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强和改进新世纪的道德教育 ,有必要对道德教育现状作一分析。改革开放 2 0年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不可低估 ,但目前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尽人意 ,归根到底 ,德育的实效性还很低。原因何在 ?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 ,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妥善解决。一、道德教育内容 :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 ,远远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 ,实践教育相当薄弱德育课是我国道德教育实施的主渠道 ,是人生的指路明灯。道德教育贵在“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恒”。“理”字当先 ,足以表明道德理论建…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形式化、空泛化、“圣人化”倾向比较严重,美、日、韩三国小学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是:应突破主次的倾向、突破回避生活实际的倾向、“圣人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自由、竞争、国际化特性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自由、竞争、国际化特性对我国道德教育带来了影响和启示,我国道德教育在培养人才中应注意三个问题:自由性启示———培养主体意识和法制观念;竞争性启示———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国际性启示———培养爱国精神和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4.
高校道德教育知性化的根源在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以及技术至上主义的发展和过度膨胀。知性化道德教育成了“理性化”、“科学化”的教育,其根本缺陷在于将道德教育局限于科学理性的世界,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根基在于生活世界。要摆脱高校道德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必须超越这种知性化发展倾向,使“理性化”、“科学化”的道德教育重新“生活化”,真正实现高校道德教育从知性化向生活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近来报纸上登出了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创新之举”,诸如“三尺讲台不见了”,“不设讲台”等,更有甚者,教师上课也不要讲桌了。某市2003年教育工作要点中规定全市“初级小学实行无讲桌课堂”,还美其名曰:“让教师弯下身子,贴近孩子,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益友。”对此,笔者实在无法苟同。教育民主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能不能弯下身子,贴近孩子,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包括教师想不想“弯”———观念因素;会不会“弯”———能力因素;让不让“弯”———环境因素。如果教师没有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教师的心仍然“居高临下”;如果教…  相似文献   

6.
所谓生成能力是指人们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形成新认知的能力。参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指导意见》编写的胡云婉老师认为高考命题的特点,第一、“五化一为主”,其中“五化”即热点隐性化、时政知识化、取材人文化、答案生成化、重分边缘化。第二、“一个夯实,两个提高”———夯实基础,提高搜寻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生成答案的能力。以上讲话,凸显了答案生成能力的重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生成的答案总是不尽如人意:思路不清,词不达意,面面俱到,机械拼凑等。于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对学…  相似文献   

7.
励骅 《黑河教育》2005,(5):15-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上,并再三强调“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意见》为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即必须摆脱传统德育框架的束缚,走进生活,关注人的现实生命的需要,让未成年人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价值,积极构建一种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模式。一、反思学校传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远离现实生活是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教育应该…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之所以既能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又能为被统治阶级所认可和接受,与其道德教育的大众化密切相关。孔子道德教育的大众化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基础以人的活动为出发点,贴近社会实际;道德教育的内容以人和社会为主旨,贴近生活实际;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人的差异类别为前提,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道德教育的目的和理念贴近良性运行的和谐社会秩序,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使人成为人是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但是,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却存在着对人的异化的现象,即将人“神化”和“物化”了.道德教育应该引导人“做人”,应该把人作为目的本身、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走一条回归生命的“人化”之路:强化人的生命意识,施行精神教育,开展终极关怀教育.  相似文献   

10.
高考对日照图的考察逐渐局部化、隐性化,如何将局部化、隐性化和抽象化的图像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直观的、利于解题的图像显得尤为关键。下面我就这一问题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1.
陈凤 《班主任》2014,(11):12-14
现行学校德育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正如朱小蔓教授在《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一文中所说:“道德教育人为化、浅表化、孤立化、封闭化,道德课程知识化,单项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比如每年3月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学校本是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传承雷锋精神,但是,年复一年学雷锋,实际效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12.
本从校园化建设角度来探讨其作为课程中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的影响因素——隐性化,论述了隐性化的特点,并对高校营造隐性化氛围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3.
李杰 《教育探索》2006,(10):93-94
从主体间性这一视阈透视道德教育范式,道德教育的目标应从“物化”走向“人化”,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从“灌输”走向“对话”;道德教育的过程应从单向训导走向双向交往;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从疏离现实走向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4.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校教育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智商式思维”对学校造成的破坏有 :学校教育目的的窄化 ;教育功能的异化 ;教育方式的“一统化”。多元智能学校“以个人为中心” ,并引入三种新角色 :评估专家 ;学生课程代理人 ;学校———社区代理人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重塑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纠正道德教育游离于学校中心工作的位置,改变道德教育内容“泛政治化”现象,使道德教育从“符号化”向“生活化”回归。  相似文献   

16.
鲁洁老师在《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文章从哲学与历史的高度深刻论述了基于人对人理解的道德教育的理念,切中时弊,发人深省。在此,我想再“接”着鲁老师的话题往下“说”。道德教育以人对人的理解为基础,但正如没有抽象的“人”一样,也不存在抽象的“理解”;人是历史与现实中的人,理解同样是历史与现实之中的理解,人和人的理解都具有历史性、文化性。谈论人对人的理解,不能止于一般性地、抽象地谈论人与人的理解,我们所谈论的人对人的理解乃是一定现实———历史文…  相似文献   

17.
"人化"教育--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化”教育的主旨在于实现教育中人性的复归,使教育真正成为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享用人的活动。人本主人心理学和严重异化的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为“人化”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和实践的启示。实施“人化”道德教育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德育的“转化”观念;摒弃以培养英才为目标的德育模式;塑造平民化的自由人格;重新审视“德-得”关系,建立新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8.
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积习之弊主要表现在:学校模糊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区别;实践中对道德规则与社会规则的二元区分过于笼统;混淆了青少年道德成长“正常发展中的反常”和“真正的反常”;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道德教育实践过于依赖经验,忽视理论的指导效用。  相似文献   

19.
“两会一校”是农村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 ,它源于群众 ,贴近群众 ,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们”在近现代汉语中词汇意义已经消失,但是在不同情况下所呈现的语法化程度并不相同,在现代汉语中形成了一个语法化斜坡。这一斜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底层是“们”有完整的语音形式,表示复数语法意义;中间层是带“们”的词语既可以表示复数,又可以表示单数;上层是没有任何语法意义的“们”,不能表示复数概念,只有语音形式。由此可以推断;汉语中的复数标记可能会经历零形式———词汇手段———语法手段———零形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