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一百六十五年间,法国人一想起“梅杜萨号”的命运,就会不寒而栗。这艘船曾受到恶运无情的摆弄。一八一六年的夏天,运载着三百九十七人的法国远航船从罗什福尔起航,驶往塞内加尔。在西非毛里塔尼亚的海岸外,这艘船  相似文献   

2.
悲壮画卷的大师热里科刘永涛编译“诅咒的画家”的说法是与19世纪早期的浪漫主义一起产生的。它的第一个代表是随法国大革命一道而出生、去世时年仅32岁的泰奥多尔·热里科。热里科的代表作,即罗浮宫内那幅气势磅礴的油画《梅杜萨之筏》:一条人肉相食的方舟在苍暗色...  相似文献   

3.
1919年,一位刚刚离开战场的法国青年,身着法国陆军上尉制服,口袋里仅有几十个法郎,却满怀对新大陆的憧憬,只身来到美国纽约,追寻他的梦想。从无到有,终于,他的名字在20世纪变得家喻户晓,他的作品世人皆知。“可口可乐”瓶型与标志;壳牌石油标志;流线型汽车、火车、飞机;肯尼迪总统座机“空军一号”;登月宇航员的飞船座舱等等,由他主持、参与的设计达数千项。他,就是曾被美国《时代》周刊推崇的封面人物、20世纪最伟大的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RaymondLoewy)。以勤奋和才华追寻梦想1889年罗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富裕家庭,他曾在巴黎学习工…  相似文献   

4.
几乎没有人想到伟大的法国小说家维克多·雨果还是一位具有惊人创造才华的室内装饰家。但当时,却很少有人拜访过他的家。有一位作家把雨果的家称之为“恐怖之屋”。几天前,一位向导领着游客参观时说:“是有点怪诞,一点不假。”她在一件称为“真是令人作呕”的作品前停下脚步,沉思地说:“这些玩意儿是不是雨果故意制作的  相似文献   

5.
正塞内加尔裔法国作家达维德·迪奥普创作的战争主题小说《灵魂兄弟》,以塞内加尔土著步兵的视角重新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殖民主义,提供了反思战争的新角度和新思路,也让世界听到一个长期处于边缘状态的少数族裔群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程抱一:中国江西省人,1948年旅居法国。这位思想家、作家、诗人、翻译家、美学家和教授,在异国他乡55年的旅居生涯中享有崇高声誉;系近400年来法兰西历史上一位被选为法国最高荣誉机构“法兰西学院院士”的亚裔人士。  相似文献   

7.
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北端的伊尔河畔,耸立着一座座欧洲联盟的办公大厦,这就是近几年形成的法国的欧洲城。欧洲联盟(前身欧洲共同体)从1967年成立以来,成员国已经从六个发展到十五个,其办事机构也相应增加。布鲁塞尔名的查理曼大厦是共同体的权利机构,部长理事会所在地。卢森堡“让莫内大厦”是共同体部长理事会的秘书处。  相似文献   

8.
衫、整天捧读古书的古怪“才子”,心甚怪之,恨不得一见。有一天早晨打开电视一看,央视一套“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正与一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面对面”地交谈。我想,他肯定就是那位被人称为“长衫先生、国学隐士”的李里先生了。我当时非常高兴,庆幸自己总算有机会一睹这位“  相似文献   

9.
《康熙大帝展》是将在法国举办的中国化年活动中的重要项目之一。该展由故宫博物院主办.2003年10月将在巴黎凡尔赛宫博物馆开展。康熙系中国清代一位武双全的封建统治。《康熙大帝展》主要由康熙时代的“政务“、”宫廷生活““科学”、“瓷器”和“绘画”等5大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0.
公元2004年的1月,恰值中国农历甲申猴年的春节期间;而于2003年10月在巴黎开幕的“中国文化年”,此时运行也已3个多月了。在其开幕时段内,“中国文化年”各类项目,可谓精彩纷呈,好戏连台,致使“中国热”在法国境内不断升温,同时刺激着法国公众更加强烈的期盼——“中国文化年”继此之后,将有怎样的惊喜与震撼?伴随中国传统春节的到来,“中国文化年”的第二个高潮时段与中法建交40周年纪念日相约而至,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法国的国事访问,更将这节日的气氛和“中国文化年”的精彩,推向一轮新的高潮。巴黎市长德拉诺埃邀请北京市王岐山代市长…  相似文献   

11.
陈海 《东方文化》2000,(3):124-126
1997年春,借着在法国学习的机会,我去了一趟西班牙。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国度,她是格列柯、戈雅、毕加索、达利和米罗的故乡。而且,这里还生活着一位我早就从画册上认识了的当代画家塔皮埃斯(Tátpies)。我之所以对塔皮埃斯的艺术有兴趣,完全是因为他的作品中的那种浓重的“中国风”。碰巧,我来到  相似文献   

