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明代"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版本有"高石山房本"和"富春堂本",在刊刻时间上,它们均早于世德堂本《西游记》。世德堂本《西游记》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之间在故事主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故事结构和语言表述上存在着互文现象。这种若离若合、或明或暗的互文性表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吸纳了当时"西游"故事最新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多地受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记》前文本的影响。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向世德堂本《西游记》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稚拙、简单、趋同的互文现象表明,"西游"故事与"目连戏"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地演绎,特别是因同台连缀演出,使两者神奇般地形成了相互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游记》,自称以明代世德堂本为底本校点整理,然事实充分证明,其正文标点皆袭自1921年的亚东图书馆本。"人文本"《西游记》侵犯汪原放的权益,长期误导广大读者,堪称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的典型,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两个层面解读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的互文性策略。首先,从文本间的指涉性看,分析福克纳以《圣经》中的耶稣为原型,将小说人物乔的形象与耶稣形象进行对比,进而对悲剧人物展开深刻的人性探索,揭露种族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其次,从文本内的指涉性看,结合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从结构上看,几个故事平行地进行,形成结构上的大型对话性,即小说的"对位"结构;从语言上看小说中的"微型对话",体现在作品中人物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双声语"中。不同叙事者之间以及叙事者的自我意识的对话,形成各种声音、意识的互补和颠覆,进而造成文本结构和意义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读者参与到文本意义建构中,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赋予了文本极大的张力和主题向心力。  相似文献   

5.
将《西游记》中的“妖怪”疏理成四类,与《西游记》杂剧比较,剖析牛魔王、铁扇公主与红孩儿及镇元子等前后关系变化。深入论述镇元子、太上老君和悟空之间的恩怨纠葛,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关爱与考验,以及在《西游记》中的重要意义。从“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土地庙大泛滥。研究齐天大圣为什么变做土地庙。作者认为《土地宝卷》对《西游记》成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有比较多的司法描写,这种描写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对塑造人物尤其是对小说幽默、风趣风格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并成了推断世德堂本《西游记》的写定是吴承恩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7.
王俊生 《考试周刊》2012,(81):13-14
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指涉.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即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关联。莫里森的名著《宠儿》在创作中成功地体现了文化和文本的互文性,使其成为一部扣人心弦之作。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文体特征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游记》早期版本世德堂本为依据,研究了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和作序者的意图,认为胡适在《中国小说考证》中提出的"神话小说"的观点并非确切,反而远离了早期版本所提示的"寓言"之作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序"的分析,康光禄就是唐征鹤,征鹤的父亲唐顺之是唐宋古文大家,既擅作古文,也擅作今文,《西游记》既是一部证道书,更是史书,其"史"的性质在于三藏隐涉的是嘉靖皇帝,三藏取经故事隐射的是嘉靖皇帝南巡,孙悟空是唐顺之的自我写照,《西游记》的原作者就是唐顺之。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陈序差错的秘密 现存明代最早的百回本《西游记》有三种,即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杨闽斋本《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和《唐僧西游记》,正文前均题“华阳洞天主人校”,卷首有署“秣陵陈元之撰”的序文。  相似文献   

11.
丰富多彩的语音语义修辞手段是构建英汉广告语中互文指涉关系及互文语境的重要手段,根据互文性关于"强调文本之问及文本内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特点,提出广告语中互文语境在译文中的再现和再创作的三种翻译方法,其翻译目的是使译文不但要满足原广告语的商业目的,更要体现原广告语中由各种修辞手法所实现的音美、形荚和意美三位一体的语言互文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问题,是文学理论所面对的一个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图像与语言在相互模仿过程中,不仅共生互补、并存互动,而且存在着非对等性、非对称性甚至相互抵牾的特质,由此带来“缝隙”.这种图文缝隙,首先缘于语言文本和图像文本原本分属于不同的艺术媒介和符号系统:前者联结的是时间叙事,后者联结的是空间叙事;前者属于推论性符号,后者属于表象性符号;前者是实指(强势)符号,后者是虚指(弱势)符号.除了“符号缝隙”外,还有因符号之间的模仿、转换、翻译、传运等行为而引起的“行为缝隙”,以及主体理解差异所带来的“接受缝隙”.然而,关注图文缝隙问题,并不意味着“语-图”之间互文性效果的抵消.事实上,“语-图”互文与图文缝隙只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与图像关系中“和而不同”的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13.
李巍男 《文教资料》2012,(27):22-26
插图与评点都是对文本的一种解读,分别体现了绘图者与评点者的思想与观点。本文以师俭堂本《六合同春》为例,分析戏曲插图与评点之间的互文性,具体表现为插图营造的意境与评点形成呼应,插图表现与评点思想暗合,插图与评点形成冲突与反讽,另外插图也是一种评点,充当评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是一种新型的文本观。它不仅是文本的普遍存在方式,也是语言的普遍存在方式。它依赖于人的体验,具有其存在的心理现实性。Langacker认知语法以研究语言的心理现实性为目标,对语言现象做出了解释。认知语法中的语法单位层级性可以解释互文本与成分文本的层级关系;合价关系和情景语境可以解释成分文本生成复合文本的潜在机制以及文本之间的动态网络关系;焦点调整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阅读主体对文本形成的无限识解。从心理现实性的角度理解互文性可以使互文性理论更加系统化。  相似文献   

15.
“前世本”是指现存最早的世德堂本《西游记》借以翻刻的底本,今已遗佚;它的基本面貌可从世本和世本的陈元之《序》中推知一二。“前世本”在《西游记》演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但对它多有误解  相似文献   

16.
小说《西游记》中的情节、语句与《五灯会元》中的禅宗话头存在诸多关合之处,揭示二者的关系,可以透过文本的表层对小说中睿智、幽默的话语以及看似无味的情节有更深入的理解。针对《西游记》宗教文本的复杂性应摒弃"原路返回"的阐释思路,采取"有限度"的、更加灵活的"互文"读解方式,"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申之",从而对小说宗教文本有更通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续茶经> 具有鲜明的互文特性,是互文理论与翻译研究契合的极好范例.互文性理论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影响,强调理清互文指涉关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译者对原文本的解构和译文本的建构都需要在参照前期互文本的基础上得以证实.译者可根据互文性信号标志追根溯源出前期互文本,了解其文化语境和历时变化,在互文关照下实现恰当的译文建构.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百回本小说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而且是奇书中的奇书,所以一诞生便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但是到了近代,相对于其他三大奇书和清代的《红楼梦》来说,《西游记》学却黯然失色,亟待振兴。而振兴的关键则在于弄清楚其之所以失色的原因,本文则试图通过梳理《西游记》学发展的源流过程,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一、解读的偏离现存最早的硒游记剧本是明万历二十年的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宫板大字西游记)},但据陈元之所撰写的《西游记序})来看,此前还有一个刊本,相对于世德堂本来说即是“旧刻无…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是文本的本质属性。因此,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语篇之间的互文关联是译者创造性的动力与源泉。互文视域下,译者能够利用互文手段,即通过互文阐释与互文指涉等激发译文读者的互文联想,从而克服语言及文化差异带来的束缚,实现了译文的创造性构建。  相似文献   

20.
从互文性角度看跨文化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互文性角度来看,翻译可以说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将互文性纳入考虑范围,仔细揣摩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从文本的体裁、话语和语篇出发,采用移植、补偿或省略等翻译手法,处理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