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80年代中期,人民日报编辑部曾经提出过一个办报口号,叫作“可读、可信、可亲”。这个口号提得不错,有利于密切报纸和读者的联系,且简明扼要,便于掌握。果然不胫而走,很快地在新闻界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2.
一张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决定着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而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又决定着报纸的传播效果。为此,每一家报纸都要时刻注意读者的反应和评价,力争提高读者的信任度,扩大传播效果,增强社会效益。 1986年7月2日,人民日报编辑部发表题为《我们的心愿——就人民日报改版30周年致读者》的文章,向读者表明报纸改革的愿望,并提出了要把报纸办得“可读、可亲、可信”的目标。从1986年下半年人民日报版面的变化,读者已经明显感觉到报纸正在努力塑造一个令读者感到“三可”的形象。读者纷纷致函人民日报编辑部,支持报纸的改革。当时全国记协  相似文献   

3.
《解放日报》总编辑陈念云说:我们《解放日报》今年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放下党报架子,办成一张读者感到可亲、可信、可读的报纸。长期以来,《解放召报》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总爱端着架子办报。群众反映它  相似文献   

4.
推波助澜形成高潮阶段   在 80年代中期,受众调研出现了高潮。   (一)中央党报采用抽样法调查读者   1986年 7月 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我们的心愿——就人民日报改版三十周年致读者”的编辑部文章。文章指出:“人民日报进行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党中央机关报的性质和功能。”“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办出自己的特色来,使读者感到可读、可信、可亲,真正成为他们的益友和知音,这就是我们决心在探索和改革中加以解决的问题。”这篇文…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提高报纸的质量,更好地满足读者订户的需求,《江苏工人报》从4月9日起实施全新改版。经过半年来的实践,报纸的服务性、贴近性、可读性、新闻性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基本上实现了“版面可亲、内容可近、文章可读、维权可信”的预期目  相似文献   

6.
在五十年代初期,胡乔木提出了办报的方针和任务以后,又向《人民日报》提出“依靠群众办报”的问题。他说:“我们的报纸名字叫做《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群众的武器,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因此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把报纸办好。”当时胡乔木围绕“依靠群众办报”这个问题,陆续发表了  相似文献   

7.
这个题目中的“亲民”,意在报纸必须抓好自身改革,树立群众观点,使报纸可亲可读,真正受到读者的欢迎。笔者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摆脱目前一些报纸生存发展中的困窘状态。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说报纸要有声音,就是指报纸要有议论,要有各种各样的评论。现在,报纸的言论文章相当活跃,为解放后所少有,这是一种好现象,是新闻自由的具体表现。解放日报《解放论坛》今年十月二十日发表的专论《企业办托儿所利弊谈》,就是在这样的好形势下出现的,它是一篇熔新闻与评论为一体的可读、可亲、可信的好文章。可读。即让读者“喜欢读”。要使读者“喜欢读”,就要有能让读者产生“喜欢”的魅力。所谓魅  相似文献   

9.
去年,《人民日报》在新闻改革中提出要做到可信、可读、可亲。我认为,这“三可”中最重要的是可信,这是个基础。而要做到可信,必须实在——向人民说真话,说实话,不说(或至少少说)假话、虚话,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人民。十三大报告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主要是因为对九年来改革  相似文献   

10.
党报的亲和力。说到底是党报尊重读者、关心读者、服务读者的一种人文关怀精神。报纸办得可亲、可信才能可读。与晚报、都市类报纸相比,目前党报的报道从总体上说还是离读者远了。新闻“三贴近”实质上是新一轮媒体改革的导向标,是新一轮争夺受众的新闻市场的竞争。其特征是由过去僵硬的、形式化的、政治口号式的舆论导向,向满足广大读者知情权转化。向增强与读者的亲和力转化。它高扬的旗帜是: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  相似文献   

11.
城市报纸要宣传好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宣传效果,必须大胆创新,扫除新闻报道公式化,破除陈旧、平庸、肤浅的老套子。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使报道更加接近了群众;读者也感到报纸可读可亲可信。  相似文献   

