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1]讨论了三角形的一个向量性质并将其推广到三棱锥中. 命题1如图1所示,已知△ABC及其内部一点P,若λ1^→PA+λ2^→PBλ3^→PC=^→0,λ1,λ2,λ3都是正实数,过点P作直线与AB、AC两边分别交于M、N两点,且^→AM=x^→AB,^→AN=y^→AC,则λ2/x+λ3/y=λ1+λ2+λ3.  相似文献   

2.
本期问题 初299如图1,已知△ABC的内角平分线AD与BC交于点D,点E在AB上,且AE=AC,点,在AC的延长线上,且AF=AB,过点E、F分别垂直于AB、AC的直线与过点D垂直于AD的直线分别交于点P、Q,PG⊥BC于点G,QH⊥BC于点H.求证:BG=CH.  相似文献   

3.
一、由向量运算性质来判断例1在ΔABC中,有AB→.BC→ AB→2=0,则△ABC为____三角形.分析:AB→.BC→ AB→2=0(?)AB→·(BC→ AB→)=0(?)AB→·AC→=0(?)AB⊥AC,则△ABC为直角三角形.例2已知0为△ABC所在的平面内一点,且满足(OB→-OC→)·(OB→ OC→-2OA→)=0,判断△ABC的形状.  相似文献   

4.
文[1]:在△ABC中,DE过A点且与BC平行,∠C、∠B的平分线分别交AB、AC于F、G;交DE分别于D、E,若DF=EG,求证:AB=AC.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图形 基本图形1:如图1,A、B、C为⊙O上三点,点D为BC的中点,过点D作直线AB、AC的垂线,E、F分别为垂足,则AE=AF,BE=CF,DE=DF,AB+AC=2AE=2AF.  相似文献   

6.
1引例 设a〉0,6〉0,称2ab/(n+6)为a,b的调和平均数.如右图,C为线段AB上的点,且AC=a,CB—b,0为AB的中点,以AB为直径作半圆.过点C作AB的垂线交半圆于D.连接OD,AD,  相似文献   

7.
题目 已知G为△ABC的重心,求证:^→GA+^→GB+^→GC=0. 解法一 延长CG交AB于D,则D为AB的中点.  相似文献   

8.
1.课本题 如图1,△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O作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求证:DE=BD+CE.  相似文献   

9.
证明几何题时遇到求证两条线段的和等于另一条线段的问题,常采用的两种方法:①合成法:即将短的两条线段A+B合成一条线段D,然后证明D=C成立;②分解法:即将C分解为两条线段D和E,C=D+E,使A=D,然后证明B=E成立,即化归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举例如下:例1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底边BC上有任意一点P,过P作PD⊥AB于D,PE⊥AC于E,过C作CF⊥AB于F.求证:PD+PE=CF郾证法1(合成法):过C作CM垂直于DP的延长线于M,∠M=90°郾∵PD⊥AB,CF⊥AB,∴四边形DMCF是矩形郾∴AB∥CM,CF=BM=DP+PM郾∵AB=AC,∴∠B=∠ACB.∵∠B=…  相似文献   

10.
1.题目 O是平面内一点,A、B、C、D是平面内与O不共线的三个点,点P是BC的中点且使等式λ(^→AB/|^→AB|+^→AC/|^→AC|)+^→OA=^→OP成立,则△ABC是( )  相似文献   

11.
区潜 《中学理科》2003,(10):10-11
由于平面向量有关概念的抽象性 ,仅对平面向量的概念、公式孤立地介绍举例 ,对学生学习向量而言是不够的 ,必须要将向量与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如三角、几何等内容联系起来 ,注意数形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 ,学生才会建构出自己的向量知识 .【例 1】 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已知 :在△ABC中 ,点M、N分别是AB、AC的中点 ,求证 :MN ∥=12 BC证明 :如图 1 ,∵MN→ =AN→ -AM→=12 AC→ -12 AB→=12 (AC→ -AB→) =12 BC→∴MN→ 与BC→ 共线且MN→ =12 BC→即MN ∥=12 BC .利用向量共线 ,是证明几何中平行问题的基本方…  相似文献   

12.
题目:设a〉0,b〉0,称2ab/a+b为a,b的调和平均数.如图,C为线段AB上的点,且AC=a,CB=b,O为AB的中点,以AB为直径作半圆.过点C作AB的垂线交半圆于D,连结OD、AD、BD.过点C作OD的垂线,垂足为E.则图中线段OD的长度为a、b的算术平均数,线段___的长度是a、b的几何平均数,线段___的长度是a、b的调和平均数.  相似文献   

1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平面向量的重要内容,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平面几何等章节有密切联系.在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是8个C级要求之一,难度比较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数量积的求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定义法 [例1](2008年湖南卷)如图1所示,在△ABC中,AB=3,AC=2,BC=√10,则→AB·→AC= 分析:→AB,→AC的模已知,重点是求出→AB与→AC的夹角. 解:在△ABC中,∵AB=3,AC=2,BC=√10,∴由余弦定理得cos∠BAC=9+4-10/2×3×2=1/4,∴→AB·→AC=| →AB| |→AC| cos∠BAC=3× 2×1/4=3/2.  相似文献   

14.
张巍 《初中生必读》2014,(11):25-26
一、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例1如图1,⊙O是△ABC的外接圆,且AB=AC,PA是⊙O的切线,A为切点,割线PBD过圆心,交⊙O于另一点D,试说明PA∥BC.解∵PA是⊙O的切线,∴∠PAB=∠2.∵AB=AC,∴∠1=∠2.∴∠PAB=∠1.∴PA∥BC.  相似文献   

15.
高丰平 《高中生》2014,(1):24-25
例题在△ABC中,已知AB=2,AC=1,∠BAC=120°,点0是△ABC的外心,试用向量→AB,→AC表示→AO。  相似文献   

16.
《几何》第二册第263页第14题是:在△ABC中,AB=AC,AD为BC边上的高,AD的中点为M,CM的延长线交AB于点K。求证:AB=3AK。学生对原题提出证法后,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条思路:1.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与CK延长线相交;2.过点D作AB的平行线与CK相交;3.过点D作CK的平行线与AB相交;4.过点M作AB的平行线与BC相交;5.过点K作AD的平行线与BC相交;6.过点K作BC的平行线与AD相交;7.过点C与AB的平行线与AD的延长线相交;8.过点B作AD的平行线与CK的延长线相交;9.过点B作CK的平行…  相似文献   

17.
性质 如图,在△ABC中,角A的平分线AD上任意一点Q作直线交AB、AC于B’、C’.若AQ=tAD、AB'=x.AB、AC'=y.AC.则b/x+c/y=(b+c)/t(其中b=|AC|,c=|AB|)  相似文献   

18.
段耀利 《成才之路》2010,(36):I0020-I0020
例题已知抛物线c:y=2x2,直线y=kx+2交c于A、B两点,M是线段AB的中点,过M作x轴的垂线交c于N。(1)证明:抛物线C在点N处的切线与AB平行;(2)是否存在实数k,  相似文献   

19.
题目在△ABC中,∠ACB=90°,以B为圆心、BC为半径作圆,点D在边AC上,直线DE切⊙B于点E,过点C垂直于AB的直线与BE交于点F,AF与DE交于点G,作AH//BG与DE交于点H.证明:GE=GH.(2010,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证明如图1,设⊙B的半径为R,AB与DE交于点I.  相似文献   

20.
例1如图1,已知AB是⊙0的直径,BC是⊙0的切线,OC平行于弦AD,过点D作DE上AB于点E,连结AC,与DE交于点P.问EP与PD是否相等?证明你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