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左传》中记录的谣言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谣言表现为流言、歌谣、谶语、政治神话等形式。超验性的谣言既由充满危机的社会环境催生,也产生于政治家的意图。知识群体掌握了谶谣的制造、解读能力,从而影响现实政治。在“伯有为厉”等事件中,谣言的传播和应对与内政外交中的祭祀、禳解、聘问等仪式相关联。古代政治家们既利用仪式的传播特征,也利用仪式的象征性或象喻的言语方式,完成现实政治中的权力分配、身份塑造、外交声明等。在超验性谣言的传播与应对中,知识群体通过对谣言的解读宣扬“德”与“礼”的学说,亦可视为建立自己的话语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燕  刘莹 《新闻爱好者》2012,(11):16-17
伴随着政治生活的复杂性,新闻媒体中出现了大量的政治谣言,必须进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政治管理中的政治谣言可以分为主动型政治谣言和被动型政治谣言。不同类型的政治谣言在政治管理中的运用方式和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主动性政治谣言目的性强,容易识别,被动型政治谣言对社会公共危机更具有煽动性。  相似文献   

3.
王燕  刘莹 《新闻爱好者》2012,(22):16-17
伴随着政治生活的复杂性,新闻媒体中出现了大量的政治谣言,必须进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政治管理中的政治谣言可以分为主动型政治谣言和被动型政治谣言。不同类型的政治谣言在政治管理中的运用方式和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主动性政治谣言目的性强,容易识别,被动型政治谣言对社会公共危机更具有煽动性。  相似文献   

4.
政治谣言的传播在当代新媒体快速发展中呈现独特的特征:政治谣言具有内容影响巨大、传播蔓延广阔、危害程度强烈,对个人、社会、国家都可能造成巨大危害,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新型传播媒介的应用,加速了政治谣言的传播,这有可能对人们的政治生活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因此,从传播学角度去审视政治谣言并进行有效的政治治理,具有非常现实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谣言传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不仅谣言本身丰富多样、千变万化,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其中还掺杂着受众的人格、需要、动机等心理因素,并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与历史等背景密切相关.鉴于谣言传播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谣言的防控需要公众、媒体、政府的三方联动,采取多种手段,将谣言对公众心理和整个社会系统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6.
宋代社会上流传了大量的时政谣言。事实上,人们巧妙地利用谣言简练、快捷的传播特点,围绕所关注问题而展开,表达对朝政及社会诸方面的态度与看法。由于传播效果具有双刃性,宋廷不得不采取措施消解谣言带来的政治风险,故其一边布置谣言传播的政治禁区;一边建立预警、预案制度,并由此滋生出一套严密的传播与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微信安全中心公众号"谣言过滤器"的206条微信谣言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微信谣言的内容类型、情绪类型、传播方式和标题使用,试图发现当下微信谣言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分析发现,失实报道类谣言比例最高;其次为科学常识和食品安全类;儿童走失类谣言最少。在微信谣言的情绪类型上恐惧型谣言最多,但善意型谣言和中立型谣言与恐惧型谣言相差不大,敌意型谣言比例最少。谣言传播方式较之前有明显变化,视频类谣言有了飞速的发展,这给谣言防控增加了难度。微信谣言标题一般比较短小,多是结论性语言,标点符号多使用感叹号以增加关注度。  相似文献   

8.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两汉统治天下长达四百年,文治武功,长治久安,其统治秘诀是什么呢?重视官府与民间的信息沟通是其成功因素之一。汉代“谣言”就是民众与民众之间、民众与朝廷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对社会政治与人际关系的作用与影响和今天的新闻报道颇为相近。谣言,古代指民间的歌谣或传闻,主要表现形式有民谣、绰号、童谣以及即事谚语等,生动形象,概括力强,是传统社会重要舆论形态之一。汉代没有后世的报纸、电话、网络等新闻传播途径,大众信息基本上都是借谣言而口耳相传,因此,谣言在汉代承载了大众传媒的主要任务,具…  相似文献   

9.
据《微博辟谣2019年度报告》披露,2019年微博(原名新浪微博)站方处理谣言多达77742条,微博已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平台([1])。学者蔡盈洲认为,谣言是一种渗透了情感的社会文本,在有效的情感动员机制下,具有强大的情感动员能力([1])。学者蔡盈洲认为,谣言是一种渗透了情感的社会文本,在有效的情感动员机制下,具有强大的情感动员能力([2])。学者李春雷、姚群指出,以往研究多从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等角度对谣言展开研究,情绪视角的研究较少([2])。学者李春雷、姚群指出,以往研究多从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等角度对谣言展开研究,情绪视角的研究较少([3])。本研究将采用文本挖掘、情感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微博谣言的情绪框架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人算不如天算"、"人事已尽,天意难违"等词句,在新闻报道中是经常出现的.作为俗语的运用,我们可不必过多计较.但问题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事实上,迷信的思维方式、采写方式已渗入到某些新闻报道的深层,它与政治、文化、经济等都有着微妙的联系.这使我们深感分析其现象、原因的必要性.在下文中,笔者对迷信在新闻报道中的形成原因及表现进行了分析,并试图通过新闻同行及自身的实践,为消除迷信在新闻报道中的影响而拓展途径.  相似文献   

