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11,我的文     
2011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在台湾,找中国》,《问道钟南山》. 我不是说这一年我只写了这三篇文章,事实上我写了大大小小五六十篇,不包括每天七八条微博.我的意思是,以上三篇不追风,也没有命题作文,却具有某种静静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一、第一篇文章 我的第一篇文章是1959年写的,题为《谈谈厂矿图书馆怎样开展共产主义教育》,发表在《武汉大学学报(图书馆学专辑)》.那是一个疯狂的跃进年代,各行各业都在大放卫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时高校兴起了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热潮,我们系的大部分师生都下放到农村工厂劳动锻炼,我在大冶钢厂劳动时,较多地接触到工厂图书馆,获得了一点感性认识,这篇文章便是那次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特殊商品”论──关于新闻是不是商品的对话杨思迅甲:老乙,我看你一篇文章谈到大众传媒要有市场观念,其中“新闻是商品”这个论点大概站不住。我最近在刊物上看到两篇文章都不同意新闻是商品。一篇文章说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等同于商品”;一篇文章说“新闻...  相似文献   

4.
我在青年时期去新疆参加矿产地质普查工作,至天命之年因伤退休,这篇文章记叙的是我五十年风雨人生中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  相似文献   

5.
江坪 《新闻实践》2009,(5):29-30
<新闻实践>编辑部约我写一篇文章,以纪念浙江日报创办60周年.我想,在这60个春秋之中,浙江日报曾多次受到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的赞扬,江泽民表扬本报办得好,是其中的一次.  相似文献   

6.
两年过去,我依然对<树中湖,湖中树>记忆犹新,情有独钟.这篇文章,让我领略到优秀环保报道的一个侧面:感性,可读,赏心悦目. <树中湖,湖中树>讲述了作者汪永晨2002年初春在芬兰的一次经历.在这篇文章里,不仅仅有"树",有"湖",更有人与自然的"故事".5000字的文章,一路读来,感觉不到一丝艰涩,有的只是生机与趣味一路相伴.  相似文献   

7.
日前,笔者一名同事的一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选中转载了,可他什么也没收到,稿费没有,样刊没有,用稿通知没有,只是他偶然看到了才知道.此前,笔者在一北京高校工作的同学告诉我说我的一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了,可我至今也不明白是在哪期,也是一无样刊,二无稿费(笔者曾天真地认为他们会将稿费转到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可上去一查才知道,根本就没有),三无用稿通知.  相似文献   

8.
网上邂逅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而且相信大概没有人不这样认为: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我在上网查资料时邂逅一篇文章,粗粗浏览一遍,甚感匪夷所思--难怪有人说网上什么都有.  相似文献   

9.
忆廖公     
由于搬家,花费了几天时间把书籍、报刊、信件、手稿清理了一次.当我重读前辈杂文家廖沫沙同志生前寄给我的一篇文章手稿和5封书信时,心情仍然十分激动.今年12月27日是廖公逝世5周年,特撰此短文,以表示我对他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0.
“笨人先起步”,是我从“笨鸟先入林”感悟而来.我笨,我笨得甘愿吃苦受累.回首细看,我这个笨人这几年走过的路,虽然慢,却也留下了一行行脚印.1990年,我从《中国记者》的一篇文章里看到,一段写“穆青的内疚”,那是他对往事的追忆:  相似文献   

11.
"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闻与人之间必须做一取舍,我宁可不要新闻,哪怕这条新闻有翻天覆地的传播力量."若干年前,曾有一位记者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然而在王菲生子引发的媒体大战中我们却看到了许多记者的另外一种抉择.  相似文献   

12.
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充分感到了设计工作中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工作往往习惯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我记得国内的一位设计评论家说过:中国设计师综合能力很强,但是合作能力却很差。我认为这篇文章应该起的是借鉴的作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志,也需要大家的合作。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国外的商业设计运作规则。  相似文献   

13.
惧用"封杀"     
近日,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在采访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时,该人员称,谁要我们支付报酬,我们就封杀谁.我想就"封杀"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4.
季羡林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月11日,我正在清华园内的办公室里改写一篇文章,突然接到北大的朋友给我发来的一条短信:季羡林先生溘然仙逝.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我简直难以置信,因为就在前一天,我还在电话中向乐黛云教授提议,明年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为季老百年华诞以及她本人八十大寿举行一个庆祝座谈会.  相似文献   

15.
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 《出版参考》2005,(14):40-41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16.
微博时代,纸媒如何留住读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天你‘围脖'了吗?"今年初的一天深夜,当我在一本新闻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时,脑海里一头雾水.那时我第一次知道,网络上有了一种叫微博的新东西.可现在,我已在数家网站注册了微博,我所在的南国早报网也开通了微博功能.没有过渡,容不得犹豫,几乎一夜之间就进入了"微博时代".  相似文献   

17.
我不是记者,也不是什么通讯员,没写新闻的雅好,工作更和写文章不搭界.顶多每年麦收时节在农场内部写些防火、抢收、抢种的零碎儿,充其量是三夏快报水平.今年春我写了一篇文章,小报登了、大报也登了,这是我没想到的.  相似文献   

18.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的街上很容易看见女人.我的意思是说,上海的女性乐于让人看见.为写这篇文章,我站在街头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三人行,必有一女.她们兴高采烈地上街,最大的可能是去商店,尤其可能去服装店或皮鞋店.  相似文献   

20.
领悟人生     
最近网上热炒一篇文章《湖南广电最背的人》,看过的朋友告诉我,文章提到了我。因此,我找到文章看了一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