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杰出的书画艺术闻名于世的郑板桥,不但凭借自己的艺术才华受到世人的喜爱和重视,而且在家庭教育中提倡“善良教育”也堪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光阴荏苒,几个世纪过去了,但郑板桥热爱和平、唾弃暴力的“善良教育”思想仍然受到人们的好评。热爱自然郑板桥把关爱孩子的成长与关爱大自然看得同样重要。郑板桥50岁时得一子,自然爱子如掌上明珠。但是,郑板桥不溺爱也不娇惯自己的孩子,他说:“爱儿必以其道。”孩子断奶后,郑板桥毅然把孩子送出县城,将他安顿在“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扬州郊外,直接托付给勤劳朴实的“郭嫂”“饶…  相似文献   

2.
传说郑板桥曾经吟诗赶走了盗贼。有天深夜,郑板桥被一阵声音弄醒。有贼!但他没有惊叫,想了想,轻轻吟出两句即兴诗:“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小偷一惊,趴在地上不敢吱声。只听得床上人继续吟道:“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郑板桥说的是实话,当时郑板桥刚被罢官,“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偷。“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溜出房间听到这句诗,心想,那就爬墙吧。翻上墙头又听见“越墙莫损兰花盆”。他转脸一看,墙头真有一盆兰花,那是郑板桥的心爱之物。“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光赶豪门。”最后郑板桥用这两…  相似文献   

3.
世人皆知清代郑板桥是一位多才多艺,擅长画、诗、书法的文化名人,却鲜知他又是一位深谙“爱子教子之道”的好家长。郑板桥拥有良田三百亩,中过举人和进士,曾做过“七品”县太爷。他年逾半百方得一子,算得上是富贵人家的“骄子”了。但是,郑板桥对儿子却不溺爱、骄纵,他深知“子不教,父之过”,很注重“教子之法”。 最近在书架上找出《郑板桥集》,从中翻阅到《潍县暑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作知县时写的一封家书,是专门谈教育儿子的方法和目标的。特录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一、郑板桥妙诗祝寿郑板桥名燮,是清代有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有一天,郑板桥到一位姓陶的朋友家去祝寿,正逢滂沱大雨。他一进屋,主人就捧出文房四宝,请他写些贺词之类。郑板桥也不推辞,挥笔就写下“奈何”两字。人们围上来看,却不解是何意。郑板桥接下去又写下两个“奈何”,众人哗然,主人神色也很尴尬,不知郑板桥搞什么名堂。正在群情疑惑之际,  相似文献   

5.
被人誉为画、诗、书三绝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1693 ̄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郑板桥自幼聪颖,性格落拓不羁。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除了做过十来年七品芝麻官之外,其居官前后,均在扬州卖画为生。有《郑板桥集》存世。郑板桥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在外做官时写给堂弟郑墨的16封家书中。郑板桥52岁时才生了一个儿子,自己又在外做官,所以他对家人和幼子的训诲都是通过郑墨进行的。郑板桥在为刊行家书所撰写的《十六通家书小引》中说:“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集》评介胡云富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善画兰竹,笔墨清雅俊秀,风格奇丽多姿,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书法融真草隶篆笔意于一体,独辟蹊径,自创一格,被后世称为“板桥体”。而他的诗文朴实无华,文笔酣畅,是千古流芳的佳作。郑板桥以他杰...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适天应性”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在审美趣味方面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尽管他欣赏病态美,却不主张人为地制造病态美。在诗文创作方面,郑板桥最推崇“沉着痛快”的艺术风格。郑板桥并不很赞成司空图及其继承者的一些理论,但对司空图韵味说本身,板桥的态度还是比较辩证的。在书画方面,郑板桥的审美趣味是提倡清新自然、简约平淡。郑板桥在评论他人作品时常以“乱”为赞词,自己在创作中也常常追求“乱”,这种“乱”,用传统的审美理论来说,实际就是“活”。  相似文献   

8.
扬州“八怪”中最为人推崇的郑板桥,在谈论读书时有一句至理名言:“求精求当,当则粗皆精,不当则精皆粗。”他认为“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因此,他很注意对书的选择,一经他确定为“当”的书,就无不细读,潜心苦习,“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筋,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也”。郑板桥的“求精求当”、潜心  相似文献   

