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全语文”(Whole Language)教学研究领域宽泛,它包括全语文学校、全语文教师、全语文教学法。在香港被称之为“全语文取向”(Whole Language Approach),在台湾,“全语文”也译作“全语言”,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是跨学科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有许多的迷茫,曾经是思想教育的工具,后又曾经被许多人用流派和模式的枷锁束缚。语文的正宗面目被掩盖,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被扭曲,而语文教学研究也显得机械和呆板。我想,语文教学是富有人文和个性的工作.在每一节课中,教师都要力争做到思想有火花,思维有灵光,思路有亮点。  相似文献   

3.
吴忌 《学语文》2010,(4):4-5
语文教育始终“存在”。但我并不想陈述其重要性以及如何搞好语文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就从业经验而论,我早已深刻感受到语文教育确确实实被“遮蔽”了。到底被什么遮蔽.什么原因以及遮蔽的危害。可以列举出很多。  相似文献   

4.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或者“后进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饱受失败的打击,鲜有成功的体验,就会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通常有以下一些表现:第一,动机水平降低: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在语文学习上消极被动,对语文的一切都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要素包含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学习方法等,通过引导儿童进行感悟和应用实践,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有效地将肤浅的点状知识学习转向深度的认知图式建构,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那么,语文要素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被激活、被呈现、被唤醒,并且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循着三个逻辑自然而然的遇见,是一种呈现的理想状态,下面就结合近期某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中的案例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怎样的儿童语文教学有价值?这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追问的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简单地说,有价值就是被人们需要。追求有价值的儿童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追求儿童、家长、教师、国家甚至世界需要的儿童语文教学。在众多的需要中.儿童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被儿童抛弃,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两项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能力的训练、培养被大多数语文教师所重视,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培养往往被教师淡漠,这就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了“重作文,轻阅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现就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途径与方法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从事20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从未像现在这样的亢奋和激动,记得自80年代初登讲台开始就已被抛入到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浪潮中,多少年苦苦的翻滚、挣扎和搏击却始终感到举步维艰、收效甚微,单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言,就一直被一浪高过一浪的高考压力、被重技术知识轻人文体验的考试内容所淹没,新课程新课标的颁发,新教材的呈献,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出现,高科技的信息化社会大背景的建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改革环境,为萎靡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语文教学在改革中充满了活力和勃勃生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逐步高涨,网络正在改变着语文教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人文性语文教学观是上世纪末以来中国语文教学改革中备受推崇的教学观念,它被重视被倡导的结果,就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人文性”写进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中。可以说,这是中国语文教育观念变革的一个里程碑。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人文性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建设,目前仍难如人意。  相似文献   

10.
1.“泛语文”:错误的小说教学内容新课标主张语文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这是对语文教学传统的一次重要突破。但是在当前的小说教学过程中,这一主张却被误解、被滥用,走向了“泛语文”。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在职业中专学校里的地位日趋尴尬,常常被学生认为学时无趣,学后无用,基本丧失了职教语文的独立地位。其实,语文教材中有千山万水,语文阅读中有万紫千红,为什么中职生就视而不见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索的问题——职专语文教师常常惯性地秉持普高的大语文观,单为语文而语文,这样中职生很容易产生类似于肋骨那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受。俗话说:“穷则思变,变则通。”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下,语文鲜活的艺术生命被肢解,语文教学慢慢失掉了它应有的风采。学生在“题海战”中被训练成了答题的机器,智力被束缚,情感成沙漠,创造的火花熄灭了。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而讨论式教学正是语文教学摆脱沉闷、枯燥的形式主义,恢复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尊重学生主体,重塑人的尊严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学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李贞祥一中学语文知识教学现状有些令人忧虑。从实际看,语文知识教学不景气,且有被“淡化”被“取消”的趋势。先看语法教学被“淡化”。所谓“语法淡化”,是1990年前后,语文教学界有人提出的“语法教学内容要简化,要求要降低,考试...  相似文献   

14.
刘艳丽 《教师》2011,(34):78-78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违背科学态度、辩证观点的“泛人文化”倾向:语文基础知识被忽略;讲授式教学法遭冷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被丢失。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弱化,语文本真魅力的缺失。发展学生的思考力是教育的使命,因此笔者从课堂实践角度透视思维缺位现象,并试述如何使思维扎根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提及的问题,基本要义是学生语文能力,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对传统教学效率观进行一些澄清、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测评方式进行改革,无论对语文教学,还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又常常被语文教师和学生忽视,甚至每周规定的作文课都会被挤占。也有一部分同学想写好作文,却无从下手,感到力不从心,即使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文章也平平淡淡,毫无生机。那么,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一旦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被纳入学生的生活中,语文就有了生命的活力。其实,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也自然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气氛中成为会生活的人,使学生真正领悟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无处不在的魅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下面对如何加深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生活经验被人们视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得以重视。在当前流行的语文教材生活化、语文情境生活化、语文教学手段生活化、语文评价生活化等口号中,蕴含的正是人们对学生生活经验参与语文课堂的强烈诉求。然而,  相似文献   

19.
曹明海对语文教学理论的探索,是从文本解读切入的,力图解决文本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后,他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致力于语文教学理论的研讨,包括解读理论、文化理论、本体理论、陶冶理论、语用理论等,逐步开拓了语文思想的天地、语文智慧的原野、语文建构的场域,以新的思维方式与认识视角去发掘语文教学活动内在尚未被发现的真义。  相似文献   

20.
语文这一门学科在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被打入“不受欢迎”一栏,地位仅次于政治科。历来的语文科教学效率常被人嗤之为“少、慢、差、费”。吕叔湘先生对此曾深有感慨:“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前几年还有人提出了言辞更为激烈的批评——“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而语文教师因此也招致种种责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