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翻译既涉及语言转换,又涉及文化信息的传递,而后者往往会给译者造成更大困难。从文化差异、广告翻译的目的着手,结合众多实例,可以探讨英汉广告互译中如何处理文化信息,在广告翻译中可采用保留或重视原语文化信息、替换原语文化信息、增添译语文化信息、对原语文化信息进行删减四种基本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习语是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习语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为了再现原语风貌,准确传达原语的文化内涵,可以把“忠实”和“功能对等”作为习语翻译的基本原则,采用直译、意译或直译加注等方法进行翻译,确保原语习语文化信息的传递。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量和有效性是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从语篇翻译角度来说,翻译是译者把负载着文化信息的原语篇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转换成目的语语篇的形式,从而完成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这个交际过程涉及到原语作者、译者以及目的语读者。缺省是在交际过程中原语与目的语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原语信息的丧失以致产生解读的失败。因此,译者应该采取一定的策略尽量传递原语的信息,从而保存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交际中信息的传递是在语境中实现的,离开了语境,符号就没有了意义,不能传递任何信息。翻译是译者把原语文本中的语码在其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用译语语码准确地传递给译语文化中的读者,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无论是对原语的理解还是译语的产出,都离不开语境。本文就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译入语语境是原语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移植到译语以后新的生存环境。译入语语境对翻译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其具体表现为对原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阻塞和过滤,导致翻译中不可译现象、文化信息丢失、文化信息调整等现象的产生。正是译入语语境对翻译的这些制约作用.导致了各种翻译技巧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忠实性是翻译标准中的首要问题,也是译界长久以来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对忠实性的研究多集中在笔译领域,研究出来的结论也具有普遍性。商务口译的本质和特性有别于笔译。原语使用者的话语信息由三部分组成,即:话语本身传递的信息,原语使用者所选择的语言结构所带来的附加语言信息,以及原语使用者的个人的言外知识所带来的附加信息。据此,可以得出商务口译质量的忠实性原则标准: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信息内容的正确性、附加信息的恰当性。  相似文献   

7.
翻译腔指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化成译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因受原语语形、语法或文化的影响,未能灵活、准确转换原语,导致译文多处出现语义不明、表达不符规范或繁简失调,从而使读者感到译文明显带有原文痕迹的翻译失误现象。翻译腔问题不因一词一句的翻译欠妥而定义,而以句群、段落、篇章、书为评价单位。困于原语语形导致理解失准,失于灵活转化导致转换失全,穷于译语表达导致表达失畅是翻译腔的重要致因。译语照搬原语搭配,照搬原语语序,照搬原语语法,是翻译腔问题的典型特征。此外,受原语影响,翻译腔文本具有译语语汇语义不明或译语表达繁简失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作为释意理论的核心,“deverbalization”(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描述了在原语理解和译语再表达之间,“意义”脱离原语语言的过程。基于释意理论的观点,在口译这个多任务同时处理的认知活动中,译员需有效识别并重构处于不同情境中的翻译单位,摆脱原语的表层结构束缚,才能真正达到信息和意义的动态对等。因此,在口译教学中,情境建构教学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和信息转换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忆 《培训与研究》2005,22(3):29-31
中西文化的不同传统和发展道路造成了思维方式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和翻译过程中应对信息转换的措施。译者要与原语保持思维意向的一致性,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适当调节,令译文中的信息度维持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典籍英译史上,深度翻译作为一种对原文本所造成的文化空缺进行补偿的有效手段被西方译者广泛采用。然而有些西方译者的深度翻译非但无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语文化,反而破坏了原语文化的真实性。这就引发原语文化读者对译者语境建构原则的质疑。基于《孙子兵法》文化空缺英译的个案分析,深度翻译如欲达到其定义的语境效果,译者须忠实于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其所添加的新的语境信息须不悖于原文本读者现时的语境假设,因为语际翻译的译者之阐释乃是基于原语文化阐释者的阐释之上的再阐释,只有原语文化的本地人才有资格做出第一层次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转换与文化信息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又是文化信息的移植与传递.译者不仅要精通原语和目的语.同时还要掌握两种文化.要有较强的文化敏感性.要重视文化因素.增强文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语言转换与文化传递的统一.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2.
翻译要求真实地再现原语的信息,但是意义和形式的绝对对应是不可能的,只能得到相对忠实。此现象的存在有其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的差别,以及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民族心理的差异;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译者身上:译者的理解、表达方式和再创造。主、客观因素同时起作用,影响了翻译的绝对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英汉翻译至关重要,为了再现原语信息,关键环节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4.
原语语境是原语话语产生的情景和原语本产生的社会背景、化背景以及原语话语或本中的词、短语、句子所处的上下。原语语境是理解原语本的基础,它直接制约着译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要求口译员在译语语言规范和听者能够接受的限度内,充分考虑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采取适当的策略和于段,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语信息可能具有的多重意义,以争取译语和原语最大限度的等值。  相似文献   

16.
具象-抽象-具象:翻译的一个心理路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认知转换过程.首先,译者识别语码,解开语码中所包含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语码,得到的是语码所表达的具体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然而,翻译是将这些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传达到另外一种语言去.由于原语和译入语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和认知系统,很多情况下都无法直接将原语中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直接传达到译入语中.这时,就必须要有一个转换过程,就是要将原语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抽象,使其概念化(conceptualized),再从译入语中寻找能够表达该概念的形象语言信息.这就是一个抽象和具体化(具象化)的过程.翻译不是翻译个别词语,而是在对整个语句或句群意义的抽象基础之上的重新表达.这个抽象的过程就是打破原语结构桎梏的一个过程,到了这一步,译者才有可能在译入语中施展自己的手脚,才有自由创造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冗余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言语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保障。翻译是一种语际交际,从信息论的角度讲,翻译是用信息代替信息。翻译的任务之一,便是调整原语中本属适度的冗余成分,做到原语与目的语在冗余度上等值,这也是“动态对等”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交流角度研究注释法在翻译中的使用场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文化交流角度探讨注释法在翻译中的十大使用场合:为专用名词提供附加的文化信息,保留原语的形象表示法,处理译语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解释不同的风俗习惯,对文字游戏提供文化信息,为典故提供文化信息,解释文化信息过载的译语句子,为译语读者提供文化背景以加深译语读者的理解,指出本身语意不清的原语句子,翻译原文中用第三语言写的词、词组成或句子。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民俗文化。商务英语翻译不能忽视译语国家的商业文化背景,仅单纯地对原语进行字面翻译。译者必须解决文化差异问题,力求实现文化对等,才能更准确地传达原语信息。  相似文献   

20.
略论翻译对等与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功能对等的概念出发,探讨翻译对等的实质,指出形等和意等应服从信息对等,即语体和语用层次上的对等,并着重阐述在不同的文化情景语境下如何通过适宜的翻译策略,如归化、归化补偿、异化补偿、文内释义等,找出传递原语信息的最佳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原译语在同一语境中的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