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秋游茈碧湖     
记得十八年前的白族火把节,我们中学时期的同窗好友四人相约,一起去游茈碧湖,情景至今难忘. 当时,我们四人虽都在县内供职,但因通讯、交通落后、闭塞等原因,让我们互相联络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敲定游茈碧湖之事.那天可真是一个好日子,天气晴朗,一大早,我们从不同的地方向茈碧湖进发.当时,我在一个山区乡政府工作,离县城50公里,每天就只有一趟到县城的班车,我是两天前就和熟悉的驾驶员说好留下票的.谁知车一到站,满车都是人,大约60多个,车门连打都打不开,有票的和无票的人只好采取很不文明的行为翻窗而入,我也只好如此.挤了50公里的汽车,但直到县城下车我也不知道18号座位在什么地方,更看不到座上的嘉宾是谁,只觉得晕晕乎乎,下车时满身灰尘.勿忙之中,向县城中的朋友借了一辆"金鸡"牌自行车朝三公里外的茈碧湖骑去.  相似文献   

2.
散文四题     
第一次去上学   那天傍晚,八岁的我,正在古老的四合院里玩"放飞机"活动,从田野收工回家的母亲,忙去村口挑回二桶水后,把我叫到她跟前,温和地说:"不能再贪玩了,明早,阿妈送你去上学."……  相似文献   

3.
母亲做得一手好菜,其中最拿手的是鱼,她能用鱼做出几十种菜式,而且每一种都那么鲜美,那么令人回味. 做鱼使母亲认识了父亲. 那是在高中毕业会餐时,母亲做了一盘糖醋鱼参加了会餐.父亲那时和我一样,还是个毛孩子,而那一天他的座位刚好在母亲旁."真棒!我以后也要娶个会做鱼的老婆,这样才对得起我钓的鱼!"当父亲吃到这盘鱼时不禁赞道.而母亲则在一旁羞红了脸……  相似文献   

4.
赵勤 《大理文化》2004,(2):50-52
小时候,我曾见过胡湘先生.那是1974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和母亲到洱源县沙坪渔潭坡赶街.当我们徒步回到上关村南那棵高大挺拔的大青树下,有一位长得清瘦矍铄,留有白胡子的老人,见到我们后,忙唤起母亲乳名,与我们相叙起来.  相似文献   

5.
记得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非常喜欢一本课本,这本课本不是学校发的,不是书店买的,谁也猜不到是从哪里来的. 那是我五岁的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永平那座小县城.有一天,爸爸要到离县城70多公里的杉阳乡参加飞机播种的指挥工作,他带着无知好奇的我去到了那个陌生的地方,让我第一次看到了飞机.飞机来了,幼稚的我却认为是一只长着两支大翅膀,身子圆圆胖胖的大鸟来了.  相似文献   

6.
搭车 沿着滇缅公路、盘旋于滇西大山间的公路,我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来回了.眼下想起的这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距今已有六十多年了.那时,我还很年轻,也就是二十岁出头的大小伙子,正是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嘉年华. 我要去的这个云岭大山怀抱中的云龙县城,只有一条刚修好的毛路可通,还上不了汽车.不过还好,小县县城距昆(明)畹(町)公路(“滇缅公路”中国境内的路段)边一个叫做大栗树的站口只有六十来华里,如果能找得到去保山的车子,顺搭到大栗树,下车后再顺着正在修的毛路徒步走一天,就可以进到云龙县城了.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语文老师让同学们当"老师".他说:"请些同学讲一下指导丛书."我一听,心里别提多高兴,因为我很想尝试一下当老师的滋味,可一直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我当然高兴了.但有些同学怕,他们总是担心选到自己.而我呢?我很希望能选到自己.没料到确实选到我了.当时我的心高兴得像一朵盛开的鲜花.但真正要我上讲台时,我才知道很难.  相似文献   

8.
母亲三题     
陈修平 《大理文化》2017,(12):30-33
正母亲是一棵树端午节一过,母亲就坚持要返回乡下老家,语气非常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你们不开车送我回去,我就自己坐车回去!"母亲说得很坚决,"接我来城里时,跟你们说好了的,过完节我就回去,你们当时也答应得好好的,现在却要留我在这里。"我和哥哥、姐姐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相似文献   

9.
怀念桃树     
昨夜,忽然梦见老家院角的那棵桃树. 大概是在我睡熟的时候,我的心灵到故园神游了一回.还是从那道破旧的大门进去,心中很宁静,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也没什么烦心的事儿.突然间,一时惊喜起来,我右手边院角里那棵老桃树,不知在什么时间发芽了,变得更加高大了,满树碧绿,枝繁叶茂,树冠巍峨.树根的四方,什么时候用砖和水泥围成了一个花台.我随手从地上捡起一根塑料水管,往花台里给桃树浇水,没多久,水就漫成了一塘.  相似文献   

