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林漫步     
怎样才能将新闻写得有深度 写出深度,就要善于根据事物的特点来开掘新闻的思想意义,努力反映能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东西。新闻写得是否深刻,同选择题材、提炼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题材和主题重大,内容丰富厚实,新闻便容易写得有深度;反之,题材和主题平淡,内容单薄,新闻也往往写得浅显。然而,有的看  相似文献   

2.
花晓 《青年记者》2007,(10):49-50
我们知道,新闻写得是否深刻,同所选择的题材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题材重大的新闻容易写出深度来。然而,作为军区报社记,特别是基层新闻干事、报道员,我们所接触到的新闻,往往是一些凡人凡事。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把新闻写出深度呢?答案是肯定的。需要我们研究的是,如何才能把新闻写出深度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刊登在<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8月17日上的消息<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当我阅读这篇800字的消息时,深深被文中作者对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的情和爱所感动.作为行业报,在反映和把握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题材时,总难摆脱其行业的局限,因而,重大事件的精品巨作很难与行业单位的记者有缘.但这并不等于行业新闻媒体与反映重大主题的精品无缘.因为主题之大小,与事件之大小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这篇消息即以其题材重大、主题鲜明、可读性强、传播效果好而赢得评委们的青睐.这一作品的采写成功,亦为行业新闻单位如何反映重大题材,写出有分量的精品,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  相似文献   

4.
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要沙里淘金,写出既具可听(视)性又有指导性的经济新闻报道,应当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新闻题材的大与小经济活动五彩缤纷,新闻事实有大有小。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小事中发现大题材,表现大主题,以“滴水见太阳”之功效赢得读者。有些时候,往往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把它放在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就能显示出它的积极意义,表现一个大主题。我们的记者,就该多留神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常的小事中去发现题材,写出具深度和新意的作品;使自己的作品给读者以启迪,甚至给决策者以借鉴…  相似文献   

5.
许多记都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没分量。的确,优秀通讯的感染力是消息无法比拟的。但实际采写中,往往因为新闻事件本身分量不够、采访不细或囿于其他因素,写出的人物通讯多是平面的。猛一看“版图”不小,细品却味同嚼蜡。其实,在有新  相似文献   

6.
在典型报道中,典型人物报道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报道领域,要想把人物写活,写出其精神和思想的精髓,确实需要记者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底蕴和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如何改进和创新典型人物报道,写出深度,写出新意,常常是媒体采编人员思索的问题。 近日,首都媒体均以显著版面连续报道了林业英雄马永顺的事迹。作为一个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英模人物,他的英模事迹被人们广泛传颂。如何把马永顺这个50年代的伐树英雄、80年代的造林英雄放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条件下予以诠释,这需要写作者在谋篇布局、驾驭题材上有独具匠心的功夫…  相似文献   

7.
刘静 《新闻三昧》2006,(7):39-39
对于主题宣传,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规定动作”要写出深度、写出特点、写活写好,受读者欢迎,似乎很难。从2005年开始,中央新闻媒体陆续开展了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采访行动在内的主题宣传活动。作为工人日报的记者,笔者参加了其中的一些采访报道,对于主题宣传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和思考。认识要到位在许多人的意识中,主题宣传就是正面宣传,报道的就是成就。因此,一些记者在采访组织主题宣传的报道时,常常罗列出一个地方、一家企业大量枯燥的数据和事实,缺乏新鲜具体生动的事例。由于没有探寻新闻主题背后存在的深刻意义,没有将一…  相似文献   

