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安国在当时甚有文名。王安石《平甫墓志》既称之:"自(?)角未尝从人受学,操笔为戏,文皆成理。年十二,出其所为铭、诗、赋、论数十篇,观者惊焉。自是遂以文学为一时贤士大夫誉叹。盖于书无所不该,于词无所不工。"曾巩《王平甫文集序》亦称"平甫自少  相似文献   

2.
不容易     
如果北宋也有报纸,而那时的报纸也有“精神文明小故事”之类专栏,那么王安石的两个老弟真是够格登上去的。一个老弟叫王安国。《宋史》上说,当王安石“青苗法”大行其时之际,宋神宗曾向安国调查外界舆论:“卿兄秉正,外论谓何?”他是希望也预料安国会讲好话的,不料安国答道:“都在抱怨他知人不明,聚财太急呢!”另一个叫王安礼。有一次,苏轼为冤枉不过的“乌台诗案”下狱,旁人知道苏轼与王安石势同水火,当然都缩头不语。唯独安礼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全面清理有关王安石<春秋>"断烂朝报"说的文献和人们对它的不同认识,结合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与宋代<春秋>学的情况,作者认为王安石确有<春秋>"断烂朝报"的说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贬经,恰恰反映的是他的尊经思想,这和<春秋>的特点与宋代<春秋>学的发展有关.宋人以此归罪王安石与其改革有关,反映得更多的是个人恩怨,并不客观.  相似文献   

4.
宋儒有赞美《周礼》者,也有怀疑《周礼》者。宋代的《周礼》学以熙丰变法为契机。由于《周礼》一书与王安石变法关系极为密切,围绕该书的学术争论渗入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5.
商鞅、王安石、张居正、谭嗣同这几个人的传记,此前史学界都曾有一些版本面世。例如关于张居正的书,就有《张居正大传》、《张居正评传》、《张居正传奇》等数种,关于王安石的专著也不少,写商鞅、谭嗣同的少些,却亦有小册子补苴罅漏,张皇幽眇。所以,当代人对他们并不陌生。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历史人物作为改革家,就更为世人所瞩目,反映他们生平、业绩、趣事、逸闻的著述亦屡见于市。然而,从史学与文学的双重视角,浓墨重彩地描绘其改革生涯的文学传记,却并不多见。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历代改革家文学传记丛书”(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6.
张静  陈翀 《兰台世界》2013,(10):39-40
洪迈《夷坚志》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笔记小说集,其中记录了不少云雨雷电、水旱风雹等气象灾异;反映了宋代民间对多种气象现象的认识;体现了万物有灵、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等气象观念与思想,对研究古代气象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洪迈《夷坚志》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笔记小说集,其中记录了不少云雨雷电、水旱风雹等气象灾异;反映了宋代民间对多种气象现象的认识;体现了万物有灵、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等气象观念与思想,对研究古代气象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敦煌藏经洞遗书于1900年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献使后人看到了古代社会的山河旧样、人间万象;看到了历尽沧桑的九州方圆、往昔岁月的阴晴圆缺。甘肃是敦煌的故里,是甘肃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敦煌这颗璀璨的文化艺术明珠。作为敦煌故里最大的一家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敦煌学的发展为己任,深入挖掘本地出版资源,揭示敦煌历史的千古之谜、文化珍秘。在几十年的敦煌类图书出版历程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图书对敦煌遗书文献方面的研究做了细致的缀述与诠释。 其中对敦煌遗书进行了综合整理研究的《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下),收录了著名敦煌学家周绍良、任继愈等人研究佛经、典籍、科学文化、语言文字、民俗民风、河西史地等方面极有见地的论文43篇。此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对敦煌遗书的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专题研究方面,《敦煌讲唱文学作品选注》是我国第一个敦煌文学作品选注本,填补了宋代以前讲唱文学的空白。由周绍良、颜廷亮著的《敦煌文学》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另外一本《敦煌文学概论》则在敦煌学的界定、分类、艺术风格等方面提出了新见解,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在对敦煌  相似文献   

