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人问我是怎样开始“集邮”的,回答很简单,是“玩”起来的。记得那时我在重庆刚进张家花园小学读中年级,在小小男生的裤袋里,谁都有一大包破烂不堪的邮票。那时在我们男生的游戏中,无论是打弹子,吹坦克,砍轮钱,拍烟盒,一律都输赢邮票,  相似文献   

2.
范觉超 《航空模型》2010,(11):69-69
和模型飞机结缘是在小学3年级,那时日本漫画《机器猫》颇为流行。书中经常能看到遥控模型飞机的身影,“小叮当”用“缩小灯”将自己缩小后坐进飞机飞行令我心驰神往。那时我就常常幻想自己也有这样一架飞机,穿梭在家乡熟悉的山水上空,俯瞰小伙伴们在街道上嬉戏,在云端和鸟儿比翼齐飞。  相似文献   

3.
金卡之情     
说起“金卡”,我最先接触它是在1992年底。那时我因收集1993年贺年(有奖)明信片而收集到了1枚被冠以“企业金卡”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贺年(有奖)明信  相似文献   

4.
曹阳 《垂钓》2010,(1):52-53
二十五年过去了,二十五年前,我老婆只有五岁,我那时也只长她一岁。估计在那时候,即便我站在水边,也会相信那个就是“五十米深磬”。  相似文献   

5.
叶茂强 《垂钓》2012,(1):50-59
序 三十多年前,还是孩童的我,看见邻居大哥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全车都响的“28加重凤凰”洋马儿(自行车)上下班,穿行在人群中。那“平衡木运动员”般的技术,那“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令多少我这样的孩子神往……那时,我的梦想就是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买辆自己的自行车,我要去“山”的那一边。  相似文献   

6.
每次进球,我都会振臂高呼。也就在那时,我发现,攻破对方球门的感觉是多么奇妙而有成就感啊,哪怕那个“球门”只是用两只塑料拖鞋临时摆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刚参加工作时就听同行议论,说我们的体育教研员齐老师是个古板的“倔老头”。但通过与他几年的接触,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可恨——可爱——可敬的“倔老头”!可恨与他首次接触,是在10年前,那时我刚从大学毕业,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那天正赶上教研室老师来学校听课,我“荣幸”的被选中。我上课的内容是“三步上  相似文献   

8.
牌缘     
郭炎 《桥牌》2014,(1):57-58
(一) 1950年上半年,全国解放初期,我作为军代表,住在华西协合大学(现已并入四川大学)。那时的华大,是十足的“洋学堂”、“贵族学校”,学生多为大官僚、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子女,而我恰是个地地道道的土包子,又有点初生牛犊之勇。  相似文献   

9.
在平时的聊天中,许多刚刚起步的小信虫们总会问我是怎么收到那些很冷门的球队、球员回信的。我总是会套用革命老前辈们的话:“坚持就是胜利。”或许有些小虫并不是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是这句正是我这么多年“信虫生涯”的心得体会精华。在2000年的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上,阿根廷队“大头”的精彩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得到一张他的亲笔签名就成了我最大的奋斗目标。但是那时的“大头”还在阿根廷国内的河床效力,在我连续5封信还没有回音的情况下,我就暂时停止了对他的“轰炸”。  相似文献   

10.
迷恋百合花     
“有人说,最优秀的巴乔是他穿着浅紫色运动衣时,在那些年里我是从未有过的灵敏,那时在我的身上有种奇迹般的自然的力量。” “从那时起,在我的内心始终有一种体育的忧郁,一种深刻的悲伤。在我所观光的每一座城市,我都去寻找佛罗伦萨的美丽。然而,我却不能重新找到‘我的’佛罗伦萨。”——《天上的门》  相似文献   

11.
十年乒乓缘     
王威 《乒乓世界》2005,(3):62-62
十年前,我16岁.所谓的“花季”,不过看那时的照片.并未见“二八佳人”的靓丽.好像还不如现在漂亮。哦.那时候在读高中,还在为考学而孜孜不倦,难有闲情“对镜贴花黄”呀。  相似文献   

12.
梦斋主人 《收藏界》2010,(8):108-109
无心插柳 大约在1992年左右,那时我正发“文物高烧”,每逢周六和周日就往香港著名的荷里活道、街跑,而且每每大包小包的满载而归,可以说,当时这两条街上有多少古玩店、各店经营哪一类藏品,我心里还是比较清楚的。  相似文献   

