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 ,读者的地位一直受到忽视 ,直到 2 0世纪 6 0年代 ,文论家们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接受美学学派为了考察读者的审美过程和审美感受 ,先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读者范型。读者反应批评大师沃夫冈·伊泽尔在研究了这些理论的优、缺点之后 ,推出了“隐含读者”这个概念。他认为 ,“隐含读者”存在于文本的先结构和读者阅读时的具体化活动中。本篇文章首先比较了“隐含读者”与其它读者类型 ,然后探讨了该概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提出了很多创造性概念,但忽略了"作者的读者身份"问题,因此很有必要从中西文论的历史梳理中提出其概念,并论述其内外涵义。"作者的读者身份"的核心、内在涵义,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读者身份,就阅读与创作的关系来说,它有同时性、同质性、异构性和严格性等几方面的特征;它的外在涵义,是创作之后或非创作状态的作者的读者身份,特别是作者阅读自己作品时的理性和感性层面。了解作者的读者身份,对研究接受美学和创作美学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期待视野”是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属方法论范畴,是读者结合社会历史意识、民族心理、个人审美意识、认知意识、道德意识和文化素养等进行阅读而产生的综合性反应。分析阅读心理图式和读者的审美经验,可了解其“期待视野”的拓展和延伸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少儿读者服务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因其特定的读者对象,应努力倡导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服务。少儿图书馆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应坚持以“读者至上”“一切为了孩子”为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少年儿童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以少年儿童为主体,组织和开展社会化、有特色的读书活动,是符合少年儿童特点的,被认为最有人情味的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5.
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任务。而藏书工作又是图书馆工作的第一环节,“读者至上”思想原则理当在此首先体现。藏书工作中的“读者至上”原则应体现于藏书收集、图书检索、藏书布局及藏书流通等环节中。此外,注意读者阅读倾向,及时调整收藏也是藏书工作中“读者至上”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所谓“阅读初感”,是指读者初次接触文本的时候,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相对而言,它不那么深刻,甚至有时候是不怎么准确的。“阅读初感”并不是一个早已有之的概念,它是在现代阅读理论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概念。在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的阅读理论的背景下,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寻求“作者的意图”,因此,读者的“阅读初感”是毫无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读者”,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社会概念,一般是指书店的顾客,书刊的阅读者和图书馆的利用者。对图书馆来说,“读者”一词具有特定的含义,凡是被确认有权通过某一图书馆来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个人、集体或单位,都可成为该图书馆的读者。图书馆将自己的各种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多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服务机构。在目前的素质教育中,中学图书馆应该进一步做好读者工作。 一、树立“一切为了师生。为了一切师生”的读者工作理念 著名的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了被世界图书馆界视作经典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其核心就是强调了图书馆工作的一切是  相似文献   

9.
邹韬奋的“读者中心观”是指导他个人进行编辑实践的原则。“大公无私”的高尚职业道德是其“读者中心观”的思想基石。他主张:要为读者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把读者利益放在首位;认真做好读者工作,热心为读者服务;善于倾听吸收读者意见。“读者中心观”是邹韬奋编辑出版思想的特色与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0.
涛意语文,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语文。语文是“艺术的空壳”,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语文的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相似文献   

11.
接受反应文论认为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取决于读者的能动性阅读和接受。本文运用文学接受史中的典型例子阐述了读者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意义,指出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读者工作,要想做好读者工作,就必须探讨读者心理。本文重点阐述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需要、阅读动机、阅读兴趣。这些内容属于读者个性心理倾向的一部分。通过对读者心理理论的探讨,在实践中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地为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13.
“具体化”是接受关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之处”,通过积极想像填充完成的活动。“具体化”概念体现了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存在价值,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都依赖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阅读。同时,因读者的个人背景不同,文本的“具体化”因人而异,“具体化”也就期待着读者加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阅读能力,以达到文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14.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学五定律与21世纪图书馆读者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冈纳赞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节省读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学五定律对指导21世纪的读服务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尊重读者的阅读选择,能和读者平等相待。他重视作品的愉世功能和审美功能,体现了“著书当为读者谋”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7.
双层叙事的提出意在探求《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文本审美价值相似性产生的叙事技巧上的缘由。认为两部作品具有双层叙述结构,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层次使作家能够从题材本身的客观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掘题材在写作上的最大可能性。这一结构方式能够突破对作家的限制的同时也改变了一般阅读状态下读者的姿态。赋予读者以叙述上的参与与阅读时的对话姿态。双层叙事使读者与第一叙述者展开对话而与第二叙述者保持距离,形成阅读时的第三者角色,一方面参与叙述建构,另一方面保持对叙述的批判与思考,形成一种“间离化效果”,是能够将读者引向深入思考状态的理想叙事方式。余华与肖洛霍夫的这两部作品提供了双层叙事结构的经典范本,同时他们在具体叙述选择上也有所侧重,但在阅读效果与文本审美趣味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公文写作理论倚重于从作者的视角出发的写作研究,而以接受理论为基础分析公文写作,则理应将公文的"接受之维"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强调在写作中注重分析"隐在的读者"的存在,分析读者群,分析读者的记忆、读者所处的语境、读者的接受能力、读者期待视野,才能实现公文表达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以组织篇章翻译过程中语用功能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篇章时应采取的思维方式,在利用语言资源对应注重读者的反映,读者在接受篇章时的心理特征,读者、译者和篇章三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期刊读者定位包括编辑主体对目标读者的预期分析与确定、期刊编采经营活动对读者定位的贯彻实施及目标读者对期刊定位的反馈。读者定位的过程是读者细分、市场细分、心理细分的动态过程,应遵循分众化、差异性、复合性、全程性与互动性等原则,采用读者调查、期刊调查、市场调查等基本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