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蓬艳丽的民族之花--仫佬族民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仫佬族民歌形式多样,句式、字数歌近百种形式。通过比较得出仫佬族民歌具有秦汉及宋元时期的文化特征。并说明了仫佬族为什么不用母语演唱民歌而用汉语方言土拐话演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作为小说家和散文家的沈从文遮蔽了作为诗论家的沈从文,他以诗化小说家、诗人、编辑、读者的身份写的一些诗论体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韵律说是沈从文诗论中的重镇,他的韵律说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注重对人性的关怀,注重对民歌方言、古典诗词、外来语的借鉴。他的韵律说分为内在韵律和外在韵律,每一个部分都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独到的思考和独特的诗学品格。  相似文献   

3.
王建中的《云南民歌五首》创作于1958年。五首乐曲以云南民歌为素材,以细腻的笔触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图画,作品呈现出精致、清新、典雅、活泼的音乐风格。作曲家在改编创作的过程中抓住了民歌甜美、细腻的韵味,运用短小、简洁的结构形式,充分发挥了钢琴所特有的表现力,把民歌五声性的音乐特色与钢琴技巧相融合,以精巧、别致的艺术形式展示出一组格调清新的云南民间风俗画面,成为了中国钢琴创作领域中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4.
《离骚》在艺术上的伟大创造,除了前人已作过较多论述的关于诗歌形式、语言、韵律、格调等方面的创新外,更重要、更突出地表现在幻象与现实相交织相渗透的创造性描写、多层次的比兴艺术及完整的比兴体系的创建和借男女离合之情反映现实政治艺术传统的开创这三点上,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沈德潜以格调说诠释《诗经》,强调温柔敦厚的审美风格,评析体法,突出情感对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借演绎“《诗》正而葩”诠释《诗经》的关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仫佬族民歌的分类与民歌本身的内涵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在以往仫佬族民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以"约定俗成"为基本原则,辅以概括性与兼容性操作准则,可将仫佬族民歌划分/统归为"古条"、"随口答"、"口风"三大类。不同类型仫佬民歌各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古条"蕴藏着仫佬族杂糅的历史观念、成熟的伦理观念和朴素的自然观念,"随口答"反映了仫佬族丰富的民俗礼仪和真实的情感思绪,"口风"折射了仫佬族鲜明的褒贬观念和积极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7.
诗经民歌和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朵奇葩 ,作为诗歌鼻祖的“诗三百”,在形式、内容、思想、艺术技巧等方面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其后的两汉乐府叙事性民歌 ,不仅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并且对其叙事艺术技巧加以继承和发展 ,在矛盾冲突、结构布局、人物刻画、语言艺术等方面表现出了一些类似后世戏剧艺术手法的特色 ,汉乐府中这些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也可以说是后世戏剧艺术表现手法的滥殇。  相似文献   

8.
李白一生遍游天下,广习民歌,但他对民歌的学习运用不同于一般作者的单纯模拟或整理修改,而是对民歌的革新、发展,避免了模拟所带来的僵化和雷同,主张推陈出新。他具有民歌特点的作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质朴,以妙造自然、风韵天成取胜。由华趋实,由朴返真,是其诗歌的一贯主张。在《泽畔吟序》中,还提出了“微而彰,婉而丽”的要求,可见他对民歌学习的态度。下面我就以他的《长干行》《静夜思》《子夜吴歌》《荆州歌》等诗为例,来谈谈自己对李白这类诗歌的一点认识。首先,在表现手法上,李白学习民歌,取得了很大成就。与整齐韵律…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文学、民俗学、文化学多种角度对抗日民歌《十二月》给予审视和发微;立足于古典文论,对《十二月》的艺术手法进行探讨;结合中西诗学理论,揭示民歌的艺术生命力之所在;既从整体上把握了《十二月歌》这一传统的民歌形式,进而把握了《十二月》这首抗日民歌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和超越,揭示了它作为新体民歌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兰花花叙事曲》是以陕北民歌《兰花花》音乐为素材经二度加工创作成的一首有影响的二胡独奏曲。全曲按故事情节分为 :“引子”、“兰花花好”、“抬进周家”、“逃出音乐”、“尾声”五节 ,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1.
“叠字”是构成《诗经》形式美、韵律美、形象意境关的重要方面。本文从《诗经》叠字的状物体形、拟人仪态、调和韵律、铺陈渲染等方面论述了《诗经》在叠字运用上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2.
《马五母与尕豆妹》是一首近百年来流传在西北地区的民歌,在形式上大量运用了西北群众喜闻乐见的“花儿”,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广西在历史上被誉为”歌海”.在这烟波浩渺的“歌海”中,七言民歌是最主要的形式,而且也是最受人们欣尝的形式.歌仙刘三姐所唱的山歌,绝大部分都是七言的.歌剧《刘三姐》中那些清新优美的七言民歌,至今还以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拍手叫绝.七言民歌为何会有如此蓬勃的生机,致使在民间被大量创作出来并得以广泛  相似文献   

14.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第二部诗歌总集。其作品产生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后由西汉人刘向编定成集,并题名为《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它的诞生是诗歌形体的一次解放。它冲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代之以参差错落、迭宕活泼的句法,篇幅长,容量大,很适宜表现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通观《楚辞》全  相似文献   

15.
民族歌曲是民族声乐艺术宝库中的精品,民歌艺术中记录了我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轨迹,表达了各个民族在审美、情感等非文字性的东西。甘肃民歌形成历史久远,在黄土高原广阔的土地上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她的歌词内容丰富,韵律独特,通过当地人民质朴的演唱方式和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收到很多人们的喜爱。为了保护这些优秀的声乐艺术,应当对甘肃的民歌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乔国海 《学周刊C版》2011,(11):206-206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中,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相似文献   

17.
仫佬族娃崽背带的文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仫佬族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仫佬族娃崽背带是由“背带手”、“背带帽”、“背带臀”和“背带心”四个部分组成,它是其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透露了仫佬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外婆送背带的习俗蕴涵了仫佬族娃崽背带是仫佬族祖孙根脉的系结,制作背带所用的布料和背带上的装饰图案表明它是仫佬族服饰文化的体现,背带的制作与来源又折射出它是仫佬族妇女勤劳与智慧的象征,背带上的设计和有关背带的习俗又表明了它是仫佬族育儿观的展露。  相似文献   

18.
在《论艺术的精神》中第二部分“绘画”的第五节“色彩”的效果和第六节“形式和色彩的语言”中,康定斯基分析了色彩在绘画心理感觉中的作用;在《色彩科学》中何国兴先生提到过色彩感觉是一个主观量而非客观量。文章认为绘画色彩中的主观量是一个更复杂、包含了更多情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帛书《缪和》可以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第一部分是师生问答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子曰”自述自释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易》、史相发的内容。其中第一部分是该篇的主体 ,而后两部分则可能是逐步编入其中的。此外 ,《缪和》第二部分第二层的“子曰”文本 ,直接反映了孔子曾经传经和创作《易传》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李雯 《考试周刊》2010,(32):215-215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形成 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音乐艺术,是汲取传统民歌、美声唱法、地方民谣及戏曲艺术广泛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有着中国民族的特色,也有着美声唱法的根源、科学的发声和演唱技巧。江明惇教授在《汉族民歌概论》中指出:“民歌是经过长期而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做.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周青青教授在《中国民歌》中将民歌界定为: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