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略特的早期文论一度是新批评派重要的灵感源泉,但新批评派对艾略特的思想并非全盘接收,而是从"文本中心"的立场对之进行了修正.因此,当后期艾略特皈依了宗教、走向更加宽广的宗教文化视野时,双方的龃龉也就越来越突出.艾略特提出的"感受力的统一"、"客观对应物"以及文学与神学的双重标准,与新批评派"意图谬误"、"感受谬误"及对纯文学标准的坚持,形成了鲜明的分野.从对立于新批评派的角度来看,后期艾略特突破极端文本中心的困境,来到一个更宽广深入的文化境遇,恰恰对于新批评派突破自身瓶颈具有最直接的借鉴作用.在思考艾略特和新批评派歧异的过程中,我们清晰觉察到了文学"美"与"伟大"相互依存之中的悖论.  相似文献   

2.
艾略特被认为"是所有美国当代诗人中与中国最不沾边的人",过去的研究倾向于将艾略特与中国诗歌做平行研究,绝口不谈"影响",然而艾略特在诗歌和文集中屡次提到中国诗歌和中国文化,难道是偶然巧合吗?本文试图对艾略特诗歌和文集中的中国元素进行梳理,通过文本分析和深层次的挖掘,试图说明中国"影响"在艾略特的思想中可能的确存在。如果情况真的如此,那么这将对进一步探讨艾略特与中国的关系扫清障碍,为这个领域打开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3.
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诗论当属"非个人化"理论,这个诗论的提出是为了纠正浪漫主义诗论对情感和个性过于强调的弊端而提出的。艾略特认为文学传统作为诗人的共同财产应当被重视,诗歌的情感应该是"非个人",艺术创作实际上是"非个人化"的过程。艾略特在创作中践行了他的诗歌理论,《荒原》这部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就是对其诗论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是当代西方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潮。艾略特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批评概念:"感受的分化"和"客观对应物"。本文探索了现象学视角中的艾略特的诗歌批评。  相似文献   

5.
"传统"是托·斯·艾略特批评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贯穿于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同时也体现在他的文化批评实践中。在文学方面,艾略特通过隐喻性结构达到了使传统的连续性意义得以彰显的目的;在文化方面,艾略特强调了传统对克服现代人碎片化生存状态、建立有机统一的社会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前期诗歌艺术特色是在他"化古"、"化欧"的创作实践中形成的。论及他的"化欧",就必须注意到他对艾略特的学习借鉴,尤其是艾略特"经验"诗学思想对他的影响。本文重点论述了艾略特"经验"诗学思想及卞之琳前期诗歌(1933—1935)对这种思想的吸纳与融化。  相似文献   

7.
"非个人化"一直以来被视为英国诗人T·S·艾略特标志性的诗学主张,但这一提法远不能涵盖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发展.事实上,艾略特的中后期诗学思考体现出了鲜明的"个人化"价值取向,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本质和文学阅读三方面均极力强调个性因素、个人视角的重要性.这与其早期的哲学探索深深暗合.应该说,艾略特的这篇博士论文所孕育的个人主义与相对主义种子,在其中后期的诗学观中得到了绽放.对艾略特诗学观中"个人化"取向的梳理,有助于补正和完善艾略特的诗学形象.  相似文献   

8.
叶公超先生是我国最早系统评述T.S.艾略特的学者。叶公超先生认为,艾略特写诗主张维持中国用典的风格,将历代流传下来的观念联合起来,汇成文化源流。诗人写诗不仅表现个人才气,而且展示和代表整个文化。在《爱略特的诗》一文中,叶公超先生反驳了艾略特在创作《荒原》前后的诗歌作品中蕴含着不同态度的观点,讨论了把艾略特诗歌创作与宗教信仰混为一谈的错误观点,并且指出了艾略特通过隐喻手法营造一种"古今错综的意识"。笔者对叶公超先生的观点进行了综述和进一步的评论。  相似文献   

