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著与新闻:高考作文的多元营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名著的启迪 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有质量层次之分,阅读层次的“宝塔尖”便是名著。远离名著经典,笔下难有美妙文章。可以说,高考优秀作文几乎都离不开名著营养的滋润。从名著中得来的感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是大气磅礴的人文观,而不是那种低俗平庸的就事写事、就理论理的“小儿科”作文。如高考优秀作文《指间的世界》,作者从读经典与名著的感触出发,旁征博引,层层推进,以书为载体向读者展示了其丰富多彩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年报》上载有这么一则材料:河北经贸大学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要求在校学生必须阅读包括《三国演义》、《史记》等在内的文史哲名著。谁知这项措施却引发了“读名著能帮我们找到饭碗吗”等的非议。一些同学说:与其花大量的时间读那些“空的、虚的”东西,还不如做点实在事,学好英语,玩精计算机。笔者看后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3.
刘敏 《教师》2019,(4):5-7
阅读的意义不言而喻。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他的名著《阅读史》中写道:“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文章从课内到课外,从确立经典阅读体系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到设计经典阅读课程解决何时读、怎么读的问题,为经典阅读提供了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财富,它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从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来看,《史记》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高考优秀作文在巧妙运用《史记》素材上和语言锤炼  相似文献   

5.
策划者语 “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道出了经典作品所面,l岳的尴尬: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大量阅读。从本期开始,《读者俱乐部》栏目将连续讨论“经典名著”这一话题,我们的初衰,其实还是倡导大家阅读经典。  相似文献   

6.
读父母     
每年高考结束,被满分光环笼罩的“优秀作文”常常被同学们奉为经典。但读这些“满分作文”,除了获得一些阅读的快感之外,同学们能学到的写作技巧可能并不多,大多数同学可能只会感叹自己的写作水平很难达到这个层次。我们选发的这组稿件,邀请专家针对高考中的普通作文进行了点评,并根据点评对这些作文进行了修改。相信这会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每年高考结束,被满分光环笼罩的“优秀作文”常常被同学们奉为经典。但读这些“满分作文”,除了获得一些阅读的快感之外,同学们能学到的写作技巧可能并不多,大多数同学可能只会感叹自己的写作水平很难达到这个层次。我们选发的这组稿件,邀请专家针对高考中的普通作文进行了点评,并根据点评对这些作文进行了修改。相信这会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一、明确阅读对象名著阅读篇目可分为指定阅读篇目和非指定阅读篇目。对指定阅读篇目,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来安排:应先阅读量少的后阅读量多的,先阅读理解难度小的后阅读难度大的,先今后古,先课内阅读研究后课外阅读研究。如:高一上学期读余秋雨散文(从广义的“名著”来看,亦包含近期的优秀文学作品),下学期读唐诗宋词;高二上学期读《三国演义》,下学期读《红楼梦》;高三上学期读《论语》,下学期选读莫泊桑的中篇小说(因将参加高考,阅读量及难度有所降低)。对非指定阅读篇目,可要求学生每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教师开列的书目…  相似文献   

9.
黄永斌 《学语文》2014,(3):41-42
初中生普遍喜欢看无价值的“闲书”,而对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缺乏兴趣,知识面狭窄,尤其怕读古典名著。因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选择名著,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名著呢?一、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  相似文献   

10.
【指点迷津】“经典名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新课程要求学生读一些文学名著,汲取文学名著的精华,从而提高语言、文学素养。为响应《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也增加了名著考点,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和了解。名著名篇阅读,是指能领会名著内容并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学生了解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相似文献   

11.
感想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名著?还有的朋友问:为什么有的书能够成为名著,有的书却不能呢?还有的同学说:大家都说我们中学生应该多读名著,但是么看名著总觉得没有校园小说更吸引我,看名著后我的作文也没有明显的进步?这些问题除了请刘墉先生回答外,本刊明年关于中外名著阅读的新栏目也会有也解决大家在阅读名著中的困惑。毕竟,阅读经典名著不是一哄而上就能奏效的事会吸收,然后才会得到营养。  相似文献   

12.
星星姐姐:同学们,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在学好功课的同时,从小就通过读名著养成终生阅读的好习惯,一本本读,积以时日,以不变应万变,厚积薄发,不谈别的重大作用,往具体上说———还怕考场上写不出好文章来吗?但是现在的读物太多太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更有意义的书呢?为此,《小星星·作文100分》中特意开辟了一块经典阅读的内容,由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子涵主持。梅子涵在国内首次提出儿童文学“经典阅读”的概念,在《中国图书商报》、《儿童时代》刊物和“榕树下”网站主持专栏“梅子涵…  相似文献   

13.
读书,应该给我们的精神领域带来自在自得感。可如今,这种感觉正在逐步丧失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读书已经成了一种手段,被套上了沉重的枷索,成为学生们的一种负担。我们现在一谈到读书,有人就会给你开出一大堆的书目表,又是什么名著,又是什么经典,开给学生们读,要他们去读《史记》读《汉书》读四大名著,读托尔斯泰,读莫泊桑,好像只有读了这些名著,看了这些经典,我们的学生才是合格的,才是优秀的至于他们是否喜欢这些名著经典,是否愿意去读,开书目的人是不怎么关心的。而实际上也正是如此,他们每每是带着一种无可奈何与极其功利的念头在读书。一…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命题突出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播,2014年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教学改进意见》指出:加强名著阅读是为了更好推进学科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切实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等问题。所以,名著阅读的地位就在语文教学中凸显出来,反映在中考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名著阅读题的比重大大增加。仅2016年的《语文中考说明》中,名著阅读就新增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必修课程之“阅读和鉴赏”第9条:……诵读古代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第10条: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且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列举了经典名著数十部。经典成为高中文学教育的首选。为何要阅读经典?阅读是一种通过文本进行的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境界、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情感体验都将得到发展与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趋势大体上是随时代潮流而动的,喜欢轻松…  相似文献   

16.
一、导入 师:我们年级每学期都开展“亲近文学,走进经典”阅读活动.现在,老师特别想知道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读过哪些名著.请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分享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阅读哦!大家在阅读名著时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呢? (生分享交流.) 师:同学们真有妙招.今天,我们就一起上一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导读课,学习由读节选到读整本名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外阅读”与“教读”“自读”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将课外名著阅读纳入教学之中。由于学生受到认知经验的局限,教师在推进名著教学时往往会遇到各种障碍,难以做到引导学生将名著读通、读懂、读透。结合学生必读名著《儒林外史》,从“循趣”“循法”“循理”三个角度寻找阅读资源,搭建阅读支架,优化阅读方法,最终构建名著阅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们来评刊     
2010年《中学生阅读》(高中版·读写)继续精益求精。对封面进行了创意设计,并对栏目进行了微调,推出“传世古文”“语段金典”“古诗词串读”阅读精练”“取法美文写佳作”“高考优秀作文选登”等新栏目,以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编读四面风     
《新作文》2003,(30)
浓缩考场作文精华,诠释满分作文之道《新作文》家族又添新贵继“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小学教学版”“中学教学版”之后,2004年1月隆重推出《新作文·高考》版——名师指导应考策略洞悉考场作文法则精选优秀作文试题直击考纲重点要点精评优秀考场作文揣摩范本优劣长短精摘经典作文素材夯实作文考试基础……一切,尽请关注2004年1月《新作文·高考》版  相似文献   

20.
[设计意图]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迂的《史记·廉颊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精读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六年级下册第四组“外国名篇名著”一脉相承,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亲近名著.得到文化精华的滋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