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郭松年曾于至元十六年到至元二十五年、至元三十年六月以后两次到云南,游历了云南、白崖、赵州、龙尾关、大理等地,留下《大理行记》等传世作品,成为研究南诏、大理时期和元代初期大理地区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尤其是对游历地的山川地貌及古迹的记录,对研究元初大理地区的行政区划、山川名号和地理分布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的思想,反映了大理时期云南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2.
高氏家族是云南历史上的一个名门望族。大理国时期,高氏家族世袭宰相,分封高氏子弟统治大理国的八府四郡。元明清时期,高氏土司长期统治鹤庆、永胜、姚安三地。高氏家族长期统治云南各地,对云南的佛教、文化教育、社会公益事业、民族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元代云南行省的设置,是云南历史上划时代的政治事件,自此,云南与内地行政区划趋于划一,云南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统治之下,这不仅稳定和巩固了中央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而且使云南各族与内地的政治、经济等联系加强,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权后,湘西永、保二土司被纳入到新的中央王朝的大一统格局中,史称"改土归流",这是满清朝廷对湘西土司辖区的一次法律移植。在此进程中,原有的等级森严的贵族制度被清朝的大经大法所取代,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满清对湘西地区的立法上,进而深入到司法领域,而原湘西土司辖区的各族人民也在这样的社会进程中内地化了,这一过程也是湘西土司从特权阶层转化为平民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今滇东北地区,经历了汉晋、元、清三次发展高潮。受中原王朝重视、有关交通线兴盛、外来移民大量进入、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是发展高潮到来的重要标志。这三次发展高潮的形成,与历史机遇、中原王朝经营边疆的思想与方略、云南地区的地缘政治等密切相关。而发展高潮之间出现低潮,同样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综观元、明时期云南西部疆域之变迁,有元一代直至明初,云南西部疆域的拓展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迨至明朝中后期,云南西部疆域开始收缩。分析此期云南西部疆域变迁的原因,这其中一个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即与此间中央王朝力量的消长有莫大关系,但同时应认识到,它亦与周边力量的强大与否息息有关。  相似文献   

7.
宋代日渐加强的边界意识在湘西民族地区得到很好的体现,为控制该地区的"蛮民",中央王朝严格划定省界、蛮界,基本隔绝"蛮民"与王民之间的往来。北宋初期,朝贡制度很好地维持了羁縻地区与王朝的隶属关系,蛮民利于回赐,"越界"事件鲜有发生。随着北宋王朝边界危机的日渐凸显,宋廷不得不对弊端百出的朝贡制度进行革新,并借此对"蛮区"进行开拓,大片"蛮区"成为省地,但与统治者意愿相违,"越界"仍然是边境社会的隐患。南宋嘉泰年间开始推行赵彦励所提出的"以蛮夷治蛮夷"政策,开始将有功劳的酋长纳入到王朝边疆政治体系,并尝试在州县地区甄选官员派驻民族地区,以此加强对湘西民族地区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中国腹地人口剧增,西南边疆相对于西北边疆自然环境更为优越.边疆地区所谓的“闲置”态势成为缓解生存空间的主要方式与选择.在明清王朝缺乏整体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系统规划的背景下,西南边疆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过渡开发.大理地区历史上是云南边疆较早得到开发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明清以降,是历史时期中央王朝开发的黄金时期.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明清时期国家统治力量的深入及强化,在腹地人口剧增的双重影响下,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直视、反思与应对是后历史时期当有的态度与行动.  相似文献   

