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鞅的重农思想是对传统重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根据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围绕他的政治总目标“富”、“治”、“强”、“王”而提出的。他把农业看成是立国的根本,是实现“富”、“治”、“强”、“王”的根本途径,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和主张。其重农思想和政策对当时乃至后世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冯桂芬是一位富有经世思想的名士,他关心农民疾苦,关注农业,而且对当时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思想。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十分重视粮食生产、近代科技色彩较浓、重农而不抑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论陈炽的生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炽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他通过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否定和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审视,提出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认为生产是“富国之源”,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农业科学技术,重视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同期的其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经济思想相比较,陈炽的生产观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胚胎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与此同时,产生了一大批进步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是当时三大思想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反对“法祖从王”,提倡“趋时更新”;在经济上由重农抑商转变为主张扶持工商业,坚持改革开放。一几千年来,“以农为本”、“崇本抑末”,一直是我国封建时代传统的经济思想。王船山的经济思想带有浓厚的传统封建色彩。他用“法古用夏”和“托古改制”的传统观念和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打上了传统思想  相似文献   

5.
论早期改良派的重商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陈炽等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为了维护民族利益、通过对“重本抑末”、“重农轻商”等传、观念的批判,提出了“士商平等”、“商为国本”、“由商及富,由富而强”的一系列具有反抗外来侵略性质的重商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专题解读]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到后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延缓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重农抑商思想在明清之际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受到挑战,如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非常可贵。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法治”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法治”思想理论基于苟子“性恶论”思想,并批判地吸收墨家的“尚同”思想,同时对黄老“法”、“术”、“势”思想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整合,吸收其法治、术治、势治思想,最终确立了韩非子的哲学思想,对秦朝乃至以后中国的封建君主集权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元代农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王祯著有《农书》一书。在继承和借鉴前人农业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重农思想""方、物、器思想""农林牧综合经营思想"以及"蓄积备荒思想"等,这些农学思想均对后世乃至当今农业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与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商君书》重农抑商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君书》重农抑商思想评析区永圻“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奏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秦始皇能成此千秋大业,诚然是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但为何在战国七雄中,唯秦王能“振长策而御字内”,“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  相似文献   

10.
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儒家“行夏时”、“使民以时”、“节用而爱人”的重农思想,对白族农耕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儒家反对“竭泽而渔”的主张对白族农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白族特有的农耕方式、儒家思想和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白族农耕文化得以形成和巩固。透过白族农耕文化与儒家重农思想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重农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是元末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又是明朝开国的封建帝王,在他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半个世纪期间,不断吸取历史上贤明君主的重农经验,对农业生产始终是重视的.他的重农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元斗争时期即公元1355年(至正十五年)至公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提出以屯田为中心的"强兵足食"措施.第二阶段,医治战争创伤,治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揭示了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作用与内在联系。这一原理是马恩在批判地继承了作为“近代经济学的真正创始人”的法国重农学派的理论,并周密地研究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认为农业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化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大致上就是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对于这一内容,重农学派在马克思之前就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并提出过不少合理的见解。因此可以认为,在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中已经出现了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萌芽。但是,其理论也有相当多的错误和片面性,并未能科学地、全面地揭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经济规律。本文仅就重农学派这一思想萌芽及其现实意义,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古就是世界农业大国,“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调,由此而形成的“重农抑商”的政治方针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贯奉行的基本治国之策。“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重农抑商”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李悝变法,商鞅具  相似文献   

14.
农业的发展关乎一个政权的稳定和强大,古代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包括政治、军事等力量在内的人为因素促成的,而不只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过程。我国古代农业发展与传统的"富民"思想和"重农"政策是分不开的,"重农"政策往往与富国强兵政策联系在一起,根源于部落之间的争霸战争。"重农"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为督办农事、重农抑商、变革土地制度、耕战政策、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等。在"富民"思想和"重农"政策的指导下,国家制定出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而促进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农业文明的兴起。  相似文献   

15.
《商君书》政治辩证法思想包括 :“王道”和“臣道”既有所不同 ,又有共同的规则的思想 ;“富者必治 ,治者必富”等等关于政治和经济相互关联的思想 ;培育人民对敌人的斗争精神的思想 ;“治大国小 ,治小国大”的依法治国思想 ;“以刑去刑 ,刑去事成”的思想 ;“治宜于时而行之”的治道发展变化思想。其中的一些思想与其“观时俗”、“察国本”等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理论有密切关系 ,与对儒家的批评有相当的关联 ,与《老子》的辩证法也有所关联 ,与兵学思想有密切关系 ,并且对《韩非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孔子对“礼”的认识和主张体现着他的政治学说,同时这一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的政治实践有十分巨大的社会作用.孔子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试图构筑一个“礼”治的理想社会.研究孔子“礼”的内容对于我们全面研究孔子及其所处的当时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荀子思想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在哲学方面,他批判地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他反对天命论,反对鬼神迷信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运行的法则,这个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认为人可以通过感官来认识客观世界,而思维对感官来说又更为重要。其次,在社会政治方面,荀子同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能为善。荀子非常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建立了他的“隆礼”和“重法”相结合的政治观。他坚持儒家的“正名”学说,强调尊卑贵贱等级名分的重要性。另外,荀子的经济思想也十分丰富,他重视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看作财富的根本来源,提出“开源节流”、“强本节用”的主张,他的“省商贾之数”(《富国》),“省工贾、众农夫”(《君道》)的重农抑商思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兴力役,无夺农时”(《王霸》)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主张,对后世影响都很大。在用人问题上,荀子也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苟子所处的春秋战国的社会实际出发,从“性恶论”和工商业与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荀予的重农抑商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苟子所处的春秋战国的社会实际出发,从“性恶论”和工商业与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荀予的重农抑商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领先于世界各国。然而,由于封建专制统治,近代科学技术却没能在中国产生。古时中国以农业为主,农业成了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重农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战国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即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旨在发展小农私有制。西汉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后来又逐渐演化成“农桑为本,工商为末”,手工业被置于末业的位置。重农桑、轻贱工商不仅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政策,而且逐渐地成了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