌着平凡。虽然平凡一闪即逝,但历史不会健忘。历史永远真实地记录着伟大,也记录着平凡。  相似文献   

17.
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云南省作协会员苏贤益的散文集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苏贤益是在云南省卫国林业局开始学习和从事文学创作的。虽是业余创作,却很勤奋。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点什么。所以他的散文,涉及面非常广,一方山水、一段亲情、一花一木都是他寄托感情、  相似文献   

18.
傅瑜琴 《文化学刊》2011,(2):138-143
《俗语典》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汉语俗语类辞书,它所收录的条目非常丰富,文献资料的征引十分广泛,是一部对俗语进行"求典"、"寻根"的著作,极其具有历史价值,对其后的汉语俗语类工具书的编纂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俗语典》中的民俗语汇繁富,为民俗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  相似文献   

19.
张玲玲 《文化学刊》2011,(2):112-116
女子教育是"关东州"殖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关东州"的日本女子与中国女子所受的教育是有差别的,一个接受的是殖民主义教育,一个接受的是殖民奴化教育。同时,同为"女性","关东州"的日本及中国女子又接受了同一种"教育"——成为"贤妻良母",以这种区别于男性的身份,承担为国家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20.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封建社会的精神病态,颠覆封建礼教的精神压制,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这是文学的转身,也是历史的转身,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学新的形式和内容。黑格尔说,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找到具体的形象。历史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这一次它的变局带来的不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而是《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雷雨》。历史不仅是通往文学的途径,更是通往作家以及作家心灵的途径,这正如残雪笔下的"垂直的阅读";而文学又是历史的时光机,它将历史的片段重现于当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