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抓会议新闻中的"新闻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议是一座新闻富矿.如何跳出会议本身,学会从会议全程(会前、会中、会后)拎出最能抓住人心的"新闻眼",是个值得深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会议报道的改革成为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的一出重头戏.实践证明,可以另辟蹊径,从部门、企业、镇街甚至社区的一些小会议着手,去发现、挖掘新闻,亮出隐藏在会议之中的新闻富矿,看到会议报道的另一张"灿烂笑脸".  相似文献   

3.
会议新闻写作,是很有学问的,已有许多文章对会议新闻写作做了研究.这里,只谈一个小问题,就是记者要注意掌握"里应外合"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飞锋 《今传媒》2006,(7):40-41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但一些跑会记者对按部就班地写作程序式会议新闻、完成“规定动作”得心应手,却不知如何搞好“自选动作”、如何从会海里“淘”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上好新闻。“会海淘金”确实是让跑会记者头疼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笔者认为,跳出会议本身,学会从会议全程(会前、会中、会后)去“节外生枝”,找出最能抓住人心的“新闻眼”,不失为一个提高会议新闻可读性的好办法。挖掘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人大、政协会议及党代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议,搞好这些会议报道也是报纸尤其是党委机关报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但如…  相似文献   

5.
时政新闻是新闻栏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时政新闻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僵硬和八股化.本文对新形势下如何"亮化"时政新闻作了初步阐析.  相似文献   

6.
教育关乎政治,关乎经济,更关乎民生.据调查,在对民众调查的问卷中,教育问题是排在前几位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如此来看,做好教育类新闻的报道显然是赢得读者、赢得报业市场竞争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如何做好教育类新闻的报道?这里面的内容太多太多,在此仅就新闻发生时间与读者获知新闻时间尽可能做到"零时差"问题简要一述.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企业报留给读者的印象是一副"专业、数字、呆板、枯燥、生硬、乏味"的面孔.如何在企业报新闻模式下实现"巧奔妙逃",既尊重新闻的严谨性,真实性,又能增强新闻的形象性、可读性和感染力?笔者以为,要做如下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新闻生硬,是党报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通病.一写到工作就是"抓",有一篇反映某项工作的报道一连写了四五个"抓"字,什么"狠狠地抓""坚决地抓""反复抓""抓反复";一开会不是"强调"就是"指出":什么"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一报道经验就是"提高认识""政策到位""领导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采访写作中,如何听当事人说、如何处理当事人的"说",不同的记者颇见高下.新闻引语中的"说",是很要些功夫的.  相似文献   

10.
从会议材料中"淘"新闻,即从会议材料中寻找新闻点,是指按新闻价值来取舍报道的内容,从会议材料中找出那些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最有特色、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1.
因肆虐洪水的巨大破坏力造成的灾难后,形成了一个以灾情为核心,纷繁复杂的"新闻场".洪灾"新闻场"呈现的是俯拾皆是的碎片式新闻图景;洪灾报道应该围绕最严峻的灾情,选择性地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样的事件,不同的媒体发出不一样的新闻,新闻价值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发现.如何提高新闻的发现能力?可以从新闻的五个要素着手突破.这五个要素分别是重要性、扩展性、连续性、贴近性和趣味性.-起新闻事件通过在这五个方面的深入考量挖掘,定能产生许多新的"不同"发现.  相似文献   

13.
会议不等于新闻,但会议可以"淘金".要在会议上采写出鲜活的新闻,记者可在材料袋里找线索、会议之上抓亮点、会议结束搞追踪三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跟会",即会议采访,是每个记者都要执行的例行任务.很多记者乐此不疲,原因是会议一般都有材料,甚至有统发新闻稿,记者不须动多大脑子,不愁完不成任务,而且有吃有喝可能还发纪念品,何乐而不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对"跟会"不胜其烦,认为那是奉命行事、命题作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写,忙乎半天,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记者参加一次会议,或者跟领导调研、或者参加某项检查回来,就写了事件本身,而且是千篇一律的标题,干巴巴的文字,信息含量和新闻价值有限,大量有血有肉的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东西被舍弃了.  相似文献   

15.
伴随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主流媒体相继启动"融合模式".然而,融合进程却非坦途.面对来自互联网企业进军媒体的竞争,报刊媒体在新闻生成的影响力、对市场的主导力和品牌的权威性等方面都持续震荡,甚至下行.拥有先天优势的报刊媒体,在融合中为何屡遭尴尬?它们又当如何催生新的价值成长性?症结之一,在于报刊媒体人的"新闻自恋".  相似文献   

16.
会议新闻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也是有效引导舆论的主阵地。要提高会议新闻的可读性,让会议新闻"出彩",就必须走会议新闻创新之路。本文就会议新闻如何创新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对于媒体而言,最高兴的莫过于又有不同寻常的事发生.实际上,激动人心的事件不会天天发生,如何去填补这段"没有新闻"的"空白"?新闻时政刊物<瞭望东方周刊>在春节特刊推出的封面专题<过年洗个澡>,回答了这个难题.它为非事件性新闻如何策划、运作提供一个可学的范本.  相似文献   

18.
报道最"容易"也最忌讳的,是"照本宣科","记流水账".哪怕有多年政务报道经验的老记者,也经常容易犯这样的错误.领导讲话、会议材料、文件法规,拿到手里简单照抄,一是受制于政务报道惯性思维,二是惰性使然.事实上,如果能做到脑勤、眼勤、耳勤、手勤、口勤,多思、多看、多记、多问,从新闻报道最起码的"新闻"二字出发,善用"加减乘除法",政务活动就能变成新闻的"富矿",政务报道就能产出大量独家新闻和好新闻.现试从自己几年的政务采访报道经历中,谈几点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新闻名誉侵权中"真实性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名誉侵权是新闻侵权最常见的形式,而在新闻名誉侵权诉讼中,新闻媒体要想胜诉,往往要求助于对自己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证明",因此"真实性证明"成为许多国家解决新闻名誉侵权诉讼的基本抗辩理由.但对于"真实性证明"问题的认识和司法实践,各国的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会议新闻中的创新思维进行探讨,包括宏观思维、换位思维、反向思维、动态思维、发散思维,寻求做好会议新闻报道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