13.
那是在上世纪1979年,期刊的出版发行再度兴起,我们单位来了久违的报刊征订目录。那时我正好是26岁的小伙,本该长知识的时候历经“文革”文化沙漠,见到征订目录上所列的期刊真有如饥似渴的感觉。当时我是个初级美术爱好者,喜爱涂涂沫沫,写写画画,自然首选《美术》杂志,但是那时的紧俏杂志都是“限额”的,《美术》杂志就在其列。正如后来的新邮预订,只有老订户和有关方面才有资格订阅。一气之下,就把目光盯住了新创刊的《世界美术》,我与同事们调侃说:“不让订中国《美术》,那就订《世界美术》吧。世界包含了中国,这本杂志肯定不赖!”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个钓鱼迷 我出生在松花江畔,自童年起,就爱上了钓鱼这一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毛病”也就越来越大。甚至在战争年代和困难时期也没完全放弃。当然,那时多是为了改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我从小就喜欢打乒乓球,那时打法很简单,就懂得搓球、抽杀这两样,真正对乒乓球产生浓厚兴趣是看了中央二台直播的爱立信乒乓球擂台赛开始的。 每个星期六的下午,只要有乒乓球赛直播,我准会按时守在电视机前。比赛看多了,我对规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更让我得意的是,我从刘国梁、马林这些优秀的直拍选手那儿“偷师”,学了点直拍横打的“手艺”。  相似文献   

16.
少年时代就梦想当一个帅气、潇洒而神秘的体育教师。当我胸口贴着号码布,心儿飞翔在运动场上的那刻起,就好似开始在实现着那个美丽的梦想。第一次以体育教师的身份踏进本乡的一所中学时,我的心情是万分的激动、自豪,甚或还有“荣归故里”之感。然而当我领着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在操场上嬉戏、跑跳,弄得满身是泥土,浑身大汗,连一个洗澡的地方都没有,整天脏兮兮的与在大学里帅气的我相比时,简直判若两人。那时起我就感到自己怎么也“帅”不起来,并没有梦想中“鹤立鸡群”、“领头大雁”的优越之感,更找不到一点儿神秘的感觉。看到的却是我…  相似文献   

17.
光威信箱     
《钓鱼》2005,(15)
光威公司:你们好!我是一名忠实的光威产品使用者,自前年朋友送我一支1.8米光威小竿至今,我已购买了“听涛”、“射手”、“劲浪”“钓趣”等钓竿。这么喜欢光威产品的原因如下:一是产品质量有保证,在国外有较高的知名度,不像其他杂牌产品没有售后服务,坏了有配件就修理没有就丢了;二是因为我的第二故乡是“青岛”,1994 ̄199年期间,我在青岛大港服役,那时就对光威的产品有所耳闻加上好多战友又在威海,我对光威公司的产品更是胸有成竹。但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在我们这里出售的光威产品不多,如遇到售后问题需要等半个月以后才能解决。如去年我的…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女排在世锦赛的“放水”事件作一些评论,是我曾想要写的内容,那时是中国女排输给韩国队之后。平心而论,我当然希望中国女排能打败所有的队伍成为让人心服口服的冠军,另外,我觉得避开意大利队也没什么必要。尽管如此,那时想发表的评论却是“只有强者才有选择权”之类的话,对于自家的孩子发表这样的评论,确实有护短之嫌。后来,看了报纸上对女排因故意输球而在德国被人另眼看待的报道,让我真是替她们捏一把汗。特别是一些报纸转载的巴西队队员赛前的愤慨之辞,让我更为中国队担心。那之前我一直忙着注册会计师考试,没时间看比…  相似文献   

19.
敬业的石磊     
今年初采访“银荔”杯赛,一天晚上8点多钟,闲来无事,便去找徐弘聊天,一推门,发现石磊正躺在床上听音乐,便问:“没出去逛逛?”徐弘听了就笑:“我这位大哥就喜欢比赛、训练,剩下他哪都不愿去。”石磊闻言一乐,没吱声。 初识石磊是在一次返京的火车上,那时他还在八一队踢球,记得他那时也是话不多,遇见生人老想躲,但真和你处熟了,啥话也都跟你说。 石磊在八一队时,是队里的绝对主力,他的球技  相似文献   

20.
程裁波 《围棋天地》2014,(18):98-100
认识孙宁是在1986年,弹指间已经将近三十载了。从辈分和年龄上来说,他算是我的小师弟。那时,妈妈经常在家里和两三个喜爱围棋又有些许天赋的孩子下指导棋。他们比我小几岁,都亲切地称呼我“小燕姐姐”,直到现在“小燕姐姐”这个称呼都依旧没有改变,虽然我们都陆续步入中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