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赵国仁 《中华武术》2004,(10):50-50
每个太极拳爱好者对诸如“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拔背”等要领都非常熟悉。在一次和拳友们谈论时,某拳友言道:“这些要领我早就领悟了,不必考虑自然就能做到。”他真的“领悟”了吗?  相似文献   

2.
胡振国 《武当》2001,(2):33-36
“红孩拜观音”拳又称独立拳,共有七十二式,是少林南派传统套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正宗“功夫拳”,大江南北流行甚广。其拳尤重于下盘稳固,要求做到动静合一,亦刚亦柔,连绵不断,定势分明。用“快、慢、准、稳”四字可概括之。即快时如流星,慢时似行云,姿势须准确,步法要稳健。通过长期锻炼,可提高人体之素质,达到祛病延年之功效。其拳风格独特,切莫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3.
王随运 《武当》2014,(9):21-22
练好太极拳是有步骤分层次的,其层次大致有三。第一层次轻、慢、匀、圆轻拳论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初练者虽说不容易做到轻灵,但必须从轻字入手,日久功深,自然水到渠成。应当从越轻越好的轻字上下工夫,才能达到拳论上所讲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度敏感。轻是步入灵动的阶梯,练好了轻,就为日后练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慢太极拳的动作比一般武术动作都要慢,尤其是在初练阶段,更须求慢。  相似文献   

4.
武术散打技术的总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快、长、重、准、稳、无、活、巧八个字。 (一)快 快,是指完成动作快。拳谚说“快打慢”“拳似流星”“发腿如射箭”,只有快速地出击,才能达到“先发先中”和“后发先中”的打击效果。快表现在反应快、动作快和位移快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黄茂烈 《精武》2006,(11):24-25
历来练南枝拳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南枝拳的“四步”和“削竹”这两个套路练得好,基本就很好用。从本期起,我们开始向读者介绍南枝拳的另一个套路——削竹。同四步相同,削竹也分为三段,在这里逐一讲解其主要动作要领和要点。  相似文献   

6.
本人是一个门球爱好者,在打门球实践中,使我认识到高杆打球好处多多,其中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身体健康。因为高杆打球不弯腰,目光远,全身舒展。我对高杆打球十分感兴趣,总结出高瞄准、低选点、慢回杆、稳出击的十二字要领。现将此十二字要领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志远 《武当》2015,(1):23-25
二、慢练出真功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极者,何?乃静功也。所以太极尺拳的内劲功夫只有在缓慢的接近于"静"的("无极"混沌状态下才能求得,实现"动中求静,缓中求功,静中求内劲"。太极拳以慢生柔,以缓求匀;以慢求稳,以缓求笃;以慢求松,以缓求融;以慢求灵,以缓求活;缓与慢将疏散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劲整合起来,将精气神敛聚起来,从而炼成阴柔之内劲,此即所谓"慢中求功,静态里边大力生"。太极拳"看停似走,看走似停"。势势缓匀,机势相连,每一  相似文献   

8.
论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的“松”与“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英 《武当》2006,(9):14-15
人们在论述太极拳理时往往强调一个“松”字,这是因为各派太极拳的最大的特点是讲求松柔。但也不能不谈或疏忽一个“紧”字,疏忽了“紧”,就会不符合太极拳的原理。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对“松与紧”都是非常讲究的,“松”在外表可以看见,“紧”在外不明显,主要是在内的意会。正所谓“柔中求刚,刚柔相济”。那怎样才能在玩拳时做到“松与紧”的相连呢?  相似文献   

9.
陈雄 《武当》2012,(5):17-19
第二是松展。在大脑入静,意念导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松展、拉长。拳论中讲的"皮毛要攻,骨节要松"、"对拉拔长"、"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等等要领,都是这种对称张开,节节贯穿的要求。腰胯以上松开往上领拔,腰胯以下松开往下沉坠,上领采天之气,下沉接地之力,这就是松展的重要体现之一(若练低架拳求松展长功,宜注重这个要领,否则容易造成下肢僵  相似文献   

10.
车星辰 《武当》2007,(6):30-30
多年来,“通备”一词在各类武术书刊中频繁出现,以致一些不明底细的人在写文章时也照搬因袭这一说法,在文中赫然写出“通备拳”三字。我想,这些引用者自己可能也不清楚  相似文献   

11.
张修睦 《精武》2004,(5):34-35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为李启轩所传拳架,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此拳每势均以“擎、引、松、放”四字为宗旨,要求练就“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发放功夫,充分体现了武禹襄创拳的初衷。  相似文献   

12.
判别一门拳术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我认为不在攻守与刚柔,而在于该拳术的创立理论指导的内涵、宗旨和目的。内家拳以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修技为要务。人之本,精、气、神也;人之技筋,骨皮也。故内家拳以藏精、蓄气、炼丹田、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伸筋、硬骨、揉皮为外务之修造。心意六合拳即属于内家拳。练拳前,若不能对它的全貌有一个简单了解,学练起来往往很难把握要领,不得门径而入,正如心意六合拳拳谱中所说的“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动上身天地翻”。本人根据多年的习练体会,从拳法特点上阐述心意六合拳的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在黄梅、广济一带流传的岳家拳进行考察,归纳出岳家拳的八个特点。具体而言为:其一,化繁为简,易学易成;其二,源于实战,服务于实战;其三,重身形灵活,重步法稳健;其四,虚实结合,虚实不定;其五,后紧前松,进速退稳;其六,六合归一,以气催力;其七,单兵作战胜在势,两军对垒强在形;其八,弘扬忠义,注重武德。岳家拳所具有的特点使岳家拳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地位使得岳家拳的传承者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岳家拳为荣。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今天,应充分利用这些传承者所具备的优势,使这一优秀拳种有更广阔驰骋的天地。  相似文献   

