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经验和事实框架表现出异常的亲和,加强了小说的叙事性和公共性。“新写实小说”的“还原”倾向,其中心还是人物形象的“还原”,其审美特征是人物形象的非性格化。  相似文献   

2.
池莉的小说如实地反映了世俗市民的生活,将普通的日子和盘托出,不美化也不媚俗,让真实发挥最大的艺术魅力;她的小说写得实实在在,无论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在语言的运用上,都让人觉得贴切、平实、细腻。这一切,构成了池莉小说独具特色的艺术风采。她的这些小说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小说。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写实小说逐步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创作潮流。1989年《钟山》第3期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号,其“卷首语”指出:“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相似文献   

4.
在以池莉为代表的新写实作品分析基础上,探讨新写实小说的特点和局限性。认为新写实小说最基本的特质是客观冷静地写生存状态,即追求所谓“原生态”的真实和世俗化的情调。原生态作为新写实小说的核心特质,成为作家逼近生活的有利途径,使作品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同;然而也恰恰是这种在真正意义上并不存在的“绝对还原”,这种对知性的有意消解,制约着新写实小说美学品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新写实小说在当代坛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新写实小说对生存“原生态”的揭示,对芸芸众生之“烦恼人生”的艺术再现,对生存本相的揭示,无疑又与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也是新写实小说在当代走俏的现实根源。本旨在通过对新写实作家总体创作倾向的观照,结合某些具体的本,并从本与现实的双向维度出发,深掘新写实小说所蕴藉、表现的生存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经验和事实框架表现出异常的亲和,加强了小说的叙事性和公共性。“新写实小说”的“还原”倾向,其中心还是人物形象的“还原”,其审美特征是人物形象的非性格化。  相似文献   

7.
章着眼于新写实小说的流派特征,从其代表作家池莉的创作入手,展示了她作品中人物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方式并剖析了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特色,从而探讨了90年代以来“新写实小说”创作的审美变化。  相似文献   

8.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小说潮流。新写实小说倡导者们高举“还原”大旗,提出新写实小说实现了对人与现实的还原。事实上,新写实小说还原的仅仅是最基本的人性与最基本的生活形态。这种“还原”倾向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与狭隘性,因此新写实作家想要在文坛站稳脚跟就必须调整创作理念。从新写实作家90年代的作品来看,新写实作家已经从对人与现实过于偏激的认知中解脱出来,力图挖掘与表现更加丰富的人性内容与更多层面的现实内涵。在90年代,新写实作家在关注最基本的人性的同时,力图表现与挖掘更丰富更复杂的人性内容;同时新写实作家已经不再单纯从生理本能的角度去解读日常生活,而开始尝试着从人性、历史、文化、政治等多层面去解读日常生活,揭示日常生活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市井”色彩,老舍小说创作中的“京味”和幽默,较为典型地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通俗”倾向。他们的这种倾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拨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的低级“媚俗”之趋,而且也代表和展示着中国现代非通俗小说创作雅俗相化的两种基本方式——即在脱俗中通俗和在通俗中脱俗。  相似文献   

10.
冯永朝 《现代语文》2006,(11):90-91
“新写实小说”是在新时期小说创作处于低谷阶段出现的重要创作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轰动文坛,但随即或因对现实和社会的疏远,或因过于注重形式和语言技巧的玩弄被读者冷落,开始走向沉寂。正当文学似乎已陷入困境之际,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新兵连》等一大批“新写实小说”相继问世,似一股春风给文坛带来了新的转机,引起了评论家和广大读者的广泛注意和讨论。尽管人们对“新写实小说”的性质和特征的认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但笔者认为“新写实小说”的关键在与它的“新”,而这“新”又是在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比照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本文拟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取材、叙事态度、结构方式、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这几个方面的不同入手,对“新写实小说”的特征做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从美学上看,新写实小说展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客观上提供了孕育悲剧的温床,但新写实小说认同顺从环境、耽于世俗的生存方式,又抑制住了悲剧的诞生。悲剧缺席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有关,更与当前社会生活特点紧密相联,同时也与西方文学艺术中所表现的对人自身的信仰危机相通。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诗和新写实小说是先后发生于当代的两种重要的学现象,新生代诗歌的非崇高非优美的美学原则、生命诗学、冷抒情等特征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贯彻,证明了新写实小说的现代性本质。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小说"创作在大众文化潮起中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共存的语境中,原以精英姿态出现的新写实小说作家们的写作处于在两者之间摇摆的状态。这造成了新写实小说身份的变异,并使其陷入无奈存在与期待突破的双重境域之中。透视新写实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特别是池莉近年创作的转向,可勾画出新写实小说在90年代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新写实小说刍议余海乐新写实小说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崛起于我国文坛的一个小说创作流派。关于这一流派的名称,众说不一,有“新写实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后现实主义小说”等诸多称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与现...  相似文献   

15.
“新写实”小说曾是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一道绚烂的风景。在反动以往小说的主题与技法、开启新一代文学潮流上 ,有着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着力从社会史和文学史两方面考察“新写实”小说崛起的背景 ,把它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到如今的发展轨迹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并在对照当今文坛现状与发展趋向的基础上 ,提出“新写实”小说的生命和未来主要还是在于一个“新”字。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崛起的新写实小说在文学评论界褒贬不一,时其创作风格之归属也众说纷纭。实际上,在新写实文本中释放着清醒的现实主义气息。正是这种清醒的气息使风格各异的作家们在特定的时期内形成了相同的创作倾向并影响了中国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阿兰·罗伯–格里耶作为"新小说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非人化写实论在客观上表现出来的物化倾向已经背离了他的写作初衷——非人化写实本来是为了消解传统写实的本质主义规定及其意识形态性质,但在消解对象的同时,也为现实生活强行设置了一种本质主义的规定,解码的动机不免变成了编码的行为。我们在肯定与赞扬罗伯–格里耶的同时应对其非人化写实论颠覆意义与尴尬生态给予剖析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以池莉的小说创作为例,阐述了新写实小说主要的学特征-注重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的本色的真实,把注意力倾注在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的表现上;着力于对生活原色的精确描述,而不强调作品的倾向性,在表现方法上,具有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世俗化的人物语言以及用俚俗之语写凡俗场景等特征,并指出,新写实小说表达了一种社会意识和时代情绪,更是一种对艺术大众化的张扬,实践探索和开拓。  相似文献   

19.
新写实小说作为一个小说思潮已经进去,但有关它的话题却远未结束。以新写实小说的经典文本《一地鸡毛》为例,探讨了新写实小说的精神特征和叙事特征,重点分析了其题材取向、人物的精神特征及作者叙述人的价值取向以及叙事态度的客观化、叙事结构的“生活流”状态。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时期交坛权力话语之一,新写实小说无疑已经成为参照型历史本。究其发生与演进,自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与化渊源,并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纪末中国小说的化品位及基本路向。值此世界之交,透过峥崂表象以检视其生成背景,进而省察其无倾向、无英雄、无技巧、无深度等“四无”式本品格,对于当下的小说新创而言,显然不失为一种启示性回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