8.
一篇新闻能否成为精品佳作,题材选择固然重要,但精心提炼主题则更重要,因为主题是新闻的灵魂,它是衡量文稿思想性,指导性和新闻价值的标尺,也是支配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运用及标题制作等写作环节的轴心,所以,下功夫提炼好主题,对于新闻精品写作来说,实在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1997年3月2日,新华社发表了何平、刘思扬写的一篇通讯《在大海中永生——记邓小平骨灰撒放记》(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特等奖)。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10.
栾新传  祁冰 《记者摇篮》2001,(3):47-47,15
“以小见大”,就是运用细小的题材来反重大主题的写作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表面手法,也是新闻写作一条重要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多读者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创造出了数以万计的新闻精品,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认真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新闻写得是否深刻,同所选择的题材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题材重大的新闻容易写出深度来.然而,作为军区报社记者,特别是基层新闻干事、报道员,我们所接触到的新闻,往往是一些凡人凡事.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新闻精品要么是题材重大,能产生重大影响,要么是写作有特点,高人一筹。作为地市报记者,捕捉重大题材的机会毕竟不多,可看似一般的新闻题材通过高超的表现手法,同样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起到不同凡响的作用,成为新闻精品,这  相似文献   

13.
每名记都希望自己能轻轻松松写出新闻精品来。在新闻越来越重质的今天,都在为创出精品成为“无冕之王”而不懈追求。毕竟,新闻精品影响力大,一篇精品的影响力超过成百篇、上千篇的普通作品。但创新闻精品绝非易事,光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笔从事新闻写作多年,悟出一点创精品的道理,那就是记要舍得做“无用功”。  相似文献   

14.
正"报无精品无品位,人无精品无地位",是报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至理名言。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写稿不能靠数量,靠反复亮相,混个脸熟。要写,就得写出精品。要成就一篇传世之作,除了明确写作目的,掌握一手素材,改进表达方式外,还必须做到上有高度、下有深度;文有筋骨、章有血肉;内有真情、外有温度,也就是要有让人过目不忘的东西。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常常无缘亲自报道重大历史性事件,这是个局限,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不能写出反映重大主题的精品。因为小事件中也可以反映大主题,关键在于记者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第八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140万双袜子的命运》,写的是武汉袜厂有两火车皮袜子积存多年,而面对众多商家的订单,工厂长年不肯吐货这则“怪”事。《长江日报》的记者从中捕捉到新闻题材,经  相似文献   

16.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新闻精品往往主题挖掘得十分深刻,事实展现得非常充分,作品显得很厚实,而又有深度。地方记者要创作精品,让自己的新闻出彩,必须在厚度上着力使劲,这是当前乃至今后新闻精品创作过程中不可忽视、值得探究的问题,同时也是地方报台新闻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反映社会普遍关注 的主题,并引起一定的社 会反响是许多新闻工作 者孜孜以求的。观察近几 年我国和省内一些新闻 精品发现,一个“借”字经 常能出奇制胜。 一、重大主题“借”事 件 新闻是“事”学,善于 把反映重大主题的非事 件性新闻“化”成事件性 新闻往往能产生新闻精 品。依艾丰的话,“吃老百 姓的饭,想总理的事”、 “生活中找点子,理论上 找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闻重在发现,但是 必须看到:新闻发现不同 于科学发现,它对客观事 物的规律性的揭示应当而且必须是通过对新鲜事物的客观报道来体现的。新闻界最忌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王青 《新闻传播》2005,(8):25-26
在各类评奖中,稿件题材的重大性、涉及领域的宽泛性、内容涵盖的全面性几乎成为硬性标准,冠以“全国的”、“全省的”、“第一的”、“首个的”往往占有明显优势。然而,有一则题材并不算重大(写的是”吃吃喝喝”的事情)、涉及范围并不算宽广(仅一个乡镇肉)、内容并不具有全面性(只是某个方面的情况)的消息——《能仁乡村村三年“零招待”》却获得2004年度安徽省新闻奖一等奖。回想这篇稿件采写、编发过程,颇有几分感概。  相似文献   

20.
尚书权 《传媒》2001,(3):52-52
深度报道难写,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共同感受。究其原因,皆在“深度”二字。 一切重大题材的报道,诸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深化企业改革、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等,大都是通过深度报道来完成的。胡乔木同志说:“要加强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