12.
城市报纸要宣传好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宣传效果,必须大胆创新,扫除新闻报道公式化,破除陈旧、平庸、肤浅的老套子。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使报道更加接近了群众;读者也感到报纸可读可亲可信。  相似文献   

13.
新兴网络媒体的盛行,纯商业广告的滑坡,对自收自支的地市级报社冲击很大,甚至有部分报社下属的都市生活类子报——晚报,已出现连续多年亏损的现象。于是,有些人认为,晚报到了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其实不然,只要晚报从自身找原因,坚持可读、可信、可用的办报宗旨,让读者形成“没事看晚报”“有事找晚报”的心理,晚报就一定会生机依旧。  相似文献   

14.
要牢牢抓住﹃牛鼻子﹄从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看要闻版的改革林永年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老话:“牵牛要牵牛鼻子。”是的,牵住了牛鼻子,无异于牵住了牛的整个身子。办报亦是如此。若想办好报纸,也要牢牢抓住“牛鼻子”。这个“牛鼻子”不是别的,就是要闻版。人民日报·华东...  相似文献   

15.
常听到读者抱怨报纸上没有新闻。乍听起来,使人觉得奇怪:还没有哪一家报纸开过“天窗”呀!即使从稿件上看,“本报讯”、“新华社×地×月×日电”之类,在各类稿件中也占多数。这些难道不是新闻吗? 当然,读者的抱怨不在这里。他们主要抱怨报纸上真正称得起新闻的东西太少,同他们关系密切的新闻太少,新鲜、重要、可读、可信的新闻太少。打开报纸,一般化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会议报道、长篇讲话  相似文献   

16.
疏通协商对话渠道,把报纸办得更加可读、可信、可亲,这是我们宜兴报今后进行新闻改革的重点。大众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新闻信息传播,不能满足于单向传播,而要注重信息反馈,搞双向传播,既要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又要反映受众的意见,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上下沟通的作用。过去,我们宜兴报在疏通协商对话的渠道,把报纸办得可读、可信、可亲上作了一些探索。那么今后怎样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呢?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要可信,还要可读可亲。可读可亲就涉及到新闻语言的生动性。多少年来,我们都努力将语言的“三性”(准确、鲜明、生动)要求,贯彻到新闻语言中去。随着广播与电视的发展,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包括新闻语言方面的挑战。广播以声取胜,电视不光有声音,还有画面,图声并茂。因此报纸上的新闻要吸引读者,除了在广度和深度上努力外,还要在生动性上下功夫。生动性,首先是指事实的生动,其次是表现手法的新颖和多样,  相似文献   

18.
提起农村报的办报思路,任何一位稍有新闻知识的人都会说,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在可读可用上下功夫。但在具体怎样服务,如何才算是可读可用这个问题上,则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个人以为,可读可用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读者结构和索质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读者结构的变化。这里所说读者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指农村报读者群结构层次的变化。由于改革开放及市  相似文献   

19.
据说,炊事员看到自己烹调的饭菜被宾客们吃得津津有味,杯盘净光,心里总是很高兴的。我想,一张报纸,如果办得能使读者感到“可亲、可信、可读”,亦同此理。但实践证明,这一点确实是不容易做得到的。当前特别应注意到的是部分读者对新闻宣传的逆反心理。比如,报纸上有的领导人的长篇讲话、文章,连标题也不愿意看(这种逆反有时是正常的);形势教育宣传,难以入眼入耳入脑;一见思想政治工作的字眼就反感;“年初开门红,年终传捷报,逢年过节形势好”等,都是会倒胃口的。有时一张报纸到手中,一目整版地往过翻,停留的时间很短。“一张报纸看一天”,那只是机关官僚主义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看了4月20日人民日报登的夏鼎铭的文章《老的读报观念也该改一改》,立刻想到:老的办报观念也该改一改。办报先于看报,老观念应该先改。报纸改革的口号早已提出,改革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