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汝吉: 1951年出生, 197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师大周报》编辑部主任、学生处处长、校长办公室主任。 1995年调出版社工作,历任常务副社长、社长。现还担任中国版协理事,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   ▲记者 (下简称“记” ):世纪之交,北师大出版社迎来了建社 20周年华诞,欣闻又被评为全国良好出版社,可谓是双喜临门。在这令人激动的时刻,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  ●常汝吉 (下简称“常” ):我的确非常高兴,这两件喜事对北师大出版社全体职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也是对北师…  相似文献   

2.
陆银道同志是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创建者之一。1989年4月建社时任社长助理,1992年任副社长,1995年任常务副社长全面主持工作,2000年被任命为出版社社长。在陆银道社长的带领下,出版社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由一个小型出版社发展成为大学出版社里的佼佼者。出版社总资产从建社时的1  相似文献   

3.
搞好规划苦练内功———当前科技出版社深化改革的关键人民卫生出版社副社长、编审郭有声科技出版社的改革如何深入?重点抓什么?笔者认为,抓住机遇,规划“九五”,苦练内功,再上台阶。这是当前科技出版社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确立奋斗目标,构筑系统工程确立“九五”...  相似文献   

4.
曹巍 《现代出版》2004,(4):21-24
肖启明:1965年生,湖南武冈人。1987年研究生班毕业,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至今。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访学于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学术研究方向为化与出版传播。历任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主任、社长助理、副社长、社长。2003年晋升为编审。策划组织过“跨世纪学人存”、“科学家爷爷谈科学”等大型丛书。2000年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之一,2004年被授予“全国新闻出版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相似文献   

5.
“实施ERP找死,不实施ERP等死。”果真如此吗?2009年刚刚完成ERP建设的中国铁道出版社副社长刘忠民有着独特的感受,“必须背水一战”是他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最深刻体会。  相似文献   

6.
陆银道:男,1952年出生,浙江宁波人。务过农,插过队,当过小学校长,做过经理厂长。从1989年开始历任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副社长、常务副社长,现任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副研究员、北京大学编辑系列高级职称评委、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材建设办公室主任、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相似文献   

7.
《全国新书目》2014,(5):5-6
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建社近60年来,人民大学出版社把“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作为自己的出版理念,把服务教育、服务学术、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在令国出版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发挥传统优势实现新的转移湖南科技出版社副社长常绳生十五年来,湖南科技出版社的领导班子换了几茬,在工作方式上各具特色,但湘科社的振兴之路是延续的,择要说来,有如下几端:第一,把坚持高品位、高品格出书摆在全社工作的首位。大家有这样的共识;对干科技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9.
厦门大学是福建省唯一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厦大出版社又是我国经济特区中唯一的一家大学出版社。建社5年来,厦大出版社在经济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始终坚持办社宗旨,出版了不少好书。为此,我专程前去访问了这家出版社。社长陈天择、副社长许宏业热情地接待了我,把我带到宽  相似文献   

10.
熊玉莲: 1945年生, 196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武汉大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书记兼副社长,1996年3月起,任社长。她团结和带领出版社一班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出版社的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进图书、音像与电子出版全面发展。该社实施图书精品 战略,成效显著,继1995年荣获“先进高校出版社”称号后,于1998年12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出版社”。记者:在我采访的社长中,您是第一位女性,我对您的经历很感兴趣,请问您是怎样步入出版行业的? 熊玉莲:我原来在武大新闻系任党总支副书记,一直从事党务工…  相似文献   

11.
杠桴生同志一生基本上是办报的.是个办报专家,曾任过陕甘宁边区大众读物社副社长,西北新闻社副社长.边区群众报(日报)副社长、群众日报副社长和社长,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川西行署秘书长等职。1952年被极左思潮挂将起来,延续了27年.文化革命又被诬为“三老会”成员,1981年在群众呼声下平反。杜杯生是一个忘我奋斗的老革命家,尤以新闻战线上成绩斐然。他为人耿直,敢作敢为,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吃苦耐劳,忘我工作,有政治家的胆识和风度.是人民的好儿子,是我们的好社长。在敌人眼皮下创办进步报纸杜停生是四)l岳池县人,19…  相似文献   

