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档案管理话语、国家政策话语、多元学科话语分别是档案治理话语的基础性、指导性、启示性建构要素。不同话语通过话语筛选限定变化可能、明确互文建构表征、话语隐性互文影响内核,从而搭建起话语建构过程。档案治理话语的实践向度嬗变规律为建构自身获取场域准入身份,确定话语定位助力持续发展,建构独特身份谋求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九洲  陈丽 《新闻界》2007,(6):106-107
本文从“个人话语与集体话语、多元模式话语与一元模式话语、碎片式话语与整合式话语、开放性话语与封闭性话语“四个层面的对立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种对立性的技术原因.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3,(21):48-51
Web2.0交互平台的发展带来了微博这一新兴传播形态。微博时代话语呈现草根话语、民粹话语、知识话语和政治话语四大话语形态。本文主要立足于微博这一媒介平台的内容简短、原创性、交互性强、便捷性、群聚性、开放性等特征,对草根话语形态、民粹主义话语形态、知识话语形态以及政治话语形态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通过分析当前微博时代话语形态的变化现状以呈现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分布现状及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资博 《中国出版》2022,(16):28-32
随着中国各学科话语体系建设补短扬长进程的加速,加强出版学话语建构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能动性问题更为明显。价值性话语的前瞻引领,制度性话语的长效保障,理论性话语的逐年积淀,强化了出版学话语建构的现实可能。以内化型出版话语为主体影响,以外向型出版话语为魅力彰显,国际国内出版话语相互促进,持续增强话语的向心力、引领力、响应力、影响力、感染力、吸引力,给出了加强出版学话语建构的可为进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着三种主要话语,即代表政治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代表精英知识分子的精英话语、伴随大众文化崛起的民间话语.官方话语以话语的单向强制性意识形态性为表征,精英话语以话语的启蒙性为表征,民间话语视角则体现在以大众消费性为表征.这三种话语及其主导下的电视纪录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在整合中共同推动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汪沛 《出版科学》2018,26(2):48-50
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是整体性的"话语事件",编辑话语是学术期刊编辑的特殊场域,编辑话语是学术期刊话语原料的"把关者"、话语生产的"参与者"和话语传播的"推动者".编辑话语具有相对独立性、整合性和内隐性等独特属性.学术期刊编辑话语要着眼于"说什么""怎么说",坚守学术性,破解失语困境,构建对话平台,创新编辑话语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7.
档案话语意指档案内容所映射的叙事意义以及围绕档案建构过程的参与要素。后保管模式下,档案话语发生多维转向更迭,具体表现在话语构成、话语实践以及话语秩序等方面。通过解构具体实践中的权责矛盾、范式冲突、职能失调、本体危机等外化困境,窥探档案话语在后保管模式应用中理念转向与实践转向的速率适配性问题,进而提出话语形成的控制原则、话语场域的参与原则以及话语描述的分立原则的柔性策略,为实现档案话语体系的全新构建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生产类型及叙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恩  邓然  龚瑶 《当代传播》2011,(6):47-49
近年来,借由新媒体事件造势而发展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强烈关注.本文以类型学社会话语的分析框架将新媒体事件归纳为四类话语,即国家(民族)话语、公共性话语、民粹主义话语和文化话语.话语背后分别体现了官方意志与爱国精神、公民性力量、戏谑狂欢精神和文化建构的逻辑.这些话语共同构成了新媒体舆情的主要表达内容.  相似文献   

