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著名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探究意识.  相似文献   

2.
张朝明 《教师》2011,(1):93-9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获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推动、激励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的动力.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有时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相似文献   

4.
高奎 《中小学电教》2014,(2):137-137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使用其他方法无法做到或做不好的地方,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媒体去探究、去操作、去发现、去创新。  相似文献   

5.
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注重实践第一,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促进整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必须以课程柿准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与构建生活中的数学体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用数学的方法解决.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明确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倡导学习数学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让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来,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起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重视运用现代技术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用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数学,探索数学.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加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力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笔者有自己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和创新的空间,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更加突出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9.
新的课程理念特别强调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只有让学生联系生活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0.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就此从理论和实践中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去学习。下面就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广大教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了阐述。数学这门课程是比较严谨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小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于数学知识反感和厌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多运用一些故事去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对数学学习产生倦怠是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产生的普遍问题.只是程度不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兴趣”是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人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十分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那么,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条件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要坚持数学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构建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要能够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以发现规律,达到能把实际问题实现“数学化”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岩 《黑河教育》2011,(2):30-30
所谓数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中,要把课本学习与生活数学挂起钩来,让学生认识到学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得高分.而是为了运用数学,让学生产生没有数学就没有生活的强烈意识。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把生活实践与数学相割裂,学不能为所用.而现在教学就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去总结,去联系。那么,如何使数学课“生活化”呢?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的精髓,是求解数学问题的理论基础。数学学习中正确地运用数学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主动参与,关注的是实现学生从“听数学”练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如下的策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而实际上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更谈不上去阅读有关数学的课外读物。这种状况造成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不多.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没有课外知识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们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应不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我们还应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因为数学活动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通过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获得体验与直接经验的课程。数学活动课的设置,能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师应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提高自身解决数学实际能力。数学活动课有以下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