9.
《景定建康志》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方志,是宋史研究与宋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而其版本在历史流传过程中,却显得断续复杂;有鉴于此,我们对《景定建康志》的版本流传,加以梳理和考证,以备时察。  相似文献   

10.
《唐百家诗选》刍议——兼论王安石早期唐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是古代著名的唐诗选本之一,诗选旨趣与诸家迥异,历代评家各有轩轾。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诗坛走向来看,它应是诗文革新与科考取士的产物,同时也揭橥着荆公熙宁前夕经世致用的诗学观。虽然后世贬褒不一,但《唐百家诗选》影响极为深远,宋元时期已有了多家评注本,而其诗选范式则为《三体唐诗》、《唐诗鼓吹》等选本所继承。  相似文献   

11.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这是冯梦龙对《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命名解释,同时也体现了冯梦龙注重真挚感情、强调文学适俗性和教化功用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这是冯梦龙对《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命名解释,同时也体现了冯梦龙注重真挚感情、强调文学适俗性和教化功用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胡适是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具有理性、反思、思辨色彩的文学思想史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敲响了文学革命的晨钟,是引领大众接纳中国近代文学的纲领性文件.在《文学改良刍议》的创作中,他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坚持自己的文学思想史观.他提倡自由创作,探求文学本质,去除陈词滥调的言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学迈向近代文学的步伐.其文学思想史观中对文学各种范畴与命题的思考,如文学观念、本质、意义、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均可供学界借鉴,促进了我国近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赋学史上,庾信《愁赋》是一篇直接以人的感情为描绘对象的赋。其文本已经亡佚,在宋代的类书和古注中还存有佚文,且此赋在宋代文学中引起很大的回响,北宋诗歌中已经化用其意象,而南宋的遗民词人则喜欢整体上用“庾信《愁赋》”这个意象,以表现其亡国之余的内心痛楚。庾信《愁赋》的成功之处, 在于其运用了化虚为实、“一与多”对比、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最后本文又从赋体文学史上作纵向的比较以见其艺术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杨亿位高名重,由于常年接触政治文化中心并与同僚倡导了西昆体创作,因此他的言论记录无论是对研究宋代历史还是宋代文学都极具参考价值.《杨文公谈苑》中完整记录保存了许多不见于他书的珍贵史料,扒梳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宋初历史和文学都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宋代的王安石不但是一位大政治家,同时也是文章的能手,自明代以后,王氏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多才多艺,能詩善文,尤其擅长論辯文。他和其他七位文人一样,善于写作短小精悍的文章,他的短文使人讀起来,感到簡洁明暢,而且說眼力很强。这方面可以举出《答李秀才书》《讀柳宗元传》和《讀孟尝君传》等篇为例。《讀盂尝君传》是一篇只有九十字的短文章,但是言少而意多,并且极尽曲折之能事。桐城派文人吳(?)生,曾称贊它是“古文短篇之极則”。《答李秀才书》也是一篇以短小曲折而取胜的文章。原文是: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教育改革中太学"三舍法"教育制度的形成,对宋代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也具有重要贡献,同时也显著提升了太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对王安石创立的太学"三舍法"在宋代教育事业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金溪今昔     
金溪县是个早就吸引我去一看的地方,原因是,读过王安石的一篇短文。出生在距离金溪县不远的宋代名家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文章,记叙说宋朝时金溪有个务农的方家,出了个神童叫仲永,5岁时即能诗,而且“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王安石听说后不太相信,还亲自去看了这个方仲永。这样一个天赋极好的孩子,如果给以充分的学习机会,那么也许“唐宋八大家”会成九大家也说不定,或者宋朝如许的诗人、词人中又会多增加一个耀眼的新星。可惜的是,方仲永之父只把仲永这个儿子当奇货,炫耀于人,而不知后天教育,于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到了方仲永20岁时,终于变成了一个平庸之辈。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里曾感  相似文献   

19.
北宋熙宁二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实施变法,在变法前他通过设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完成权力转移和人事过渡,但终究没有改变失败结局,本文则主要基于北宋三司分庭抗礼分析其对王安石变法及宋代官制变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永乐大典》收有王安石的《太玄》注佚文五条,对于研究王安石和研究《太玄》,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