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共编选唐宋词二百五十一首,时间跨度自唐直至南宋末年。这部词选在选词方面总结了一代词史的创作,具有选词学意义;在注释方面则是尽量贴近词人词心,展示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唐宋词选释》旨在“体现出词家的风格特色和词的发展途径”, “为提供古典文学研究者参考之用”,其在选录、注释与鉴赏三方面都表现出对唐宋词“广”、“深”方面的挖掘.  相似文献   

3.
清儒朱珔《文选集释》一书成于道光年间,搜罗宏富,对《文选》之《选》文、《选》注多所补正,实为整理《文选》必不可少之资料惜其鲜有专门研究之作,本文通过对《集释》一书体例与内容的分析,认为其无论是在《选》学史上还是在注释学的发展上都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4.
1981年出版的《唐宋词简释》是词学大师唐圭璋词学阐释学和鉴赏学的经典著作。唐圭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任教中央大学,教授词选等课程,以朱祖谋所编《宋词三百首》重编本为讲释之资,对其中词作随课讲授,撰有释词讲义文稿,文稿当时虽未刊行出版,但不少释文已在一些报刊中发表。对于报刊中的这些词作释文,1981年版的《唐宋词简释》多数虽已收录,但仍有不少释文遗收、失收,因此文章对这些词作释文加以辑录。冀以一定程度上还原《唐宋词简释》当年讲词、释词时的原貌。  相似文献   

5.
《唐宋词选释》旨在"体现出词家的风格特色和词的发展途径","为提供古典文学研究者参考之用",其在选录、注释与鉴赏三方面都表现出对唐宋词"广"、"深"方面的挖掘。  相似文献   

6.
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竟”)词有云:“已放笙歌池院(一作苑)静。”其中的“放”,在现在通行的宋词选注本中,有的认为相当于今语“放假”、“放学”的“放”,有的训作“停止”。如,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注“放”云:“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队’,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唐圭璋等先生《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吴熊和先生主编《唐宋词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并注云:“放:停止。”  相似文献   

7.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西游记传》在《西游记》演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陈新先生的点校本是一部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整理本,但失校、误校现象时有所见,本文择要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用"选目比较"的方法,对宋词选本影响深远的《宋词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选目进行量化统计,以探寻朱祖谋、龙榆生二家选本选录标准背后的深层因素。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入围的宋词作家作品数量而言,后者数量略有减少,但作品数量明显增多;审美标准也存在明显差异,同样推尊南宋词人,前者尊吴文英,后者尊辛弃疾。分析发现,二家选本的差异,不仅仅是编选宗旨的差异,也与各自的审美标准和时代的学术风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刘友朋  蓝岚 《天中学刊》1999,14(1):77-81
郑玄治学严谨,注释诸经,所下论断,皆有所据,决不臆造。他的《毛诗笺》既重视字、词、名物的训释,又注意章句的析义。其训释的体例如下。一、释词(一)释词有依据。1.宗《尔雅》而不注出处。如《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笺》云:“兹,此;来,勤也。”《尔雅·释诂下》:“兹,此也。”《诗一回风·谷则:“我躬不阅,逞恤我后。”《笺)云:“躬,身。”《尔雅·释治上》:“躬,身也。”(诗·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笺)云:“之,往也。”《尔雅·释枯水):“之,往也。”(诗·大雅·…  相似文献   

10.
《文选》、《河岳英灵集》等选本以选代史的传统,在黄昇的《花庵词选》中得到发扬。黄昇守正出新、本色通达的词学观,借助于《花庵词选》选评体例的创新,构建出了以作品为中心的唐宋词史。虽然由于一些客观因素,《花庵词选》也存在若干词作品鉴失衡、考订不精的缺点,但其以选代史的编辑实践对当代编辑提升编辑艺术、增强学术使命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的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产生了巨大影响,取得了很大成绩。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激情与理性的矛盾、作家风格与散文精神的矛盾,以及作者的批评模式自身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汉语新词新语大量涌现。《汉语新词新语》根据这一情况,对其以年编的形式搜集编纂,今举若干例子,以就教于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3.
村语的声调在同语族的语言中属于较多一类,有它自己的特色。在与同语族猪语言的比较中,它与黎语的对应关系最为整齐,这说明了现代村语的声调主要是从原始黎语文发展演变而来的,至于个别调类与黎语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那是村语从原始黎语支分离出来后独自发展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质数与合数     
如果我们按整数正约数个数的不同来考虑正整数的分类.那么有如下三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众多的女性形象丰富了文学的世界,但是受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格局的影响,大多数文学作品对于女性的描摹很简略,这和女性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符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虞姬仅在项羽兵败时才出现,所占笔墨极少,但却给后世的文人及艺术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本文试图从虞姬短暂的形象展示和《虞美人》词所展现的艺术世界来解读虞姬们的悲剧--其实也是"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中的复音副词,从意义类型看,有表时间、语气、范围、情态等,种类齐全。这些副词复音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1)原有的单音副词附缀“自”、“复”、“当”;(2)原有的单音副词向语素转化;(3)原有的实词不断虚化;(4)原有的短语逐渐凝结成副词。其特点表现为同义、多义现象普遍;“自”、“复”、“当”构成的副词多,构词类型、词性、意义复杂;被现代汉语继承的少。  相似文献   

17.
大禹以圣贤君主、治水英雄形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宋代的《太平御览》作为类书在收集各类图书时,围绕中心词——夏禹,收录了与之相关的36种书籍。透过这些摘选的引文可以让我们有两种收获:对"他者"——大禹形象的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即宋以前人们对大禹形象的认识持批判性态度。大禹形象的塑造集中在神化和道德方面,宋以前人们心中的圣君被谶纬和道教神化到神秘迷信的地步,为了维系稳定的封建统治,大禹又被涂抹上浓烈的道德色彩。  相似文献   

18.
于坚诗歌论     
于坚诗歌写作的"范式"日臻成熟.于坚诗歌的精神根底是建立在自然之神、大地之子之间的,由此确立其万物之恒、日常之基的重要诗学立场,也由此引发他轻慢意象思维、逃离隐喻,推崇物象、语象,重新命名的美学思想.对应这一切,于坚创制出具有于氏鲜明烙印、独具特色的"切削"方法论-在瞬间或过程中完成"切片"的连续定格,于"反诗"与"返诗"中成就了"于坚体"的基本型构.  相似文献   

19.
赫拉克勒斯和大禹作为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反映了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但由于文化背景、生活地域的不同,使二者又表现得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韩愈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更是一位教育家。作为教育家,他有眼界与胸怀,中唐国子监百废待兴,他奔走,他把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伟大理想化成短暂现实;他学习宗师孔子,为学子们降低了享受正规专业教育的门槛,使寒门学子成为韩门学子,传道、授业、解惑;把自己的学法,总结提炼成教法,操作性、实践性、指导性都很强,上行下效,使学子们在思想上、学业上迅速成长;他高举儒教这杆大旗,尊重教育,重视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他远见卓识,教育兴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