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勃与海南岛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读者大抵知道他的盛名,读过他路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时写的《滕王阁序》,为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所倾倒.王勃此行的目的,是探视远贬的父亲.他在虢州参军任上,因为恃才傲物,蔑视权贵,被人罗织罪名革职,他父亲王福峙受到牵连,也被贬为趾令.据新、旧唐书记载,王勃就是因为到交趾省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的.王福畤所贬之地,其实就是海南岛.交趾作为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的交趾刺史部(东汉以后改称交州刺史  相似文献   

2.
东晋时期,国家可以为一些刺史加授将军号.刺史领有的将军号可以是身份地位的体现,也是能够领兵的标志.东晋国家能够为无将军号的官员出任刺史加授将军号,也可以为有将军号的官员出任刺史加授将军号.因为刺史所领将军号是加官,因而将军号的品级与刺史的品级是明显分开的.在刺史任职期间,国家可以提升和贬降他们所领将军号的品级和位次,以此体现对刺史的褒奖和惩戒.  相似文献   

3.
水利专家     
唐代白居易以诗闻名于世,一生写下诗作近三千首。其实写诗只能算他的业余爱好,他的本职是翰林学士,历任左拾遗、刑部尚书以及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官职。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给百姓做过不少好事,特别是关心水利事业,可以说是一位水利专家。  相似文献   

4.
汉朝刺史之职设立之时存在着刺史秩位与职权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两汉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影响了刺史职权的变化.为治理自然灾害,刺史逐渐更多地参与具体的地方性政务,刺史的职权随之扩张到地方行政、司法等领域.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刺史职权扩张的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变.刺史职权扩张不一定有利于治理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5.
慕容归盈是瓜沙归义军史研究中渐次引起学界注意的一个人物。笔者在《慕容归盈与瓜沙曹氏》一文中,曾对归盈与瓜沙曹氏之政治、姻亲关系及归盈世系等试作探讨。本文拟讨论慕容归盈出任瓜州刺史以前的身世,诸如他治瓜州前的经历、凭藉什么步入瓜沙高层统治圈、他与吐浑慕容氏关系及他这一支慕容氏迁居瓜沙的时间等。慕容归盈于公元914年—940年间曹氏重建归义军政权初期出任瓜州刺史。此前他的经历如何,笔者在前揭文中曾从黄盛璋先生说,也认为他有可能是P.4276《安怀恩等万人上表》中提到的退浑十部落首领。因有实力而得瓜州刺史之任。后笔者翻检敦煌文书中发现一些有关材料,反映出这一推测不甚妥当,应修正。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二十九岁成进士,曾任校书郎、左拾遗、江州司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八四六年病死在洛阳,终年七十五岁。  相似文献   

7.
刘宽是东汉桓(huán)帝时的官员,当过刺史、太守,也就是市长、省长级别,最后做到中央大员——太尉,那已不是省部级了,应是中央常委。在他身上,发生过一件新鲜事。那时,他还是刺史,以今天的职位来说,该是个市长,一个不小的官。是市长,就要下乡体察民情。于是,刘市长坐着他的小车上路了。当然,他的小车也不是今天的小车,是一头牛拉的一辆破车。  相似文献   

8.
美文     
为官给子孙留什么后汉刺史杨震清廉有名。从前他推举过王密做县令,后来王密趁夜晚上送给他十金。王密说:“晚上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没人知道呢?”因此被称为“四知”刺史。他虽为刺史,可子孙却常蔬食步行。他的一些朋友或长辈劝他为子孙置产业,他却说:“让后世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遗留给他们,不是一份厚厚的产业吗?”这的确是一笔厚厚的产业。清官的子孙人人尊敬。好的名声,比物质财富更珍贵。杨震是明智的,“清官的后代”这个好名声,会激励子孙积极进取,奋发有为。郑板桥教育子女的观点是,“子…  相似文献   

9.
模糊的对抗     
唐朝末年的宰相陆象先青年时气度就很大,以喜怒不形于色而闻名. 早年的时候,他曾经做过同州刺史.有一天,他的家僮在路上走的时候遇到了他的下属参军没有下马.这在当时虽然是一件没有礼貌的事情,但也并不算严重.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大函及附陈家麟同志所提意见,均已敬悉.谨奉复如下:1.拙撰《中国历代监察制度的变迁》一文,着重在于对制度的探讨,以及这一机构在封建国家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其他叙述很简略,有些注意不够.2.关于十三部刺史的问题,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说:"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见中华标点本第三册741页).顾炎武称赞此制说:"秩卑而命之尊,官少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他又认为刺史的六条问事,是"百代不易之良法"(见《日知录·部刺史》条).《汉书·地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夔州刺史之任,作为其贬谪生涯的继续,虽然难免于弃置天涯之感,但综观他夔州刺史任上的政治治理、个人交游、诗歌创作诸事,他并没有自甘沉沦,而是勇于面对现实,以事实上专治一州的治平心态,不忘初心,调适心情,始终保持了对自己政治信念的执著坚守。  相似文献   

