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中外文化交流》2014,(6):13-14
丝绸之路在推动东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文明多样化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2000多年前,起始于西汉都城长安的丝绸之路跨越陇山山脉,经河西走廊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成为中西陆路交通、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它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境内有两处摩崖石刻题记,一处是"零关"摩崖石刻题记,另一处是塔拉摩崖石刻题记。两处摩崖石刻题记与"南方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有密切的联系。零关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茶马古道的支线,是汉、藏、彝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路线。  相似文献   

4.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受到中外尤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文化将扮演何种角色、发挥怎样作用?多位文化界、企业界人士就此发表与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一、古代丝路音乐交往的历史成就肇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的丝绸之路,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以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商旅、文化的交流之路。在汉唐之际丝路兴盛的千余年间,伴随丝路商旅、宗教、文化的交往,音乐艺术也大放光彩,在乐人、乐器、乐律、乐曲、乐种的交流互鉴中取得了丰硕的历史成就。  相似文献   

6.
数百年来,亚细亚版图上神秘的伟大中国与欧罗巴大地上美丽的法兰西共和国,远悬欧亚大陆的两端,犹如两粒璀璨的星辰,一东一西,遥相辉映。无论是悠远漫长丝绸之路的联结,还是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沟通,中法两国在政治、经贸、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走过了地久长天长般的历程;其间虽有英法联军火毁万园之圆——  相似文献   

7.
梅礼成 《寻根》2004,(6):38-41
骆驼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运输工具。在唐代,许多胡人客商,牵着骆驼,不远万里来往东西,为东西方贸易交流作出贡献。而作为彩陶艺术最高峰的三彩骆驼,则将盛唐时期的“丝路”史,以雕塑艺术的形式永远传承了下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明。中阿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友好使者张骞不畏艰险,两度出使西域,到达阿拉伯地区,为推动中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做出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开凿于3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和广州的阿曼苏哈尔号纪念碑,仍然屹立当年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两个文明之间的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9.
宗世昊 《寻根》2021,(2):4-8
酒文化在陆上丝绸之路大致按照向南和向西两条路径传播,在酒文化传播的诸多构成要素中,尤以酒与酒具的交流呈现出中原与外域、边塞与内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构成了唐宋丝绸之路酒文化的基础。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果酒西传"唐宋时期酒的种类多种多样,按照《唐国史补》的说法,各个地区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酒:"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  相似文献   

10.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由四川凉山州博物馆、陕西汉中博物馆、云南昆明博物馆等川陕滇三省17家文博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丝绸之路名碑拓片展》6月22—26日在四川西昌与观众见面。 南方丝绸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两大通道,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联系的纽带。《中国丝绸之路名碑拓片展》首次将展示与研究南北丝路的工作联系起来,这对于将来更加深入地开展南北丝路的研究,开发南北丝路的旅游资源,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也是西部文博单位配合西部大开发、发挥自身作用的一项盛举。 …  相似文献   

11.
杨蕤 《寻根》2021,(2):9-14
梳理陆上丝绸之路发展演变的历史,不难发现,汉唐时期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也产出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这不仅因为汉唐是丝路史上的兴盛和巅峰时期,而且留下大量的历史记录、出土文献以及文物考古资料,学术界借此基本廓清了这一时段中西交流的概况和面貌,甚至可以说,丝绸之路业已成为汉唐时期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2.
正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文化贯通,经济交流,也诞生了丝路文学这一奇葩。在浩繁的古、近代文学里有一批专写西北记行的文本,世人通称西行记,是古今行记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的文人西行塞外行吟抒怀,留下大量的诗歌以及研究西北史地的专著,都具有丝绸之路的独特地域特色和人文蕴涵。  相似文献   

13.
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战略旨在加强中国文化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并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走向世界。文章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战略内涵、必要性进行了阐述,通过SWOT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战略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挑战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战略应采取积极进取的SO战略,并提出了具体内容建议,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位于亚,非,欧交汇地带的伊朗,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伊朗文化自成一体,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分别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和伊朗,历史上被这一纽带所连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自中,伊1971年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态势良好,尤其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  相似文献   

15.
隋唐时期,中国与缅甸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双方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在音乐、佛教上都有往来关系,特别是双方的音乐文化有较深入的交流,使得中缅经济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这种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双方政治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幕拉开,800年前泉州刺桐港的一段峰峰岁月展现在舞台上:金丝银线寻味了万国商贾云集繁华街市,惊涛骇浪激发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勇士们的拼搏精神;大海收下了献身中外交流事业的壮士们的六尺之躯,浪涛间回响着深沉如诉的萧音;船队的胜利返航为亲朋好友增添节日喜庆,也  相似文献   

17.
中亚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一个传奇和神秘的商业民族,在北朝隋唐时期沿着"丝绸之路"大量进入中原内地,由于卓越的商业才能,驰骋丝路,曾在以西北陆路"丝绸之路"为中心的中西交流史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史料与西北地区的考古资料,分析探究丝路民族——粟特人入华后对中华儒家文化的接受与认同,主要从儒家文化的开放性、儒家文化对粟特人的吸引力、粟特人以儒家行为准则为要求,并自觉践行等方面展开。入华粟特人虽为"异族",但颇具"华心",甚至以汉地为家,对中华儒家思想与文化形成了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8.
正"丝绸之路"这一国际通用术语的缘起可追溯到古希腊人记录的"赛里斯之路"(丝国之路),指西方人为贩运丝绸而前往丝国(即中国)的一条商道。19世纪70年代,德国舆地学和地质学家李希托芬在《中国》(第一卷)中以德语首次提出"Seiden(丝绸)Strasse(道路)"。广义概念上,丝绸之路泛指西方(包括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等地)与东方(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进行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双向通道,远超"丝绸"和"道路"的范畴。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文献可追溯到中国的《汉书·地理志》所载的海上交通路线。唐贞元年间,宰相贾耽在《海内华夷图》中也记录了通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从遗产保护的意义上说,"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文化线路",将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之无愧。在我国古代几大丝绸之路中,"南方丝绸之路"是开通最早、线路最长、途经国家最多的交通大动脉,具有无比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等综合价值。目前,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宣布中国将与陆上、海上丝路所涉及的国家向联合国共同申请将丝路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方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当尽快列入"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名单。本文主要就南丝路的文化价值、申遗及其现实意义等有关方面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印度、伊朗以及亚洲腹地和地中海周围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化发展,其影响无法估量。丝绸之路沿线古国曾焕发耀眼的光彩,令世界瞩目。可以说,没有对古代丝碉之路的深入研究、阐发,对古代亚欧世界历史的了解就不完整、不全面。而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钱币,对人们认识丝路的历史化、经济、宗教和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