9.
反讽和典故是特·斯·艾略特诗歌的两大特色。在其早期诗歌中,艾略特将两者结合起来,采取"反讽性典故"的手法,将典故中的人物和情节与其早期诗歌中著名的反英雄人物斯威尼和普鲁弗洛克相关联、并置和对照,以古讽今。反讽性典故的创作手法与艾略特尊重传统又强调将过去和现在有机结合的传统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艾略特的诗歌被奉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早期诗歌以他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情歌》为代表,展现了艾略特对诗歌创作的敏锐把握和天赋。艾略特在这首诗中向读者传达了"非个性化"理论的观念,为英美新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解读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阐述的共时性"传统"观和"非个性化"理论。艾略特认为古今文学是一个同时并存的秩序,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顺应与互动的关系。现代艺术家不可无视传统的存在,要接受传统的滋养,为达到与欧洲诗歌整体建立有机联系的目的,必须以消灭自己的个性为目标。艾略特的这些独特文学观对推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语言哲学的一个重点论题。本文旨在分析艾略特的语言哲学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通过比较艾略特的“统一感受论”和布雷德利的“直接经验”,分析出艾略特的语言哲学观。最后将其运用到“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和《四个四重奏》诗歌文本的细读中。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宗师--英国诗人艾略特和德国作家卡夫卡的创作风格迥异,但笔下的情致却有相似的意趣--表现现代社会的混乱、冷漠,反映置身其间的现代人的孤独、痛苦与困惑无奈.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艾略特的<<荒原>>在表现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方面既有共同的出发点--现世的苦难,也有不同的归宿--卡夫卡是由苦难到绝望;艾略特是由苦难到拯救.  相似文献   

14.
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不仅在其诗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派的开山之作《荒原》就是这在一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探究"客观对应物"理论的内涵和性质,发现《荒原》与"客观对应物"理论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艾略特诗学理论及其创作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艾略特的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我国T.S.艾略特的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上,却往往忽视了其30年代的重要作品。通过对其30年代的诗歌《科里奥兰》与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的对比分析,以及对诗歌意象和其"客观对应性"的分析,探讨其重要的文学价值,指出其包含的主题——寻找"旋转世界之静点"是艾略特诗歌的一条隐线,以期通过分析艾略特这一隐藏的诗歌主线,更好地理解《荒原》与《四个四重奏》的关系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艾略特诗歌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源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把艾略特对但丁诗歌的阐释性评述与艾略特诗歌《荒原》并读的方式 ,从两个方面认识和探究艾略特诗歌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根源 :其一 ,艾略特诗歌中频繁的引经据典和多种文字的交织目的是构筑人类文化精神家园的基石 ;其二 ,艾略特诗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与代表中世纪思维的寓象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7.
艾略特以"非个性化"理论为中心的象征主义诗学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这些背景包括他个人的宗教家庭出身和后天所受的哲学教育,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以及英美诗歌传统的影响等。考察这种影响和原因将有助于我们对艾略特的诗学理论作更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反映的是所谓的文学研究者不甘心于对现实生活干预的无力感,体现的是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心,寻求的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从卡夫卡到艾略特,从《追忆似水年华》到《百年孤独,》我们前所未有的清晰地意识到人类心灵的荒芜和前路的渺茫。正所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而这种哀凉的情绪引发了对人类来路和归途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的诗与文学批评都受到艾略特的影响,尤其是余氏的文学批评与艾略特诗学有共同的学理渊源和理论兴趣.艾略特诗学对余光中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在对待文学传统的态度上反浪漫主义;其二,在文学价值的诉求上,视文学伦理与宗教价值为最高境界;其三,在诗歌想象上"主知";其四,在诗歌语言建构上,重口语化和韵律化.  相似文献   

20.
郑洁 《海外英语》2014,(22):218-219
该文首先采用奥格登和理查兹的语义三角来阐述了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的有效性并解释了其内涵;其次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该概念在艾略特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客观的呈现方式;对现实的关注以及视觉和听觉意象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