14.
赵幼斌 《武当》2009,(6):16-18
“定式”这一概念,主要表述的是拳架演练过程中某一单式动作完成后的姿势和静止形态,它集中展现了太极拳法的总体要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从与它相对的另一个概念——“转动式”(习惯上也称“单式”)谈起。以“单鞭”为例,套路动作的顺序是上接前一动作“按式”,再由右转向左完成一个完整的左右荡动动作,最后两臂呈一字形“单鞭式”。  相似文献   

15.
日本新一轮学校体育指导要领改订的框架及内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日本文部省在2005年7月发布的学校体育指导要领的中间报告书(未公开)《健壮的身体育成的应有方法》为主要材料,对日本即将发布的新一轮体育学习指导要领形成的背景、理论依据及具体内容等进行了考察,推测出日本学习指导要领可能的内容及方向性,并结合日本体育科教学的实践,提出了这次学校体育指导要领的修订是更注重生活能力的修订,是进一步促进“快乐体育”教育的修订的结论。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形意拳前身曾叫“六合拳”和“心意六合拳”,但本文所介绍的“六合拳”乃不同于上述,这里所说的“六合拳”乃尚云祥先生独创且亲传于我父李文彬的“六合拳”。尚云祥先生说:形意是先有拳而后有器械,有何拳套路,就有何器械套路。先生晚年教我父及其女尚之蓉老师练“六合”刀棍等器械时,就先教了这趟“六合拳”。这套“六合拳”较难练,它突出双手握拳,用小臂作斧刃发劈劲,是“似斧属金”的真正劈拳(现流传把俯掌发的所谓劈劲的“鹰捉”叫劈拳是错误的)。正因为这个劈拳不用肩、肘、手关节发劲打人,而用肘、手之间的小臂发劲,击法上就有独到之处,它已超出了“七拳”。此外,还有进步劈、退步劈和回身劈,其应用价值也就越高。这趟拳只有十一式,虽动作少,  相似文献   

17.
小舟 《精武》2006,(11)
“夫学拳者,应以意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不可以小成为是,必以大成为志焉。”“夫学拳者,应以意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不可以小成为是,必以大成为志焉。”不知这句话是不是王芗斋先生说的,但芗翁做到了。由入郭云深门下学习形意拳,到弱冠之年离家远游寻师访友切磋武艺,到综合他艺精华创编意拳,再到登报挑战,大长国人志气,芗翁一直以大成为志,志存高远。芗翁所创之拳名意拳,又名大成拳。意拳,取“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之要领,体现了打拳时的一种精神境界,所以意拳是十分讲究修禅的,不知是不是芗翁受本空上人指点之故;而“大成拳”之名,则是芗翁友人在1940年赠给先生的,先生不好推辞,只好名之。在“意拳”与“大成拳”之间,芗翁更倾向于“意拳”,先生曾说:“学术本无止境,何来大成之说?”谦逊之态跃然眼前。  相似文献   

18.
李文彬  杨维 《武当》2001,(5):25-28
鹰捉的涵义和作用:桩功三体式被视为形意拳特有的静功筑基功夫。而鹰捉则是桩功三体式诸多技法的运用,是形意拳动功筑基功夫,也是对形意拳的动作要领、基本技法的体验和掌握过程,是为了练形意拳打好基础的一趟拳。经云:“起手鹰捉。”正说明锻炼形意的各种拳法都要从它开始,所以人们称为形意之母拳。说“三体式是母式”,“鹰捉是母拳”,两者是开启形意奥秘之门的钥匙,实不为过。  相似文献   

19.
刘文波 《精武》2004,(1):8-9
三体势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也是形意拳中各种套路的起势、收势,该拳种的各种技法都是以三体势的各种要求为基础,所以,该桩法既为入门必修,又是高层功夫所需。三体势体现了形意拳的太极、两仪、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星、八字(及八要)、九数等要领,因此,练三体势也即是练习形意拳的精华。“三体重生则万物生”,三体势又可变化为各种拳式,为各行(形)拳之母。如果说五行拳、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母拳,那么三体势则是“母拳”之“母”,  相似文献   

20.
<正> 在队列教学中,方法容易模式化。为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法: 一、口诀记忆法为了便于学生记住和体会动作要领,可以把队列要领编成口诀,让学生背诵。如:可将正步走动作要领归纳为: 身体挺拔头要正,踢腿直膝脚平行, 全脚着地步伐稳,踢腿摆臂要带风。二、节奏变换法为了提高练习的趣味性,有时可采用“节奏变换法”教学,也就是教师所发出的口令,长短预令结合,没有固定的间隔、节拍,让学生无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