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直有着相当的地位和价值.在这些乡土小说中,俨然似有两种小说叙述模式或倾向存在,分别从两个层面呈现了不一样的中国乡村,抒发了创作倾向不同的写作者质感迥然有别的"乡愁".该文就此现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直有着相当的地位和价值。在这些乡土小说中,俨然似有两种小说叙述模式或倾向存在,分别从两个层面呈现了不一样的中国乡村,抒发了创作倾向不同的写作质感迥然有别的“乡愁”。该就此现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崭露头角的新写实主义作家群,以原生态的写实为依托,用几乎零度的情感温度记录着赤裸裸的生存现实。刘震云作为新写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一直言说着历史、民间、乡土、文化,将创作与乡村世界紧密相连,立足于民间,关注着人性,思考着社会,营造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乡土世界。本文就刘震云乡土小说中的民间文化书写进行论述,试图挖掘他的写作立场和民间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从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乡土小说创作的某些现象入手,着重阐述中国乡土小说在“变调”后,又复归于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模式的事实。同时,力图揭示出这种“风景画”和“风俗画”的平面回归给新时期的乡土小说创作带来的初步繁荣景观,以及这些作家作品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营造的桃花源式的理想家园,具有诗一般的情调和悠远恬淡的意境,充分展示了乡土中国传统的诗意想像,超越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狭小视野和一般的温情感伤情调而具有了文化的标张与价值忧患的自觉,并借以表达对于一种文化价值的追怀与呼唤。他以忧郁的目光来看取湘西乡土的美丽,抒发了情感、质感迥然有别的“乡愁”,是现代乡土题材小说不同的创作倾向和叙述模式,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创作情绪。  相似文献   

7.
康巴乡土小说的叙事呈现出多样中的统一.从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来看,康巴乡土小说的叙述者与人物处于同一平面,以真正的平等姿态,感知大地;从叙述视角来看,康巴乡土小说表现出对内聚集的偏好;从叙述者本身来看,康巴乡土小说出现了大量的干预叙述者;从叙事节奏来看,延缓与停顿不时出现.这样的叙事美学,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的语言以温婉细腻著称,而在小说创新实践中她也一直坚持着对小说的语言进行创新探索,她摆脱了传统现实主义对语言刻画与描绘功能的强调,更加注重语言的叙述功能,体现了王安忆小说创作在语言方面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周立波以故乡益阳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并不是“十七年”时代一般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充分的乡土性,并且与现代文学发展时期的乡土小说特色不同的新的乡土小说。他的这些乡土小说在“十七年”时代延续了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传统,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燕 《文教资料》2010,(36):15-16
丁玲小说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类型、叙述内容、叙述风格都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但却始终坚守激情的理性叙述态度、革命性的叙述方向、鲜明的女性形象,使她的叙述自觉地融入了中国现代性文化建设的宏大叙述之中,而且个人的声音始终没有被宏大叙述淹没。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世界性母题的乡土小说,在中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在这一个世纪的历程中乡土小说演化出了不同的形态和主题,为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一笔。作为乡土小说美学特征的"三画、""四彩",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无疑是展现乡土小说审美形态的重要手段。丁帆凭借自身敏锐的审美能力,抓住这一重要元素来评价乡土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反思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过程,为过去、现在及将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和评判提供了一条参考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2.
萧红是少有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女作家,她的小说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现实特征出发,在对中国农民生命存在的关注和对乡风民俗的审视批判中,承续着鲁迅乡土小说中的"批判国民性"主题,展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代启蒙意识和博大人道主义情怀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和生命价值的独特感悟。她以卓绝的智慧和超越的思想,以迥异于当时战争文学特色的乡土小说,启迪着人们对自身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进行不断地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论述范围限于1919-1984年,因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乡土文学创作始于五四时期,而1985年以后的乡土文学又具有了新质。湖南现当代乡土写实小说与同期的中国乡土小说同中有异,天章从主题、人物、叙述视角入手分析其特点并作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却不被美国文学界所重视,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赛珍珠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以中国乡土题材为主,而没有建立在美国社会文化的基础上。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以西方人的视角通过小说的形式对中国乡土文化以客观评价,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本论文着重于探讨赛珍珠小说对乡土中国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余华、格非的前期创作反映出了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特点:暴力主题,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以及临界叙述.  相似文献   

16.
吴组缃的小说始终关注着乡土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关注着"人的解放"、知识分子命运以及乡土中国等话题。作为30年代的社会剖析派小说家,他的创作在现代中国文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贡献颇多。该文以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和左翼、东北作家群、京派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仅就启蒙的文化批判主题、左翼文学中乡土小说的社会政治视角、精神家园的追寻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说中"游子还乡"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带着《北极村童话》的清新走上文坛,在近二十年的创作中,她不断地以暖性的叙述,苦心经营着纯美的意境,也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写作姿态以丰富创作深度,并不断走向艺术的成熟。如果从她小说所显现的题材、女性地位、叙事背景等方面来看,其创作变化轨迹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9.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乡土小说是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载体。甘肃作家雪漠创作的《大漠祭》和《猎原》两部小说,以甘肃农村为地域背景,用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西北农村的“风俗画面”。文章以这两部小说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和分析译者在翻译小说中乡土语言时运用的翻译策略及经验得失。研究发现,在翻译乡土语言时,译者灵活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既注重中国本土文化观念与表达方式的准确传递,使原文异域特色得以保留;也关照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惯习,对一些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语言表达淡化处理,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与接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