9.
从新历史主义文论的观点来看古代东北亚国家,高丽王朝基本上是以"诗学意识形态"支配其社会生活的。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不仅仅是生活和情感的反映,也直接进入了社会生活,文学文本介入生活而不仅仅反映生活。由于十分推崇汉字书写,高丽王朝的诗学意识形态具有与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书写中心主义"追求,体现了明显的东方文化特色。其后的朝鲜王朝也营建了自己的诗学意识形态,但其文化上最有成就的"性理学"却是以散文为主导文体的。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北朝时期,地属今天山西区域的平阳、平城、晋阳,先后成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同时,该区域的学术与政治相互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呈现出各异的状况。十六国时期,山西区域的士人在艰难延续文化薪火的同时,入仕诸胡族政权,促进其汉化。北朝时期,山西区域内各地区的学术文化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平城、晋阳、上党和河东这几个地区。就学风而言,这一时期山西区域的士人习经多主郑玄学,间以纬书证经,不通玄学,正是当时北方儒士的典型。同时,因不断有乡人故旧自南朝来奔,也间或受到了南方文化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蒙古征服朝鲜半岛后,高丽王朝被纳入元之藩属体系. 高丽通过政治联姻、贡献方物、提供军事援助等方式,缓解元朝对高丽的政治压力. 元朝对高丽进行封赐,双方宗藩关系逐渐成为定式. 元末,双方宗藩关系破裂,高丽王权得到强化,并趁机控制鸭绿江东岸的缓冲地带及占领双城、婆娑府一带女真族活动地区. 明初,高丽与辽东各方势力存在着复杂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 本文以高丽随元南征( 1354年)至恭愍王被弑(1374年)为时间段限,梳理这20年间在辽东地区高丽与元廷、明政府及辽东故元势力之间的交往事件,分析中朝关系变化对辽东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傣族在云南分布广泛,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南等沿边各地,元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多为土司之地。元代,傣族地区的儒学教育,实际处于空白状态。明清两代,傣族地区虽然办学的规模及效果各不相同,但在大一统的格局下,该地区的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政策,以国家政治的需要而变化,在儒学、书院不断增加的同时,增置了数量众多的义学;在改流较早的地方,施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文教政策,以儒学教育为主;改流稍晚之地,儒学教育、寺庙教育相伴而行,两者互为补充;未改流地方,则以寺庙教育为主,形成二元化的教育体系。明清傣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改变落后习俗以及维护边疆安全,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晋末期,匈奴族受汉族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i其社会组织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西晋王朝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使其政权统治摇摇欲坠,汉人和少数民族起义不断。匈奴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打出了“宗汉立国”的旗号起兵反晋。从历史学和民族学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实及刘渊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生经历,其中包含刘渊所具有的对汉文化强烈的认同倾向。  相似文献   

14.
元代浙江农业发展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和落后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国自唐宋以来不断发展的农业经济,但这种影响具体到全国各地则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就浙江地区而言,通过考察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和土地的开发利用等情况,可知其时境内的农业经济还是取得了一定发展的,在整个国家经济中仍保持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未出现宋元时期的逆转或大倒退。  相似文献   

15.
元王朝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空前统一的封建帝国,元帝国政治和军事的强大实力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元代的海外贸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其涉及地区之广、贸易商品之多、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海外贸易经营形式的多元化也有别于历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元朝的海外贸易政策的角度来分析对元朝海外贸易的影响,可以加深对元朝海外贸易的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6.
自元宪宗三年(1253)冬忽必烈率领十万大军攻克段氏“大理国”至洪武十四年(1381)年最后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自杀身亡,蒙古人占领并统治云南长达128年之久。这段时间里,史料记载的入驻云南的蒙古人主要为诸王、仕宦、骑兵和牧马人等。  相似文献   

17.
忽辛是元朝回族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第三子。他继其父兄之后出任云南行省右法(第一副省长),主持全省军政事务。面临云南宗王努力膨胀,行省权力削弱的复杂局面,他不避权势,废除弊政,坚持云南的改革和建设,巩固了上政权,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宾服了邻邦,维护了云南的安定局面,对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个杰出的回族政治家,改革家。  相似文献   

18.
滇东北地区包括今昭通市、曲靖市、昆明市的东川区和寻甸县等区域,这一区域在元代属于彝族聚居区,是云南通往内地的主要交通要道。故元代在此设置了两个宣慰司,在宣慰司下设路府州县,并任命彝族首领为土官,蒙元统治者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对彝族土官进行管理,使他们为蒙元王朝奔走惟命。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修辞学美辞论的主张,实为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传统,自先秦到明清我国古代主流的修辞学理念恰是美辞论.美辞论是由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的性质决定的,正是儒家文化的周-鲁文化根源以及贵族化品质,美辞论才成为必然的修辞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