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姑娘”这个称谓语的历史演变,探讨当前把“姑娘”一词用来称呼陌生女性的现象,指出“姑娘”这个称谓语解决了普通大众对陌生年轻女性无法称呼的尴尬现象。  相似文献   

2.
包丹凤 《考试周刊》2010,(42):29-30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近几年来,流行称谓语“美女”似乎大行其道,在多数社会交际场合都可以寻觅到其踪迹,大有取代“小姐”“女士”等传统女性称谓语的势头。本文试对“美女”称谓语流行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一些语言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称谓语和称呼语应该重新界定,两者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称谓语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两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称呼语可以分为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及姓名称呼语三大类。称谓语同称呼语的差异体现在:(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自觉使用;而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呼语在本质上具有口语性。称谓语和称呼语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相似文献   

4.
1.刘老师,早上好。【误】Good morning,Teacher Liu.【正】Good morning,Mr Liu.【析】英语中称呼某老师一般用Mr/Mrs/Miss 姓氏”来表达。Mr用于男性姓氏前;Mrs用于已婚女性姓氏前;Miss则用于未婚女性姓氏前。当单独叫一声“老师”时,对男性教师用Sir,对女性教师一般用Madam,习惯上不用Teacher。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所以对女性的称谓,一直都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女性的称呼几经换用,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可以得到所有人都认可的称谓.文章从改革开放以来对女性社会通称称谓语使用所面临的称谓困境做以简要描述,并重点运用面子理论对当代社会所使“美女”一词进行剖析,描述其使用现状并指出其使用所存在的问题,文章最后对研究称谓语的意义进行概括,并分析了称谓语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称呼语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根源在于与称谓语的部分重叠,即有一部分词语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因此,对称呼语进行严谨的界定显得很有必要。称呼语是十分灵活的语言学概念,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受到语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界定、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这两个部分来对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恰当使用,必须同时考虑语法、修辞等因素。"先生"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尤其需要考虑修辞、习惯等。谨提出三点以供讨论:1)在现代汉语中称谓古昔先贤时不宜用"姓名+先生"的格式,称呼他们另有习惯;2)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将"先生"用为男士的专称,不宜提倡不加性别区分地用以称呼女性;3)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先生"不宜一律译为英语中的"Mister",两个词在两种语言中的意义并不对等。  相似文献   

8.
谈"男士"的用法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先生”在指称成年男性上的缺位现象,人们仿照“女士”而造了“男士”这一称谓语。“男士”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弥补“先生”的缺位,但“男士”的使用要区分具体的场景。  相似文献   

9.
小朋友,想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吗?想的话,首先得做到有礼貌!礼貌称呼很重要,但不能随便用,咱们来比较一下吧:MrMissMrsSirMadam1.男士的尊称可用Mr和Sir,都是“先生”之意。Mr必须在其后加姓,如MrWang(王先生),不可单独使用。Sir一般单独使用,可用来称呼老师、警察、官员等。2.女士的尊称可用Miss熏Mrs和Madam。Miss用于未婚女士,后面必须加姓,如MissZhang(张小姐)。Mrs用于已婚女士,后面加丈夫的姓,如MrsLi(李夫人)。Madam和Sir相对,要单独使用,泛指“女士、太太”。小美/文有信心答对吗?小礼…  相似文献   

10.
一般情况下.“先生”是相对于“女性”而言的,是女性的“对立面”,可与“女士”并列使用。如萨达特在《和平属于我们大家》一文中说“女士们,先生们,和平不是在几行官样文章上签个字,而是重新撰写历史”(《著名演讲辞鉴赏》第336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就是明显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看,称女性为“先生”似乎就犯了逻辑错误。但在报刊上。却又常可看到用“先生”称女性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11.
《诗经·小雅·都人士》的文本中只有一个人物形象———都人士 ,而非两个或三个人物形象 ;全诗共五章而非四章 ,首章不是所谓的“逸诗” ,而是起扬全诗的关键篇章———点明都人士的去处 ;全诗表达了女子担心自己心爱之人(都人士)返回京城为官后而不得见面的失魂伤怀之情 ,而非“刺诗”、“怀旧”、“娶亲”和“怀念”之说 ;诗中“都人士”的“都人”指“都城人” ,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美人” ;诗中“君子女”的“女”并非指女子及其大家闺秀 ,而是指做官 ,“君子女”并非指男女 ,而是指都人士返回京城为官之意。  相似文献   

12.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3.
在<左传>中,作者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往往以"君子"的身份频频露面,并借"君子"之口发表评论,采取了叙事与评论分离的策略.本文从内容、形成原因这两个方面对<左传>中的"君子"评论进行考察,展示了其在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14.
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角色定位和性别角色期待是妇女解放进程中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着男女两性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的性别角色扮演,而且左右着人们对“好男人”和“好女人”的价值评判标准。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当前男女平等的意识虽早已成为主流,女性的自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仍根深蒂固,即使是在高校知识分子群体中也不例外。因此,要缓释女教职工双重的角色紧张压力,性别意识的确立和传统性别观念的改变是至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周易》是一部讲阴阳之道的书。它肯定了男女结合为人伦之始,强调婚恋要"欣悦而动"。在夫妇咖何和谐长久相处方面,它主张正直、诚信,交流、沟通,管理、分工,勤俭持家、适度消费,居安思危、戒惧谨慎。这些观点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如何巩固、改善夫妻关系,走出家庭危机,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等,都有借鉴价值与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当"和"善"既存在通约性,又有不可通约性。二者的"通约性"在于它们都有价值辞的作用和功能,"正当"具有"善"的部分特性,行为自身的正当性就是一种"内在善";相应地,"善"的各种描述性陈述也能提供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正当性的标准,某些"善行为"也是"正当的行为"。二者的"不可通约"表现在:正当是评价人们是否履行义务的标准,善是评价事物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善"通常比"正当"有更一般的意义。在有些场合,"善"能被替换成"正当",但是不能将"正当"替换成"善";即使"正当"、"善"都用在行为中,"正当的行为"、"应当的行为"以及"善的行为"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9.
赏析《野性的呼唤》——感悟生命的顽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克·伦敦笔下的巴克不仅仅是一条活生生的狗,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严酷生存环境中具有顽强生存意志、生存力量以及生存智慧的人。今天,对许多人生受挫的人们,巴克的成长经历是他们值得借鉴的一面镜子:适者生存!“野性”对巴克的呼唤就是“人性”对他们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笔下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她们改装目的有“防御”和“进攻”两种:防御男人对她们贞操的破坏;攻入男性把守的社会建功立业。“女扮男装”后她们有的能自觉按照男人的行为标准去做,以进一步契合男人身份,而有的只是套上了男性的服装,做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她”。在她们不同的目的后面掩藏着共同的男权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