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内注紧跟在正文中 ,同步地对需要解释的内容进行解释 ,方便读者理解文意。但如果文内注太多 ,或注文太长 ,就会割裂正文的连贯性 ,影响读者对正文的阅读和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出版物中常常把文内注变成文外注 ,即在被解释的词句后面加上相应的注释号 ,而把注释文字移到页下、文末和书后。一、文外注的形式文外注从形式上分有以下几种 :( 1 )脚注。又称页末注 ,即将注释文字放在本页的下方。这种形式的注释在正文中的对应位置要使用注释号。注释号常用注码 ;如果每页需注释的地方不多 ,注释号也可使用数量不同的星号“ ” ,如第一…  相似文献   

2.
注释是对文章中的语汇、内容、引文出处等所作的解释和说明。注释的处理方式较多,不同的作者、编辑和出版社,对各类图书注释的版式处理有不同要求。目前,由于页末注(脚注)被认为“便于读者检阅”,“比较起来是一种最合理的方式”,因此在理论学术著作中应用最多。其次是章(篇)后注(如《民族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书后注(如《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两种注释方法结合使用的书籍也不少见。有以书后注为主,脚注为辅的(如《邓小平文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有以篇(章)后注为主,脚注为辅的(如《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等);有段后注与篇后注并用的,多用于古籍的注释整理。由于文内注  相似文献   

3.
正刘进在《出版科学》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学术论文注释的功能表现在释疑、举证、申说三个方面。释疑性注释是对正文中的某一概念、判断或材料进行解释说明,为读者解惑;举证性注释是在注释中为被注项的观点提供必要的立论依据,以增强学术论文的可信度;申说是指在注释中对被注项涉及的问题作必要的拓展,以增强学术论文的深度。注释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多余的注释。注释是多余的,给人画蛇添足之感。2.平庸的注释。  相似文献   

4.
要提高学术论文注释的质量,必须明确其功能。学术论文注释有三大功能,即释疑、举证和申说。释疑可扫清阅读障碍,举证可提高学术信度,申说可增强论文深度。注释中存在很多问题,作注者应增强问题意识、读者意识、学术意识,在注释中实现必要性、适度性与可接受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表达更加清楚明白,在文章中常有必要对某些内容进行注释,但语境千变万化,注释也千差万别,要做到恰当地处理注文并不容易。在出版工作的实践中,作者、编辑和校对常常提出与注文相关的问题。这说明解决好此类问题确有一定难度,值得深入探讨。注文从形式上来看,有文内注和文外注的分别。在此,我们先研究文内注。文内注又称夹注。这种形式的注释无需使用注释号,注文直接放置在正文中,用括号加以区分。  一、句内注和句外注注文从注释范围来看,可以是针对句子内的某些词语的,也可以是针对整个句子的,因此文内注可以分为句内注和句外注两…  相似文献   

6.
王毓 《图书馆杂志》2023,(7):137-145
“小注”是中国传统律典中特有的一种律中注释方式,现存之唐、宋、明、清律典中都有“小注”。“小注”这一律典中的典型现象最早受晋张斐、杜预对《泰始律》作注的影响而产生,但彼时张杜之注与《泰始律》仍未合刊一书。南齐《永明律》第一次进行律注合刊一书的尝试,但未正式颁行。《梁律》继承《永明律》的编纂经验,成为第一部正式颁布的律注合刊的律典。北朝立法受到了南朝立法的影响,在律典中已经较为成熟地运用注释随文释义。而从敦煌出土文书来看,唐代手抄《唐律》中,律典注释就以“小注”的形式出现了。《唐律》注释本为“大注”,“小注”系宋人添入的说法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7.
分类法中的类目注释是对类目的补充说明,能够帮助分类人员理解类目,准确归类。因此,恰切的类目注释在分类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优先”注是杜威分类法特有的一种类目注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杜  相似文献   

8.
注释有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标明材料与观点出处的作用。它是编辑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注释的方式一般分页末注(脚注)、文中注(在正文中的引文后面用括号作注,不用注号)、文末注(篇末注)。在注释较短的情况下采用文中注较好,在注释很多时宜采用篇末注。页末注的好处则是比较便于阅读。目前,我国的社科期刊以采用文末注的为多。但往往一种刊物的同一期有的采用文末注,有的则为文中注,很不统一。期刊中出现文中注时,有的期刊采用与正文一样的字号,有的则小一号字。脚注一般排在当页下  相似文献   

9.
类目注释可简称注释,主要是对一些容易混淆或具有特殊含义的类目的说明。一般以小号字注在类名之下或以“()”接在类名之后,它可以帮助档案分类人员正确了解和掌握分类法,保证类分档案的准确和一致。民国档案分类表注释的主要类型有:  相似文献   

