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吴昊辰 《教育》2007,(1S):46-46
“人文关怀立校,科学教育兴学。这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李圣军对记者说。  相似文献   

2.
美国“退还”庚款和在华“兴学”论析张静1909年,美国政府决定向中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来“帮助”中国“兴学”,史称“退款兴学”。这是近代中美关系以及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本文仅就这一历史事件作一初步探讨。一1900年,八国联军出兵镇压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迎难而上力促“普九”———中卫县教育事业发展新思路○中卫县文化教育体育局局长高明忠中卫县自古兴学重教,在西北素有“文化县”之称。自明朝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建庙立学”起,560年来,经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辛努力,教育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为推动当地经...  相似文献   

4.
“新闻无学”似乎成了新闻界公认的一句话。但笔者在新闻职高、夜大、本科的教学中,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不仅觉得新闻“有学”,而且是大有学问。 一、结合理论教学,开展课堂讨论 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新闻教学必须和当前实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立校,科学教育兴学。这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李圣军对记者说。一位校长的办学思路往往会左右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有像李圣军这样一位对地理学情有独钟的校长,也就难怪福建石狮市的石光华侨联合中学会将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在“科学教育”这个至今甚至连定义都不甚明确,却又透着无限前途的方向上了。  相似文献   

6.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之后,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地位不断提高,孔孟之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教育的基本内容。祀孔与传播儒学逐步形成“庙学结合”的教育规制,而良吏名宦也必须贯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以兴学立教作为重要职责。研究和总结唐宋至清代潮州“庙学结合”与良吏兴学的情况和历史经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纠织编写了《学报编辑学引论》,该书编者要我为这本书写个序。其实,我对编辑学并无研究,只是觉得作为一个编辑应当研究编辑学。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就“编辑应当研究编辑学”这个话题说几句。 编辑活动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是关于编辑活动的科学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会上一个时期里流传的“编辑无学”的说法,如果是指“编辑没有学问”,那是一种误解或偏见;如果是指“编辑没有学说”,那是对于我国几千来丰富的编辑经验及其理论概括的无知;如果是指“编辑没有科学”,那倒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编缉学研究的状况。编辑学至今尚在建设之中,还不能说已经成就,甚至还不能说已经“有” 了;但也不能说“没有”,它是正处在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之中,是“正在有”。“正在有”虽不能说就是“已经有”,但毕竟还是“没有”,因而“编辑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编辑无学”也是不科学的。但是,“编辑无学”论的消失不能完全指望“编辑有科学”的论证,而只能依靠编辑学确确实实建立起来了的事实。因此,我们编辑工作者不必因“编辑无学”的说法而愤慨,而心里不平衡,相反地倒是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激励,促使我们重视编辑学的研究,加快编辑学学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李觏不仅在哲学上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主张革新,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许多有益的见解。李觏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的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庆历兴学”的支持者。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就必须培养人才。为了培养人才,就必须兴办学校,加强教育。范仲淹指出:“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用人之际,患才之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他认为只凭科举考试取士而不教育的办法,是不问耕种只求收获。庆历年间,范仲淹为相,在政治上实行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兴学的主张,即所谓“庆历兴学”。兴学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一是改革科举。经宋仁宗同意,并下诏州县皆立学;规定应科举者必须先受教育,士必须在学三百日才许参加考试。但不久范仲淹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兴学也宣告失败,州县之学也只留下空名,科举改革也全部作罢了。庆历兴学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兴办学校,改革科举,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的思想,比当时国家只管科举考试,不管教育的现象是一个进步。李觏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这种变革的精神。李觏在《安民策》、《教道》、《庆历民言》等论文中,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校徽主体图案以孝感高级中学的简称“孝.高”拼音的第一个字母“XG”为设计元素,经过艺术加工后变形为“龙”和“帆”的形状.寓意学校所确立的“兴学立德,培源则栋”的办学理念。校徽以蓝色为主色调,既象征无数学子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又暗含校园蓝瓦白墙的建筑色彩风格。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一生“为民立教、为民兴学”,为改造乡村教育,实现“教育为公”,“还教育于民”而不懈奋斗。他的人生价值观、他的人格魅力尤为令人敬佩和赞叹。本文试从探析他的人生价值观入手来探寻他的人民性教育思想的内在渊源。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来看,北宋后期由蔡京所主持的“崇宁兴学”有其历史必然性。北宋长期以来的右文政策,唐宋之际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科举取士制度在北宋更趋完善,以学田制为核心的多种教育经费筹措方式的更加成熟,雕版印刷业和造纸业的兴盛以及北宋中期历次兴学已有的成就,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时期在教育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创新都为“崇宁兴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宋徽宗、蔡京等人借北宋后期加强思想专制的趋势,大兴党禁、打击异己,不自觉地促成了这种可能性向必然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引言 0.1 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在农村贫困地区。绝对贫困的教育特征是“无学可上”和“有学不能上”。“无学可上”是指当地政府还未能提供保证全体适龄儿童入学的基本办学条件,“有学不能上”是特指贫困农户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子女辍学。这两个特征均涉及到贫困地区的教育财政和初等教育成本问题,十分有必要对此作出量化的分析,从而为政府采取政策干预措施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唐前期,太湖地区朔县乡学校绝大多数没有如唐兴学诏令和《唐六典》中规定的那样建立起来。但在中唐时期,主要是代宗大历年间,在该地区却出现了“崇儒兴学”的活跃景象。“学”因“崇儒”而兴,主要原因在于:唐王朝在安史乱后将“崇儒兴学”作为稳定江南地区统治秩序的一项战略举措;以李栖筠为首的一批官僚士大夫亦通过“兴学”来“兴先王之道”,达到纠科举选官之弊的目的。代宗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办学又趋于沉寂。大湖地区官学教育以通经习礼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道德教化为其社会功能,以实现“兴先王之道”、天下大治为最终目的,“崇儒兴学”则是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人生的认识历程有某种阶段性。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概括为:“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瑜矩”。但孔子说的是自己的人生认识历程和思想境界的几次飞跃,并非天下所有人。将圣人的标准套用于普通人,必然产生许多苦恼和错觉。因为大多数人不仅“三十未立”,甚至一辈子也“未立”,更谈不上“从心所欲,不瑜矩”。有了这样清醒的认识,才能既以圣人为楷模,终生孜孜以求,又不盲目乐观,自以为是。笔者最近遇到两个教育界同仁,他们都年过“不惑”,但又声称如今是“④十而惑…  相似文献   