12.
大历时期诗人李嘉祐是中唐江南地方官诗人的杰出代表。本文考订了有关他生平和交游中的几个细节之处,认为李嘉祐任袁州刺史应在大历五年前后,而他任台州刺史,应当在大历末。这些时间点的确定,对李嘉祐诗作编年和考证与之相关的其他诗人的生平,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的<道州文宣王庙碑>及<道州毁鼻亭神记>,都是应当时道州刺史薛伯高的邀请而作的.由于原文的记载及宋人韩醇的注释有误,致使它的写作年代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且大都做了错误的判断.其实,要确定它的写作年代,首先要确定薛伯高出任道州刺史的年代,然后再根据原文中所提供的叙事线索、唐代祭孔惯用的时月及干支纪日来反复考查,才能最后正确地核定.本文经过反复而详尽的考辩,认为薛伯高于元和七年就任道州刺史,<道州文宣王庙碑>应作于他元和九年秋"祭新庙"之后,而<道州毁鼻亭神记>却作于他到任后不久.这符合柳宗元的记述,也再一次证明原文记载、韩醇注释及今人校勘、系年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自会昌二年(842年)春出为黄州刺史至会昌四年九月迁池州刺史,在黄州生活了约三年。本文扼要勾勒出了黄州期间杜牧形象的概貌:剖析了他那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论述了他治理黄州的政绩和进行诗歌创诈的成就。并指出.杜牧是历史上治理黄州的第一位卓有政声的地方官员;同时,无论就其治黄政绩还是创作成就而言,杜牧出守黄州刺史期间是其一生最有作为的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15.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自会昌二年(842年)春出为黄州刺史至会昌四年九月迁池州刺史,在黄州生活了约三年.本文扼要勾勒出了黄州期间杜牧形象的概貌:剖析了他那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论述了他治理黄州的政绩和进行诗歌创作的成就。并指出,杜牧是历史上治理黄州的第一位卓有政声的地方官员;同时,无论就其治黄政绩还是创作成就而言,杜牧出守黄州刺史期间是其一生最有作为的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16.
飞扬跋扈     
飞扬跋扈,出自《北史·齐高祖纪》:"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侯景原是北魏时的定州刺史。高欢篡夺北魏政权后,他又依附高欢,任大丞相府长史,仍兼定州刺史。他依仗手下十万精兵,统治河南十三州达十四年之久。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学》1979年4、5期连载的赵希鼎先生的《中国历代监察制度的变迁》,对于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源流与演变,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但是,以下几个问题的阐述,与当时的制度和史实不符.一是关于西汉十三刺史的驻地问题.该文说:"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地方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各派常驻刺史一人".按:汉初,省监御史,系由丞相不定期地派遣到各郡国进行监察,并没有定员.到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才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长安附近的三辅、三河、弘农七郡除外),每区派刺史一人,这就是十三刺史.刺史的任务就是《汉官典职仪》所  相似文献   

18.
一、柳宗元在永州的生活柳宗元一生经历,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长安时期,二、永州十年,三、柳州四年.现在粗略地谈谈他在永州十年的流囚生活.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柳宗元由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外放为远州刺史(正四品下),他与韩泰、韩哗、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等在赴任途中,他们的政敌认为处分太轻,又加贬为远州司马.柳宗元为“永贞革新”一员主将,“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寄许孟容书》),初贬邵州(今邵阳市)刺史,继贬永州司马.  相似文献   

19.
巢湖放王岗一号汉墓主人吕柯何许人也?文献没有明确记载。综合墓葬级别、埋葬时间与墓内文物,可知他即是启奏海昏侯刘贺与地方官吏“交通”而使其削户三千、不久死去的扬州刺史柯,人名相同,时代接近,级别相当。扬州刺史治所东汉时在九江郡历阳县地,西汉时期扬州刺史治所当亦近于此,即今巢湖市所在。  相似文献   

20.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山水诗方面,《滁州西涧》就是其中的一篇。他的诗,闲静恬淡,含蓄简远,颇得陶渊明的赏识。明胡应麟曾说:“有以高闲、旷逸、清远、高妙为宗者,六朝则陶,唐则王、孟、储、韦、柳。”(《诗菽》)从上面这首《滁州西涧》诗,可见他的这一风格。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自尚书郎出任滁州刺史。大约在兴元元年(784)或贞元元年(785)春,他罢滁州刺史任,但仍留在滁州闲居西涧约半年,于德宗贞元元年(785)秋改任江州刺史。诗大约就写在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