11.
网络谣言是网络快速发展的衍生品之一,是谣言的网络变体;谣言是负面的虚假信息,具有蓄意性和有针对性攻击的特点;媒体通过事实核查机制及时核查真假,是避免谣言扩大负面影响的必要手段。结合基层治理与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开展国际媒体间的互信合作,重视网络伦理教育,培育网民理性精神等举措是实现网络空间治理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朱贺 《新闻世界》2023,(1):20-23
网络谣言的传播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还严重威胁着社会和谐以及民生安定,成为了一项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社会问题。5G、光宽带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自媒体网络分享形式的兴起。在自媒体用户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网络谣言的传播形式和危害方式体现出新的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研究基于社交平台自媒体用户发布的谣言信息,运用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从信息呈现方式、信息内容类别以及谣言发布源头的角度分析自媒体网络谣言传播的新特征,揭示其对政治秩序、社会运行成本、群体矛盾等各方面造成的深层次的危害,提出了自媒体背景下的政府、个人、媒体以及社交平台相互联动的网络谣言协同治理的新方案,以期对谣言传播的遏制以及治理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楼旭东  李斐 《今传媒》2012,(7):18-21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一般受众的信息传播地位,尤其是博客、论坛、微博等的兴起,为受众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平台,同时,网络信息量呈爆炸式的增长。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谣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网络谣言的内涵入手,揭示其特征,梳理其形成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力图对遏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构建文明网络生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辛文娟 《新闻知识》2012,(1):29-30,20
近年来,我国频发各种突发灾难事件,随之滋生的灾难谣言涉及范围广、传播迅速,威胁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乃至国家的政治稳定.本文以日本震后“抢盐事件”为例分析灾难谣言产生的缘由、传播的一般模式,探讨新媒体时期灾难谣言的控制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5.
谣言作为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近期闫德利“被艾滋”典型网络谣言案例,旨在探讨网络谣言的一般传播模式和过程以及主流媒体在谣言初发期、谣言持续期、谣言消退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朱爱东 《文化遗产》2013,(2):112-120
民国时期,民间信仰开始进入一个不同以往的社会生存空间。在科学、理性主义及现代性、现代国家建构等宏大话语下,反迷信运动在地方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回应方式。本研究显示,在较偏僻落后、且远离政治中心的粤西地区,社会精英反迷信的政治诉求与民众信仰状态存在巨大反差。从民国初年舆论宣传批判为主的反迷信思潮,到国民政府时期废庙兴学的展开,反映了反迷信运动的深入也是现代国家扩大强化其对地方和基层社会的社会控制与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艾涓 《今传媒》2016,(10):4-4
主持人语: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致使网络谣言现象随之不时出现,这引起了国内学者对于谣言和网络谣言的研究。随着国家对网络谣言治理的逐步深入和网民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在我国,网络谣言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实效。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舆情态势总体平稳、积极向好,网民心态渐趋冷静理性,网络管理走向成熟。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把谣言定义为“是一般用口传的方式为主要媒介在人们之间流传以使人们相信,缺少详细具体的材料来证实谣言是确实存在的”。所以科学地分析网络谣言、控制谣言泛滥,以及培养具有正能量的意见领袖,对谣言治理、规范网络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期“传媒大讲坛”重点对此现象进行探讨,为此特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堂发教授撰文《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文章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互联网与表达权的法律边界研究”(15ZDB144)成果。陈教授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互联网与表达权的法律边界研究”首席专家,在大众传播法领域研究颇深,本次将谣言治理话题延伸了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文章从“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承载特定价值”及“网络谣言追责应体现谦抑性”两方面展开对此问题的阐述,对网络谣言治理研究提供了较深的理论借鉴。谣言治理中离不开对意见领袖的培养,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谣言发酵。《微信营销意见领袖培养现状研究》一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与调查,结合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对营销者对朋友圈意见领袖培养方式公众平台意见领袖培养方式的现状及其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开展网络谣言治理研究,在传播多元化的今天,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传播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以来与科学建构密切相联的是关于破除"迷信"的表述及实践。自晚清以来"迷信"一词在中国经历了概念的译介、思想的论争之后,1920年代开始有知识分子对迷信问题进行学科化的探讨和专业研究。他们试图以一种"知识"的方式介入中国现代反迷信的文化政治,其中尤以江绍原的迷信研究为代表。江绍原通过改写和挪用20世纪前后英美比较宗教学学科话语,确立了对迷信的认知和定义,并且以其学科知识重新结构和发明了中国所谓的迷信"传统"。他的迷信研究不仅关乎到科学思想史、学科史和知识史的建构与勾连,而且其中所涉及到的中西跨文化的话语实践,对于重新反思中国现代的科学启蒙话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谣言问题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课题,颇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清末时期,谣言盛行,内容也纷繁复杂,根据《申报》所载,这些谣言主要涉及政治、社会民众生活,还有文化思想等.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以出示告示、增派兵力、实际调查核实、各部门相互督促合作、派遣侦探等措施应对谣言.清末政府的谣言应对,在今天看来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往研究多将微博谣言极化现象归因于新媒体的"微革命"技术,对技术背后的文化与社会因素较少触及。本文研究发现,"身国同构"的传统文化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微博谣言极化过程中的两大关键因素。微博谣言通过唤醒"身体损伤"的集体记忆,赋予传统的"身体政治"内涵,由此激起人们的深层共鸣是其最为简捷有力的极化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独特的差序格局,不仅极具自我性,而且收放自如,使得微博谣言的空间扩散不是单纯地个人对个人,而是"圈子"对"圈子"。微博谣言的极化效应是技术、文化与社会因素耦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