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伦坡在继承传统哥特式小说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拓展了哥特式文学样式的表现空间,将传统哥特式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和发展空间。本文在分析哥特式小说及其风格的基础上,从题材选择、哥特场景的构筑和恐怖气氛的营造等方面来研究爱伦坡恐怖小说对传统哥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以便于更好的认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是一部运用哥特式手法的经典之作。它的哥特式特征主要体现在小说中的地点背景、人物性格、情节事件和主题发展四个方面,歌特式手法的运用更加体现了该小说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3.
哥特式因素和美学结合是爱伦坡小说的特点,短篇小说《厄舍府的倒塌》是体现其效果美学的力作。本文论述了爱伦坡在作品《厄舍府的倒塌》中运用多种方法营造出了哥特式氛围,并进一步阐明了作品中的美学体现。  相似文献   

4.
廖伟蓉 《海外英语》2012,(14):178-179,207
爱伦坡恐怖小说的经典范例《一桶白葡萄酒》,尽管篇幅短小,却以紧凑的结构,深刻的暗示,融合了爱伦坡杰出的艺术写作技巧,通过对哥特式人物和场景的塑造,对人类阴暗和恐怖的一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70):18-19
《远大前程》这部长篇小说是狄更斯作家生涯后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强烈的现实感和哥特式因素达到了完美统一。本文从场景刻画、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三个方面对这部作品所体现的哥特式因素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展现作者对哥特式文学一般特征的创造性发展,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意寓深刻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6.
晚清小说应该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以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现代文学之始,这是因为晚清小说已具备了不同于传统小说、但在二十世纪的现代文学中得到进一步体现与发展的性质。本文将从小说的艺术形式方面探订晚清小说的现代性:在情节结构上,晚清小说的现代性表现为三个方面——不仅以外在的形式而且以内容语义的内在统一性来结构小说,情节结构原则发生了重大变化,篇幅大大缩短从而出现单一情节小说;在叙事模式上,采用第一人称个人叙事方式,是晚清小说的创新;在叙事技巧上,采用倒叙的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采用心理描写方法。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后殖民视角对小说叙事者、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进行分析,认为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模式和Y型的叙事结构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反映作者对殖民主义造成的后果的深切忧思和无奈。  相似文献   

8.
谢丽 《英语辅导》2014,(4):202-204
《劝导》是英国女作家奥斯丁的最后一部作品,该小说继承了作家的一贯风格,典雅精致,深受世人的喜爱,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使用了多种叙述视角转换的手法--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小说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巧妙的视角转换有利于塑造人物、制造悬念、展开情节,加深故事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作品更具审美特色和阅读情趣,体现了作家对人情世故的多维思考。  相似文献   

9.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融合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和自叙体小说两种互有交叉却又有所不同的艺术特质,形成了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艺术。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第一人称的选择和内视点的开掘;二,主观情绪化的自然环境描写;三,象征意象的运用;四,沉郁凝重的整体情调。  相似文献   

10.
茨威格的小说创作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主要表现为:他将艺术审察与表现的重心即描写的对象偏注在人物心理的探索上,善于从人物心理的角度再现他们的生活遭遇;在叙述方式上主要体现为第一人称的心理自述;在作品的结构艺术方面呈现出极富心理内蕴的“莲藕式”活性结构。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的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运用了哥特手法,该小说的哥特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主题与情节构造、人物形象、场景与肖像描写、神秘性与幻觉四个方面。作运用哥特手法,通过对爱米丽悲剧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南方社会历史上与清教密切相关的旧传统、旧体制,强烈谴责了非人道的传统道德与清教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2.
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哥特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克纳的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运用了哥特手法,该小说的哥特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主题与情节构造、人物形象、场景与肖像描写、神秘性与幻觉四个方面。作运用哥特手法,通过对爱米丽悲剧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南方社会历史上与清教密切相关的旧传统、旧体制,强烈谴责了非人道的传统道德与清教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3.
以前维吾尔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并不太注重小说视角方面的功能。随着作家文学理论水平和鉴赏水平的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第一人称与其他人称在叙述上的差别,于是在创作中开始重新考虑第一人称视角的功能,并使叙述视角呈现多样化。论文结合文本,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等三个方面,阐述当代维吾尔语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重复叙述在严歌苓的新作《小姨多鹤》中被多次用到,并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主要体现在场景的重复和事件的重复上。在重复叙述的具体运用上,作者采用了递归式的重复叙述,并且通过视角的转换使重复叙述的叙事策略与文本叙述形成完美的结合。这种叙事方式在展现小说情节发展,凸现人物心理以及调节小说叙述节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远大前程》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州师专学报》2015,(5):26-29
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内容等三个方面对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叙事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狄更斯在《远大前程》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并对经验自我视角和叙述自我视角进行交替使用。同时,他注重叙述结构整体的张弛平衡,与情节中的道德内涵紧密结合,并通过对两主人公之间联结、远离和再度联结的详细叙事,揭示了关注人性和道德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哥特式小说的起源、发展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对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式小说进行了研究,哥特式小说历经200多年发展,依然能够得到小说作家们的青睐,说明这种手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接受基础。  相似文献   

17.
作为从传统走向现代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家,福楼拜对小说艺术的开拓在文体和叙事方面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客观的呈示与冷峻的叙述;二、有限视角与视角转换;三、情节的淡化与散文化文体。  相似文献   

18.
哥特(gothic)一词来源于中世纪一个条顿部落的名字(Goth)。在其专著《哥特式小说》中,布兰丹·享尼塞指出,“‘哥特式’这个术语有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如像中世纪的哥特部落……;中世纪,和与之相联的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超自然性,和随之而来的恐惧、未知与神秘。”十八世纪的哥特式作家和他们后来的追随者们创造出的哥特式小说就体现了这些基本意义。这种小说具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主题、情节、风格与手法。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哥特式小说于1764年出现在英国。那一年贺拉斯·华普尔发表了《奥特龙多的城堡——一个哥特式故事》,大受欢迎。随之大批作家竞相效法。虽然在十九和二十世纪哥特式小说主要属于通俗小说的范围,但许多严肃的,甚至第一流的作家和诗人  相似文献   

19.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一部神魔幻想小说。作者以为《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成功得力于哥特式手法的成功运用。虽然这不是一部哥特式小说,罗琳却巧妙地借助哥特手法来服务于她的创作。从《哈利·波特》的哥特式场景、哥特式情节和主题出发,透析哥特手法在《哈利·波特》中展现出的无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课前我预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研读"欧·亨利式结尾",赏析文章精彩的情节结构;二是通过探究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题。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复述的基础上,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