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六册《陌上桑》一诗,“脱帽著帩头”的注释是:“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著,戴。帩头,包头的纱巾。”一些评注家也有类似分析:“脱下帽子戴上帩头,在罗敷面前故意显示”(人民文学出版社《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脱下帽子整理发巾,用故意做作的举动来炫耀自己”(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其实,以“著”释“戴”及上述对诗意的分析,都未必正确《礼记·冠义》云:“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这是说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是成人之礼的开始,是嘉礼中最重要的。认为“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上升到了、“人之所以为人者”的地位。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重冠的记载,如邹忌的“朝服衣冠”,侯生的“摄敝衣  相似文献   

2.
浩荡捉贼     
这是一个捉贼的故事。捉贼的是一个小男孩,他叫埃米尔。在假期里,他去柏林看外祖母,结果到了柏林却首先开始抓起了贼,因为妈妈让他带给外祖母的钱在火车上被贼偷了。贼和他在同一个车厢里,可是埃米尔不知道他是贼。贼是不容易看出来的。比如,贼难道一定是戴着一顶帽子的吗?比如,贼难道肯定不舍得送一块巧克力给你吃吗?  相似文献   

3.
[帽子]安徒生很俭朴,戴着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个行路人嘲笑他:“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同一句式,部分词语易位后,意思不同了,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语言效果。)[教授也答不上]孩子问当美学教授的爷爷:“爷爷,为什么您说一切假的都是丑的?”“那当然!难道你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吗?”“能!”孙子爬到爷爷的膝头上,得意地说,“您瞧您自己——装上假牙后,变得又年轻又精神。要是拿掉假牙,您的嘴巴又空又瘪,那才丑呢!这不是相反的例子吗?”(…  相似文献   

4.
moon 《同学》2003,(10)
有个小幽默,说是一群观众进了伦敦一家剧院,开场前再三要求女士们把礼帽拿下来,人人装聋作哑无奈之下,戏院经理亲自去麦克风前做怀柔工作:年龄大的女士,本戏院特许她戴帽看戏。一瞬间,所有的帽子都除下,毫无障碍地。这个笑话是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吗?年轻人是无需戴帽御寒的,只有年老,才有这个必要。  相似文献   

5.
你好,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一个比恐怖分子还要厉害的家伙——沙尘暴。想必你一定非常恨我吧!其实,也不能全怪我,还不是你们人类自己把我逼出来的?你知道,我是怎么产生的吗?其实,我们最早还不得躺在森林、草原之下?可是,你们那些愚蠢的家伙,为了赚钱而大量地砍伐树木!难道你们不知道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土地就会沙化吗?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条件好了,人们都想吃牛肉、羊肉。这样那些牧民就疯狂地放牧。本来一家牧民最多只能养牛羊几十头,但是现在可好,一家至少要养上百头。惊人增长的牛羊贪婪地吃起牧草,这样,一片草原…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中有这样两句话:(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对这两个句子,《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翻译的:(1)“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难道不愿意见他吗?”(2)“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这里,显然译者是将“岂”字译作“难道”或“难道不”、“难道没有”了,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讲座中笔者又听到了一组教育新概念:校本教材、生本教材、师本教材。何谓“师本”,许多听众面面相觑,进一步了解,原来是根据教师特长编制的可供学生学习的教材。笔者不禁疑惑起来,难道这样的师本可以脱离校本和生本自成一体吗?教师不就是学校中的教师吗?  相似文献   

8.
打开电视,一条新闻使我心绪难平。一位省一级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因考试成绩有些下降,怕父母责骂跳水库自杀了。这样的学生自杀现象在我们这个地区,在全省、全国又何尝少见呢?这些花样年华的青春生命竞选择了死亡,难道他们真的无路可退了吗?难道只有选择死亡,才能解脱吗?我迷茫,我困惑,是谁把他们逼上了绝路呢?  相似文献   

9.
王辉 《班主任之友》2008,(12):48-49
晚上正在家里看电视,手机响了:一条短信,来自一个陌生的号码。谁呢?我满怀疑惑打开,一行字映入眼帘:王老师,您现在好吗?我是林小慈,还记得我吗? 林小慈?!那样熟悉而又遥远的名字!难道是她吗?我猛地想起来了,“怎么会不记得呢?你在哪里啊?”我急忙回了短信。  相似文献   