12.
正值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期间,14家中央科技出版社的社长和总编们,于4月2日聚会在化学工业出版社, 研究深化改革的问题,交流走向市场的经验。会议由国防工业出版社曾铎社长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副社长蔡剑秋主持。有6个出版社的社长和总编发言介绍了本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1846年,18岁的容闳随布朗牧师来到美国,成为第一位中国留学生。1850年,他“带着辫子,穿着中国长袍”进入耶鲁大学,不过不到一年,“就把这两样都割弃了”。容闳是耶鲁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成绩优秀,尤其是英文论说,在第二、第三学期连获首奖。1854年他毕业的时候,不少著名学者为了看一看这位不寻常的中国人,特意赶来参加毕业典礼。与容闳同年毕业的耶鲁学生共有98位,至今耶鲁大学档案馆还收藏着这些学生的毕业赠言本。  相似文献   

14.
张天蔚:1953年出生,197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多年从事高校共青团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1985年进入上海交大出版社,历任办公室主任、副社长,1994年任常务副社长兼副总编,1997年任社长兼副总编。现任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大学版协发行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华东地区大学版协副理事长等职。  记者(下简称“记”):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著名理工科大学,它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人士和学者。在即将迈入新世纪之际,上海交大出版社如何在出版事业中弘扬交大优良的学术…  相似文献   

15.
产业化发展———出版业摆脱潜在危机之路□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副社长袁钟一、我国出版业的潜在危机从单位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来看,我国出版业似乎比许多行业都好。于是有人说出版业是“朝阳行业”、“兴旺行业”。然而人们也许没有注意到,出版业的“兴...  相似文献   

16.
功夫更应下在“审稿”之前人民卫生出版社副社长、编审郭有声毋庸置疑。“三审制”对于保证书稿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应该坚持下去,并要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审稿水平。从编辑工作角度来说,以往对于作者交稿后的审稿、编辑加工工作非常重视,多数出版社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制...  相似文献   

17.
叶颖 《出版科学》2001,(4):65-66
1952年,在陈荒煤同志的倡议支持下,中南军政委员会化部决定调胡青坡筹建中南人民学艺术出版社。在接收武汉通俗出版社的基础上,于1952年10月1日国庆三周年时成立。10月16日举行了中南人民学艺术出版社成立庆祝大会。这是一个面向中南六省市的学艺术专业出版社。胡青坡被任命为社长、总编辑,郭安仁(笔名丽尼)被任命为副社长、副总编辑,中层领导干部有朱天、江云、华夏、应培瀛等,全社职工六十余人。在胡青坡的率领下,大家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事业和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形成了一个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集体。  相似文献   

18.
在本刊去年召开的“特别策划”栏目组稿会上,苏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吴培华谈到了图书发行主体市场改革的三个阶段问题。我们觉得这是个好题目,可以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华书店的改革轨迹做一个勾勒,或许还可以看看这条线将向哪个方向移动。于是,吴培华带领六个弟子锁定1995年以来的业内较具权威性的五种报刊:《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广角》,以“中盘”、“集团”、“连锁”为主题词,查阅了主要的论文及有关报道,作了一番虽不一定完整但却是十分认真的整理分析。作为一个教授、出版社主管发行工作的副社长,吴培华谈的更多的是忧虑。  相似文献   

19.
他,已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在全国第一届韬奋出版奖10名获奖者名单上,他的名字被排在第二,上面这样写道:陈元直,1917年生,湖北省人,中共党员,1950~1952年任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1953~1982年任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社长、总编辑,1982~1985年任顾问。“干出版工作,就要出好书、优秀的书、有用的书,不仅现在有用,今后也要有用。”——这,就是这位早在40年代就参加革命,并投身出版事业的老编辑家的朴素信念。 1950年,他与当今著名的经济学家蒋一苇一起创办了科学技术出版社。他根据当时国内现状,首先抓了编制选题计划这一大事。组织翻译了大量成套书籍。其中有2000万字十五卷的《苏联机器制造百科全书》、十几种大型专业工具书、近3000个苏联国家标  相似文献   

20.
彭松建:1941年出生,1960年在北京外语大学英语系学习,后转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1971年在北京出版社,任副总编辑;1980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历任副总编、副社长、社长。现还担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记者(下简称“记”):北京大学历来具有创新精神,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维新的。”北大的这种创新精神在出版社的发展中是否得以体现呢?●彭松建(下简称“彭”):我就读于北大,自然深受北大精神的影响。出任出版社社长后,力求在出版社的发展中贯穿北大的这种精神。北大社的创新首先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