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新安江是徽州的母亲河,它孕育了徽州文化,哺育了徽州一带的民众,也培育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生态环境遭遇了破坏,文化遗存犹如倾巢之卵,保护迫在眉睫.优良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化繁育的土壤,营养供给站,是文化传承与保护必要条件.通过对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和人的价值观念等5项维度的现状评估,并从这5项维度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古徽州民俗体育源于文化底蕴厚重,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是优秀民族文化和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鲜明的传承性、地域性、民族性、普及性和多功能性等特点,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功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古徽州民俗体育,对弘扬徽文化与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内涵和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徽州文化与明清徽州民俗体育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徽州文化是明清徽州民俗体育的物质基础、文化原型、经济基础与制度保障,明清徽州民俗体育对徽州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现徽州制度文化的亲情伦理、丰富徽州行为文化的内容、孕育徽州心态文化的价值取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法、行家访谈法等对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分析了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所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劣势及所拥有的机会与面临的威胁,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如节日、礼仪等)之中的一种的体育活动,具有生活化、传统性、模式性和集体性等特征.地域文化主要针对特定空间范围内群体的行为习惯、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等层面展开研究,涉及文化史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哲学及人类学的所有内容.参考刊物《地域文化研究》与《...  相似文献   

6.
以右龙板凳龙的田野调查为支撑,对社会转型视阈下徽州民俗体育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徽州民俗体育面临着认同缺失、传承主体断裂、渠道不畅和受众减少等困境.提出各级政府部门及乡村领导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专家学者的研讨与合作,重视活态传承人的培养,创设校园民俗体育生态环境,同时加强村落特色民俗文化建设,唤起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拓宽对外传播途径,打造独特旅游品牌,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7.
古徽州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但在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及田野调查法,分析了徽州民俗体育旅游的优势、发展现状,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探讨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其能为徽州民俗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徽州的民俗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徽州民俗简单介绍的多,理论阐述的少。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从徽州民俗的内涵与分类、徽州民俗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和徽州民俗的基本特征等方面,对徽州民俗作一理论上的探讨,从而构建了徽州民俗研究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演剧已构成徽州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着娱人酬神的民俗功能.从徽州的民俗演剧具体分为神灵祭祀演剧、迎神赛会演剧以及节日欢庆演剧三种形态入手,探讨民众凝聚力及热闹性强的戏曲对徽州社会及民俗文化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比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河洛和皖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俗体育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民俗体育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一定的迁移性,人口流动为民俗体育的迁移提供了难得的载体,各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为民俗体育的迁移提供一定的社会基础,而且这种迁移具有文化迁移的特点,即从文化的高位向文化的低位迁移,同时这种迁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研究和总结民俗体育的迁移特点及规律有助于现阶段我国民俗体育的保护和发展,并为我国民俗体育对外传播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立足社会学、民俗学、体育学,对城市化进程中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生存与发展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导和经济支持力度;重建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注重现代化转型;在全民健身、学校教育、村落民俗文化旅游中寻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12.
徽州民间传统休闲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民间流传了大量的传统休闲体育文化,徽州文化又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发展黄山体育旅游大好形势下,挖掘开发徽州民间传统休闲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词汇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找形成徽州方言语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继承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客家人是中国汉民族中一个特殊的民系,由于其构成的混融性特征,文化形式构成也显得混融,既有北方汉民族的文化特质,又兼有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质。因此,作为文化构成一部分的民间体育文化,也显示了南北合流的形态。客家人的民间体育文化中,除了具有南北方一般内容构成,也具有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体育文化特质。从舞龙到高跷,从花灯舞到舞傀子。显示了客家人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性与混融性的文化嬗变的融合体。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建构中发挥了具体的作用,显示了作为民间体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徽州民间歌谣中的妇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徽州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歌谣。反映了旧时代徽州妇女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婚姻爱情上的种种不幸和卑贱凄惨的生活;也表现了她们勤劳善良,坚忍不拔,追求和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对研究古代徽州的社会风情,特别是妇女生活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徽州古街是徽州古村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载体,是徽商在徽州本土成长兴盛的大本营,是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重要平台。保护徽州古街就是保护徽州古村落、保护徽州文化整体生态、保护徽州文化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7.
榉根岭是徽州通往池州的古道,在这条古道上至今还保留着七通明清时期的碑刻。对其加以解读,能深刻感性的认识徽州民间慈善帮助、水土保持等。同时为研究徽州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徽州傩历经数千年传承,不断汲取周边地区傩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精髓,形成了古老稚拙、粗犷豪放且极具原生态的民俗文化。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主流强势文化的冲击,徽州傩正逐步走向衰退和消亡的窘境。针对徽州傩面临的危机,尝试利用徽州文化底蕴和文化经济一体化战略,加强傩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争取创建有徽州特色的生态傩文化资源品牌。  相似文献   

19.
徽文化门类众多、内容广博,和寿春楚文化同为安徽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在现今新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皖南古建筑的类型样式与设计风格既融会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又创造出极其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个性特征,皖南古建筑不仅融入了皖南地域的自然景观,而且蕴藏着徽文化丰富而深邃的人文内涵,体现着徽文化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