15.
“孤证不立”是史学研究的准则之一。对2008年历史高考广东卷第4题,不少老师便以此条准则去解释该题的正确答案。笔者认为,该题考查的不是考生对“孤证不立”这一考据原则的把握,而是考查考生从史料中合符逻辑地推理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今年的广东卷又有试题直接强调史料与结论的关系,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几道题作些分析,以说明“孤证不立”与“材料不充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是2008年广东卷第4题: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学应是一门显学■河南日报社记者孟波在新闻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新闻无学”,理由是新闻的实践性太强。依此类推,在教育界,大概也有“班主任无学”的说法,因为它的实践性也很强。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说法。正因为其实践性强、操作性强,才更容易总结和探讨出一...  相似文献   

17.
环球“继教”姹紫嫣红纵览世界,随着经济社会生活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继续教育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新潮“继教”犹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令人眼界大开。这所大学静悄悄与美国国会几步之遥,有一幢五层高的学院行政大楼。这是一所校园,既没有图书馆,也无学...  相似文献   

18.
太原市尖草坪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百校兴学工程”。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工作领导组,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议定百校兴学工作。二是分工明确。尖草坪区“百校兴学”工程领导组将项目学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责任落实到有关领导。三是精心指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很多同志认为孔子是我国奴隶主阶级的教育家;但我认为,孔子是我国由奴隶主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的教育家,特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一、教育作用论不同我国夏、商、西周以来的奴隶主阶级教育家,都否定教育对人的重大作用。例如,据《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周原伯鲁“不悦学”并且公开宣扬“可以无学,无学  相似文献   

20.
湖湘文化影响了周敦颐,而周敦颐的思想是湖湘文化的思想基础。周敦颐的做官须先“立诚”成“圣”人的为官论影响了湖湘人的价值取向;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刚直倔蛮与善思多义是湖湘人典型性格;周敦颐大力办学兴学促进了湖湘教育的兴盛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