9.
期刊要览     
《陕西档案》2021,(1):10-10
《论档案学话语的概念、构成与特征》作者:陆阳刘慧婷建设中国特色的档案学话语体系是当前档案学界努力的重要方向,唯有厘清档案学话语的核心概念,方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出档案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文章首先对档案学话语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分析;继而指出了档案学话语构成的三个面向,即档案话语文本、档案话语实践及档案社会实践;最后,从三个方面对档案学话语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科学性与普适性、规范性与实践性、共时性与历时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话语建构的语用原则基于话语语用原则,同时结合自身话语特征所产生的。精准、简练、礼貌三者对话语建构各有要求和侧重,对新闻话语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英国话语分析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与社会变迁》中的话语理论影响深远。其理论主要来源之一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不过费尔克拉夫对福柯的解读与福柯原著存在很大误差。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从费尔克拉夫和福柯的原文出发来质证该误读。费尔克拉夫认为,福柯话语理论的“话语建构性”“话语实践意义由它与其他话语的关系来界定”“权力的话语本性、话语的政治本性、社会变化的话语本性”等观点“弥补了语言学话语分析的不足”,同时批判福柯“缺乏对语言文本、实践以及抵抗性权力关系关注”。但本文在分析福柯的理论后指出,费尔克拉夫在展示福柯的话语理论时,不但忽略福柯“话语”概念的内涵,而且没能理解福柯权力在主体、社会现实建构中的基础作用以及权力关系的抵抗性特征与存在条件,片面强调话语的作用,把福柯的话语理论化约为“政治话语本体论”,一种“特别话语”的结构主义。尽管如此,费尔克拉夫从福柯处启发的话语理论为话语分析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赵光怀 《编辑之友》2016,(10):71-75
“中国梦”是一个综合性传播符号,包含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个层面的话语主体,国家梦和民族梦属于集体话语,人民梦兼具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双重属性.不同话语主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共同构成一个话语整体.在叙事模式上, “中国梦”具有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双重属性,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偏向宏大叙事模式,人民话语偏向日常叙事.不同叙事模式具有表达同一话语主体内涵的适应性,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传播语境和不同的受众群体,灵活运用不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3.
话语范式是库恩的范式理论在话语学领域中的实践和应用,囿于范式理论内涵的复杂性和相对主观性,话语范式的现实分析往往需将其放置在一个具体的话语情境,网络脱口秀节目则是新媒体话语实践最为充分的应用场景。其中,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作为特色鲜明的话语应用主体,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话语范式。以网络脱口秀节目及其主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话语主体、话语样态、话语功能三个维度,思考相对于传统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范式“祛魅”特征,以及在新媒体赋值赋能下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话语范式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前档案馆扮演的社会角色日趋多样化,需要通过话语的建构加以体现.档案馆话语的构成要素包括话语平台、话语对象、话语内容和话语权.在建构话语的过程中,档案馆必须加强自身话语权意识,真正实现档案馆工作由"档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并积极建构能体现自身价值的话语内容资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新闻报道中的政治制度话语、文化话语、民族话语和社会话语等视角,分析大众媒介在构建公众身份认同及社会分层中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广告话语传播中的符号意义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广告话语的构成特点、传播的互动过程,运用社会学、传播学、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广告话语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进行价值判断。本文认为,广告话语的构成会受到广告话语目的、商品(品牌)特点、消费者需求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广告话语是整个社会话语结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话语能通过大众媒介影响社会规范、社会价值判断,并体现消费取向、社会结构构建及消费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从话语角度看,一些党报的话语形态,总体给人以“宣传话语”的刻板印象,即官本位话语、观念型话语、程式化话语、公文式话语等,浸染在版面的字里行间,导致宣传腔较重、宣传味较浓、宣传架子较足。这种话语形态,存留原有宣传模式的痕迹,根子是在数十年积弊的惯性作用下,混淆了新闻与宣传的特性,一定程度上带来话语形态的错位。虽然,任何舆论工具都要承担政治宣传任务,任何新闻都免不了宣示传播什么,但要在相对的差异中寻找最佳交叉区,力求将宣传内容纳入新闻规律的轨道,使之水乳交融,以“新闻话语”去表达思想感情或主观意图。  相似文献   

18.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6):93-103
从机构视角爬梳并构建"图书馆"本土化话语体系,是实现"中国的图书馆学"建设的重要途径。古代时期,昭显秘藏性质、突显图书对象、彰显多元特征的机构话语是"图书馆"话语形态的具体表现。近代时期,中国与西方全方位的竞合导致了图书馆、藏书楼等彼此纠葛的话语格局,最终"图书馆"术语成为机构话语的主流。现代时期,信息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社会多元力量等形成的合力,促进了图书馆话语的转变、创新与交融。图书馆要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话语文本的嬗变趋向、把握话语权力的代际转移、推进话语体系的特色建构。  相似文献   

19.
李婷婷 《视听》2023,(5):14-17
主流媒体短视频实践从话语选题、序列结构、私人化阐释、多模态符码等层面进行转向,探索并形成了精准触达的话语生产机制、汇聚多元主体的话语融通机制、激发公共情感的话语扩散机制等三方面的独特效能机理。主流媒体需进一步克服其话语传播困境,在平衡媒体话语的可看性与可信性、加强人格化叙事、深化PUGC模式等方面推进主流话语与短视频传播平台的深度融合,以充分发掘主流媒体话语的连接能力、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话语方法对《人民日报》玉树地震报道的国家认同和国家话语进行分析,认为国家话语通过话语在场、话语共存和话语记忆等分别以报道对象、评论、报道语词等强调了党/国、家/国的同构特征;以媒介仪式强化了国家认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