10.
掌握注释、书眉、页码的排版知识是编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文章介绍了随文注、脚注、段后注、篇后注、书后注、眉批等不同注释形式在排版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图书、期刊中书眉、页码的排版问题加以解答。  相似文献   

11.
解放以来,整理出版过不少古典文学著作,目前读者接触的大多是这些出版物。古典文学中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著,读者面十分广泛,黄口孺子和白发老翁捧读的可能是同一作品。有一大部分读者古代文化知识很少,古汉语底子较薄,正需要借助阅读这些经过整理的古典文学名著提高阅读能力,增加知识。然而,我们的整理工作似乎不能尽如人意,在这方面考虑得并不十分  相似文献   

12.
我喜欢读一点旧体诗词。只是我的古汉语根底比较差,没有注释,不查辞书,就不能完全读得懂。我有时候买一两本古书,也总是尽可能地找有注释的本子。古人写的诗词,也并不是都难懂。诗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词如韦庄的两首《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和“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都是比较容易读的。不加注释,也不会令读者在文字上发生什么疑义。当然,更多的古人作品,对于一般读者说来,还是非有注释不可的。现代人写的旧体诗词,不少也需要加注。有的作品,若单对其中的字和词分别详加注释,还可能引起读者的一些疑问,而无助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3.
类目注释是对一些容易混淆或是有特殊意义的类目所注的说明,它能帮助图书分类人员正确了解和掌握分类表,保证图书分类的准确和一致。《中图法》的类目注释大致有下面三种:说明类目的内容范围,说明与其它类目的关系,或说明分类的方法。在很多类目下都注有“按××复分”的字样,就是在说明方法。这些注释在使用中总感到有些不足.最主要的:一是感觉类目注释不够多;二是注释粗糙,不确切。  相似文献   

14.
整理古代文学作品,详细的校勘和注释当然是绝对必要的.但由于工作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所以有时读过硬梆梆的校勘和旁征博引的注释以后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原作,在最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不明白原作到底说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说.这里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而且不是容易做好的.例如<文选>,李善在校勘和注释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但当时的读者仍不满足,吕延祚组织了一个五人工作小组另行作注.  相似文献   

15.
徐天 《中国新闻周刊》2013,(22):82-84,86
“关于王实味和饶漱石的注释,对毛著编辑工作来说,确实是一种突破。” 1986年9月9日,为纪念毛泽东逝世10周年,《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由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不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收到了很多群众来信,称此书填补了此前市场上的空白,且全书篇幅合适,适于普通干部群众阅读。不过,来信中也有不同的声音,集中在注释部分。有读者认为,此书有着“全新的注释风格”,“带来新的内容和新的风貌”;另一些人则认为,原先的毛选注释都“旗帜鲜明”,这次的注释却“太右”。原先已被定性的人,注释中却做了改动,尤其是王实味和饶漱石的注释条目。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存在传播种类少、传播范围小、传播效果不佳等问题。影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阅读要求高、读者阅读需求不高和读者阅读体验不佳等。在移动阅读时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应采取传播形式多样化和定位主要读者群的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为了正确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满足读者对古典文学欣赏的要求,并适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湖南人民出版社最近编辑出版了《古代游记选》。该书是由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贝远辰、叶幼明同志编注的。书中选有上自盛唐、下至晚清的近四十位作家的六十余篇作品。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出自名家的手笔,所记也多是祖国的名胜山水,而且多是文情并茂的名篇。它们  相似文献   

18.
《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次公等人的苏诗四注不断有注家加盟,逐渐发展为五注、八注、十注、百家注,又由原来的编年注演化为分类注,最后形成《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该注本有汇集众家注释之功,但亦有任意删削旧注的短处。该注本的“增刊”部分重收了部分被删的旧注。集注中最重要的注家赵次公主要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解释苏诗,重点在注典、释意、评论三方面。这种注释方法,能总结苏诗的创作特长,但也有失于考证事实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读鲍存疑     
由于各种原因,鲍照作品自其死后散佚很多,南齐时虞炎奉文惠太子之命搜罗其作,在序言中已说"零落者多,今所存者,傥能半焉。"至于对其作品的全面诠释和研究,一直到晚清钱振伦氏出,方粗有补阙之作。直至今日,《鲍参军集注》还是注释鲍照作品的最精审之作。此书共分六卷,其中第一、二卷为文,钱振伦注,钱仲联补注集说。后四卷为诗,钱振伦注,黄节补注集说,钱仲联增补集说。本书一九五七年由原古典文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简单介绍裴松之及其《三国志注》和前人对《三国志注》的研究情况的基础上从史料价值、史学史价值和历史研究方法方面的价值三方面对《三国志注》的历史文献学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三国志》的注文同正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史料价值。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学史上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它与汉末以来注释家着重于名物训计的注释有着明显的进步。同时裴松之发展了历史考证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