12.
陈关超 《寻根》2005,(3):122-126
八句法国老人河南探亲 100年前,一位法国工程师援助修建汴洛铁路来到河南,在这里生活3年,拍摄了500多张照片。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一直精心保留着这些“原生态”照片。如今,工程师的儿子已经85岁了,老人多年来一直有个梦想,要来到河南,来到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向河南人民展示这些从没有被披露过的照片……2005年4月16日上午9时,老人历经曲折,携带这些传奇照片,第一次踏上中国的领土。  相似文献   

13.
法国人爱接吻、爱说话、爱吃、爱消遣,这“四爱”给法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历时10个月的“中国文化年”7月在法国成功落下帷幕。作为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法国文化年”将于10月在中国开幕。国务委员陈至立日前出席中法文化年中方组委会扩大会议时要求,要充分认识办好“法国文化年”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精心筹备好“法国文化年”的各项活动。 陈至立指出,中法文化年活动是一项大规模的双边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文化年”在法国的成功举办,展示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也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现代中国。即将在中国举办的“法国文化年”,有利于中国人民全面深入地了解…  相似文献   

15.
外国名人与中国兵马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6年秦始皇兵马俑馆创建以来,20多年间,有40多位中外国家元首参观了这一伟大奇迹。其中有许多外国领导人在参观兵马俑时,表现出了痴迷、惊叹、甚至失态的一面,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法国马赛大区区长疑在梦中1980年7月28日,法国马赛大区区长沃歇尔来中国参观秦俑。当时展览大厅已经修好,秦俑馆的讲解员领着沃歇尔一行向一号大厅走去。尽管事先讲解员已向客人介绍过兵马俑阵的浩大和雄伟,但看见兵马俑阵时,沃歇尔还是惊呆了。用“惊呆”两个字绝非过分,只见沃歇尔张大着嘴巴愣在那里,两眼盯…  相似文献   

16.
陆家齐 《世界文化》2006,(12):13-13
无论在画册里还是在挂历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幅迷人的肖像画,画中人是一位美丽的少妇,她面容佼好,气质高雅,身着一袭白色的裙衣,黄色的披肩搭在膝前;她坐在一张古式靠椅上,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观画的人。她就是那位在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名噪一时的雷卡米埃夫人。有人称雷卡米埃夫人为“神秘的绝代佳人”,“沙龙里的一朵白花”。这是由于她的一生充满神秘色彩,而她美丽的姿容和高雅的风度,曾在当时巴黎第一流的沙龙里独领风骚。关于她的姿容,一位后来成为她养女的侄女曾经这样写道:“雷卡米埃夫人有倾国倾城之貌:她的腰肢优雅娇媚,双肩修美匀称,…  相似文献   

17.
自1998年以来,每年秋季法国文化部都要举办一个盛大典礼。来自法国文化部、外交部、交通部等机构及数十家建筑学院、设计事务所的人士汇聚一堂,为在法国学习一年的中国建筑师颁发结业证书,同时为刚到法国准备开学的中国建筑师举办开学仪式。这就是由法国总统希拉克倡导提议,由各机构学院通力合作实施的“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文化交流计划。至2002年,已有72名中国高级建筑师接受法方的全额奖学金赞助,在法国完成学业。不久前,记者采访了去年和今年到法国进修的中国建筑师。  相似文献   

18.
位于罗马尼亚北部山区的萨宾塔,有一座别具风格的“快乐墓园”,时下已经成为国际观光业的新宠。该墓园中的600多座木制墓碑上,无一例外都刻有措辞活泼的打油诗,以及足以代表死者生前所从事行业或重要事迹的木刻画。每块墓碑都涂以鲜艳的红、蓝、黄油漆,把丰富的文字和图画内容妆点得更加华丽。有的死者以自己的不幸遭遇,告诫生者不要步其后尘。一位死于粗心大意的伐木工人的墓志铭上写道:“醉后粗心入深林,树倒当头不知避;警告世人多谨慎,大意丧生最可惜。”一位嗜肉屠夫的碑上刻着:“持刀屠猪爱吃肉,肉吃太多命不长,本欲安享耄耋年,不料只…  相似文献   

19.
耿莹 《世界文化》2006,(10):25-25
在西欧各国的人名中,有的音节既非名,又非姓,而是贵族出身的标记,如法国人姓前用“特”,西班牙人姓前用“德”,德国人姓前用“冯”,荷兰人姓前用“梵”,英国人姓前用“劳特”或“恰尔德”等。“恰尔德”,系古英语“贵公子”之称号,今已废。“劳特”意为爵士,对于有爵位者之非正式的称号,亦泛指一般贵族,用时冠于姓前或姓名之前。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作家歌德,全称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其中“冯”为贵族出身的标记,在文学史中有时略去,不译成中文。而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守财奴》的作者巴尔扎克,全称为:奥瑙利·特·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20.
恰值“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在京召开暨“法国文化年”即将在中国举办之际,法国文化与通讯部长阿亚贡率其由文化官员和文化艺术界著名人士等3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访华。去年12月2日,该团一行在和平宾馆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记者获悉,法国文化代表团此行主要目的是加强法、中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的合作及“法国文化年”的筹备工作。阿亚贡说,这次“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的主题是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文化多样性是许多国家优先考虑的政策,法国也不例外。他还透露,借“法国文化年”可让中国公众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它不是单一模式,不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