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领导集体的创新性发展,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社会主义文化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和谐文化观。其中和谐思想始终贯彻在各个发展阶段,和谐文化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最高形态。  相似文献   

2.
罗珍 《文化学刊》2008,(2):38-47
顾颉刚先生的民众文化研究,研究者一向认为是其研究古代史的辅助或曰取径。但笔者认为:从其研究民众文化的缘起看,是秉承北大蔡元培校长的扩大国学范围至民间的歌谣、风俗等的倡议,所以,他对民众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从属于国学的范围。在其对民众文化的调查、研究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民众文化与圣贤文化为传统文化一体两面、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的民众文化观。所以,顾颉刚先生民众文化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顾颉刚的民众文化观及其研究民众文化的模式,预设了当今史学界对历史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是现今民众文化研究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王瑞清 《职业圈》2012,(20):159-159
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以档案文化观来阐述档案工作在新时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得尤为重要。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档案文化观,就要正确把握档案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层面的深刻探讨,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人民属性。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指导地位,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互路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信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让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力量。  相似文献   

5.
李锡明 《文化学刊》2023,(2):120-123
张岱年大师,是国内当代最知名的思想家和哲理史家。他的“综合创造论”系统,卓然自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际思维讲坛,迄今仍放射出真理的光辉。在文化思想方面,张大师力主以新唯物论为根基,综合应用唯心论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借鉴解析学派的思想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综合,并以此为思想依据,从而创立了新发展的“整体创新”的新文化观。本文以文化和思想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角度,分析了张岱年哲学观和文化观之间的内在关系,论述了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乃是二者的有机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蒋晋光 《文化学刊》2011,(1):146-150
辜鸿铭中西文化观的价值,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秩序越来越需要一种文明的规范或者是一种文化的范式来约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文化,存在着同样甚至更加适合于今天社会生活的精神价值。辜鸿铭中西文化观的价值,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下逐渐地显现出来。重视文化间的融通与互补、探求文化内的转型机制是辜鸿铭中西文化观思想价值的集中体现,对社会转型的独特视角和独到的见解则构成了辜鸿铭中西文化观社会价值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列宁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传统文化基本理论为指导,并与俄国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观。列宁的传统文化观是以苏维埃俄国文化环境为背景,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俄国的文化建设中不断探索形成,对发展苏维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苏维埃政权的文化实力,发挥了指导作用。研究和实践列宁的传统文化观,对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的中华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构筑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旨归,科学回答了中华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如何用"等基本问题,内含着坚守中国立场、践行中国价值、锻造中国力量,构筑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是构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和作用,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频频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包含"文化"的字眼。这是我们党回顾过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所作出的重大战略考量。因此,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时代特色及价值目标指向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挖掘习近平文化观的丰富内容及逻辑构架,为其当代实践及延伸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理论形态,具有理论视域的世界历史性和思想维度的民族主体性、传统文化认知的历史性和价值评价的辩证性、价值实现的实践性和实践路径的开拓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功能主义人类学,从"需求"的角度阐释文化的功能,开创"田野调查"的方法,以学科对话的方式探索文化的源头,对之前人类学家关于"文化"的探讨做了实践性拓展。本文主要从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的阐释、实践及比较方面的理解入手,着重分析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探讨出其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影响,以期为后续人类学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于20世纪初期的张岱年先生,有着对文化问题的独特体会和深切感悟。他的文化观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融逻辑解析法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的综合创新。本文立足于30年代“中西文化”问题论战的时代背景下,对张岱年“综合创造”文化哲学思想做一个浅显的梳理,以明晰张岱年先生早期的文化观脉络,突出其理论贡献及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吴宓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吴宓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李伟民吴宓一生最看重的是他的学者地位,即他以学者的身份引进西方人文主义,改造甚至重塑中国传统文化,借以形成实践他理想中的新文化的思想。他的一切行动、思想包括学术、文学、教育无不是围绕这一身份而展开的。吴宓又是我国最早学习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作为一个有着时空广度和人文厚度的历史人物,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近年来,对于文化问题的关注日益升温。而费老对于文化的研究,从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宽阔视野和独特角度出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尤其是在晚年,费老深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注重吸收国外优秀的科学精神,认真思考文化的社会性,经过数十年思考与研究写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大力倡导"和而不同"文化观,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文化自觉"理论,强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对话与文化包容。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入研究费孝通的文化观,不仅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春鸣 《文化学刊》2011,(3):170-173
本文试图从晚清知识分子王韬的"废时文"说入手探究其政治文化观。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时代环境以及多元、客观的文化思想;在道、器之外,重视"人"的因素,促使王韬选择了"废时文"作为讨伐传统文化的入口。"时文"在他的文论中,既是承载旧文化的符号,也是传统文人的进身之阶,还泛指一切"不古若"、"不西法"之学问。从他对"时文"的解释与讨伐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王韬为代表的晚清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一直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王韬"废时文"的呐喊,虽然充满了矛盾,却仍然高度彰显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转型过程中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6.
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在"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上,既强调文化的内涵,又把共同体的身份认同与共享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指称具有共同理想和相同的文化价值性状的社会个体所构成的有序群体。这就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将在强调共同体身份认同和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更加突显其文化及道德意义。习近平的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同时又重视红色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胡适的中西文化观胡明“五四”以来的七十年间,有关西洋近代文明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的论题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争论时起时伏,绵延不息,有时还酿成严重的社会冲突,争论与冲突反过来又对中国近现代文化自身的发展衍化发生着深切的影响。“五四”新文化的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回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历了漫长的斗争历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斗争活动的成因主要有三种:即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属性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两种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理想的追求与对立,以及二者在文化观方面的狭隘性.了解文化因素在历史上回族战斗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的民族文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连续体是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也存在于高校文化之中。以文化动力学、大文化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文化连续体理论对于解读高校文化的发生与构成、延续与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紧张以及逆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加深,中国国际传播研究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攻坚阶段。中国传统“和”文化观为国际传播研究牵出了一条希望之线。“和”文化思想是对中国本土传播中关于人际、群体、国家、天下、宇宙之间的关系展演,其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的交流相处之道,闪耀着等待世人挖掘的价值宝藏,是寻找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的思想元力,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对当前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