10.
语林     
绅士风度有一天,杰斐逊和他的孙子架着马车出去。在路上,他们碰上一个陌生的奴隶脱帽向他们行鞠躬礼。杰斐逊举起帽子还了个礼,但他的孙子忙着和别人讲话,没有理会那个奴隶。杰斐逊严肃地说:“托马斯,难道你允许一个奴隶比你更有绅士风度吗?”事外人语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慢待一个向你表示敬意的人,即使你看起来很高贵,他看起来很贫穷。爱因斯坦经常拒绝作家的采访或坐着由画家为他画像,但有一次,他改变了态度。一天,一位画家请求为他画像。爱因斯坦照例回绝道:“不,不,我没有时间。”“但是,我非常需要这幅画所得的钱啊!”画家恳切地说。“哦,…  相似文献   

11.
狮总你这么萌,Boss知道吗? 最近把车倒进地下停车场的时候,我总会看见一只小猫在车旁转来转去。难道它是看上我的新车了吗?  相似文献   

12.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开发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的开发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但是细细思考这一现象,心中不由产生这样的疑惑,难道教学内容的面越广泛越好吗?有没有什么可以约束的标准?教学中一味去迎合学生的兴趣就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吗?或者说一味引进新的活动内容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的内容过多、过杂,很容易让体育课变成了休闲课、游戏课、智力课、研究课等,削弱了学生一技之长的形成和掌握。  相似文献   

13.
异常的冰雹     
年前的一天清晨,我被嘀嘀嗒嗒的声音吵醒.起床后看到窗外一片雪白.下雪了!我赶忙出门感受一下这难得的大雪,可是天上下的雪却把我砸的生疼.这是雪吗?我看着手中那晶莹的冰珠,不禁疑惑起来.这不是雪花啊,难道是冰雹?  相似文献   

14.
古代的衣着与今天有较大的差别。衣着包括头衣、上衣、下衣、足衣。此外,古人还有与今天不同的一些服饰。分述如下:一、头衣头衣,即头上的服饰,它不单单是帽子。头衣又称元服,元的本义是头。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区别很严格。贵族戴冠、弁(biàn)、冕、平民戴帻、即巾。冠是一般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即男子长到二十岁时行加冠之礼,同时起别名,意味着从此就是大人了,社会与家庭都将按成人来要求他。加冠又叫弱冠。《祭妹文》:“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冕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所以后世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冕的形制和一般的冠  相似文献   

15.
一位青年教师要在教研活动中上一节阅滨课。选定的课文是人教版第五册中的《灰雀》。在听试教课时。我发现她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灰雀?2.列宁是怎么喜欢灰雀的?在课后的交流中.我提出了意见:把重心落在这两个方面是不是有点偏题?那青年教师一脸茫然:怎么会偏题呢?难道课文不是写这两方面的内容吗?  相似文献   

16.
“中华英豪”富惊日本寿加贝据《经济日报》透露,一年前,有25名从"高价"学校"中华英豪"中出去的中国小富翁,在日本旅行时潇洒地大把大把花钱,万元日币只当钢蹦儿摔,使得世界经济大国的国民们也感到心惊肉跳,竟发出"中国果真这样富裕了吗?难道还要援助吗?"...  相似文献   

17.
“李老师,你能给我找点洗涤剂吗?”我抬起头,疑惑地问:“找它做什么?”金艳挺不好意思地说:“我的衣服全被菜里面的油污染了。”原来,周末返校,她把奶奶炒的菜放进装衣服的皮箱,结果全泼了。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不肯抬头的寸头少年高一新班级第一天早读,在带领学生朗读《沁园春·长沙》时,我看到学生小王把书竖起来,头却躲在书下。我感到奇怪,走近一看,发现他还戴了顶黑色的帽子。“小王,你怎么戴着帽子呢,教室内不要戴帽子,而且读书时应该把头抬起来,大声朗读。”我在他身边关切地说,但是小王只是急促地回答道:“老师我知道!我知道!但是我还是想戴个帽子,就这样好不好?”他的语气里带有一丝急切,又有些哀求的味道。我想把事情弄清楚,刚走近想和他说两句,他却立刻用双手把头抱住,“不要看,不要看……”“怎么了?”我耐心地问小王,他仍是抱住头。此时,他的同桌告诉我,原来小王的妈妈昨天带他剪了个寸头,小王觉得发型不好看,所以才戴帽子来上学。  相似文献   

19.
黑妹历险记     
李雨珊 《小学生》2006,(9):23-23
第三章 王子的秘密 这王子把黑妹带进屋里,黑妹到了屋里惊呆了,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用金子做的,床底下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狗。看到小狗,黑妹心里起了疑问:“咦?这狗狗不会就是老头儿的吧?难道王子就是妖怪吗?”想着想着黑妹忍不住问王子道:“请问,这小狗叫什么名字?这么可爱,能送给我吗?”  相似文献   

20.
“差生”这顶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桎梏,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难道“差生”真差吗?否!中小学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可以开发、随时可以奋起的“潜能生”。那么,“差生”从何而来呢?“差生”是机械的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