9.
一个下着小雨的深夜,有个小偷摸进了郑板桥的家里。郑板桥立刻被惊醒了,他略一沉思,随口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入我门。腹内诗书存万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了,赶紧转身就走,郑板桥又吟道:“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损兰花盆。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雨夜赶豪门。”小偷听了,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光顾郑板桥家。郑板桥吟诗退贼  相似文献   

10.
8月14日 晴 多数人都推崇“难得糊涂”四个字,似乎不参透这几个字,生活得就显得不够豁达,在社会上便不能左右逢源。“难得糊涂”这一词是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首先提出来的,有关郑板桥提写“难得糊涂”时的心境,历来有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改诗     
清代郑板桥的诗、书、画,当时被人称为“三绝”。他的诗言情叙事,真切诚挚。他读书喜欢动脑筋思考,不拘泥于旧说,不随波逐流,总要提出自己的看法。郑板桥小的时候,有一次跟着老师和小伙伴到野外去玩耍。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走过一座小桥,看见桥下有一具少女的尸体。大家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老师作了一首诗,就念了起来: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小伙伴们听了,都连连说好。郑板桥听了,脑子里却立即浮现出一个个的问号。他对老师说:“老师,您的诗不对!”“怎么不对?”老师问。小伙伴们也都惊奇地看着他。郑板桥不慌不忙…  相似文献   

12.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因擅自开仓赈济灾民而被罢官。  相似文献   

13.
独创一格     
有一些关于书法家的故事 ,很能够说明艺术上发挥独创性的重要 ,和应该通过怎样的道路来发挥独创性。第一个是关于“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郑板桥诗、书、画当时被人称为“三绝”。他以画兰竹的方法渗入书法中 ,独创一格 ,被人称为“板桥体”。郑板桥学习任何东西 ,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发扬创造性。例如他学画 ,广泛地吸取诸家之长 ,对前辈单越画家崇拜得不得了 ,以至于刻图章自称为“青藤门下走狗”(明代画家徐渭 ,号青藤 ) ,但绘画却决不一味仿摹前人。“板桥体”的创造 ,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 :他立下“熔铸古今”的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很多,但要像郑板桥这样为人作画,怪得让人喜爱的却不多。当然,要介绍郑板桥,不能不先介绍一下“扬州八怪”。  相似文献   

15.
妈妈爱我     
“妈妈给我打洗脸水。”“妈妈给我拿毛巾。”我写完作业指挥着妈妈说。妈妈急了,批评我说:“你都上初中了,还是这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时候你才能自食其力啊?”于是妈妈给我讲了郑板桥的故事:清代名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老年得子却不溺爱,在病危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可是孩子不会做,郑板桥就命他去请教厨师。待馒头做好时,郑板桥却去世了,只留一纸上写道:“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好汉。”郑板桥临终教子的故事给我的启示确实深刻。妈妈说:“你们现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作“板桥郑燮”的字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郑板桥。郑板桥爱竹,他称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因此,他一生痴竹迷竹,对竹作诗,移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在郑板桥的眼中,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因而他的笔端留下了许多关于竹的佳作佳话。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郑板桥就想到竹,一说起竹就自然要想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以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常青,石万古不败,这正与他倔强不驯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得罪显官豪门而被罢官。擅画兰竹,“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题画竹诗与竹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其题画竹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名句,使郑板桥的题画竹诗更显示出鉴赏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郑板桥(1693~1765),清朝著名的画家,原名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年间,郑板桥中进士,曾担任过山东知县,因为赈灾民请命而冒犯了豪绅,后被罢官回乡。郑板桥擅长诗词、书画、诗书,人称为“三绝”。他所画的尤以兰、竹、石最为精妙。他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被称为扬州“八怪”之冠。  相似文献   

19.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得罪显官豪门而被罢官。擅画兰竹,“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题画竹诗与竹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其题画竹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名句,使郑板桥的题画竹诗更显示出鉴赏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教子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虽老来得子,可从不溺爱,病危时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敢违背,勉强答应,但他不会做。郑板桥命他去请教厨师。儿子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馒头做成,满心高兴端来。郑板桥却早已断了气。儿子哭着跪在床边,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纸条,上面写道:“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儿子这才明白了父亲临终要他亲手做馒头的用意。郑板桥教子@李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