10.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习惯,妻每次从菜市上回来,总要把手中的菜蔬,放到自家的天平秤上称一称.明知那些东西常不够份量,可妻似乎硬要从那上面看到些改变似的,常常乐此不疲.这天,妻从街上买回四斤肉,到家放在秤盘上一称,竟高兴得大叫起来.我还以为她从肉里发现了钻石或黄金呢,一问才知道,她今天买的四斤肉只少了二两.你瞧,就这也把她高兴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11.
彝山苍茫     
打工的母亲 因为工作变动,我从乡下来到了县城。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没有住房,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在靠近城郊的地方租到了一间陈旧的小屋;以前从未接触过新闻采编工作,一切都得从头快马加鞭地学习;往日的朋友同事,大多都在乡下,新的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也要从头开始;家在乡下,爱人还在乡下工作,孩子尚幼小,家和工作单位之间不停地往返,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2.
雨天随笔     
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的小雨,是天空赋予大地的一抹温柔.它是一首无语却有韵律的歌,慢慢地随风飘来,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久驻心中的不快,也被小雨敲得支离破碎,唯有心灵的震撼伴在我的周围,让我忘却诸多烦恼和苦痛.  相似文献   

13.
姐姐     
每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将踏入中学大门时发生在家中的那一幕. 那年七月,姐姐参加中考,我参加初考.到八月份我接到县一中学录取通知书,但迟迟不见姐姐的高中录取书.当时幼稚的我很高兴,因为家中的经济条件只能供我们两姐弟中的一人读书.由于姐姐没有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我便高兴得在院子连蹦带跳--我可以上学啦!  相似文献   

14.
母亲     
正都说女儿和母亲是前世的仇人,这句话用在我和母亲身上是最贴切不过了!我和母亲的缘分一直不太好,从我记事以来到现在,我们母女俩就一直喋喋不休地争执。三十多年了,我感觉自己已经很疲倦,母亲也在一天天地苍老,可是我和她之间的争执却从没有停止过!母亲四十多岁才生我,我还有两个哥哥,他们都比我大十多岁。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母亲抱怨:生了两个儿子都很乖,唯独女儿太磨人。母亲说我小时候很爱哭,哭声大得快把天都喊破了,我整日整夜地哭,  相似文献   

15.
张艺谋的电影新作《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抒情散文式的影片,既没有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许多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父亲因心脏病淬发死在县城医院里,母亲决不允许村长用拖拉机把父亲的遗体运回故里,固执地要用十八人抬的棺材把父亲送回老家。为什么?只因为40多年前,年轻的父亲正是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向山村,走进母亲情窦初开的心房。于是,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在一幅幅流金溢彩的乡村画卷中,影片的女主人公——一位纯朴、美丽而又内秀的山村姑娘,为着追求一见钟情的白马王子——一位从县城来到山村执教的青年教师,演…  相似文献   

16.
窗外,雨依然在飘着,树叶被雨滴冲打着,而我的心也好像被什么冲打着. 今天又是星期天了,下午,我和我哥又要去学校了,母亲又在忙着给我们凑生活费,我和哥哥就这样静静的在家里等着.  相似文献   

17.
忆慈母心伤五脏,抚遗物泪流双行。——题记一、母亲已去天堂对于母亲的离世,我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母亲离我而去的这些日子,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朝思暮想;什么叫钻心疼  相似文献   

18.
正阳光从云间洒下,穿过老街道上的银杏树梢,穿过古城文庙檐下叮铃不止的风铎,直至停留在黛色瓦顶上。这是古城的清晨,也是属于我心中萦绕不去的乡情和记忆。老银铺银匠阿甲在老宅对面开了个银器铺,让我眼睛一亮。巍山县城已经很古老了。古老的县城里,应该孕育过很多与银器有关的故事。小时候,在我听到的故事中,与银器有关的却很少。半个世纪前,我就知道阿甲家有祖传的银匠手艺,但他家打制出些什么样的银器,销往何处,我无从知晓。  相似文献   

19.
剃头记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什么事难办,就说这个头难剃.自己有难办的事,就说自己的头还得别人来剃.那时,乡间俗语,理发不叫理发,叫剃头.理发匠就叫“剃头匠”.乡村里没有专门的剃头匠,县城里才有.县城里的理发匠还有个古怪的名字,叫“待诏”(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弄明白“待诏”这个称谓的由来),理发铺就叫“待诏铺”.村里一般没有谁会为剃个头跑一趟县城.进待诏铺花钱不说舍不得,这一去一来大半天,耽搁了田里的庄稼活计.反正一两个月,你就得剃一次头,是家庭生活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大多都是邻里互相帮助解决,或是自家一个给一个剃.小孩子头发太长,就会有人嘲笑说“像个小毛贼”,说得很难听的.  相似文献   

20.
佛光里的牛     
在我的床头边,挂着我最珍爱的一件礼物--一个夜光挂饰,是母亲送的.它是母亲在鸡足山特意为我买的. 鸡足山在我的家乡.作为世界佛教的圣地之一,它有着魔术和磁石般的吸引力,尤其对它的信徒们. 母亲是信佛的,自然也神往鸡足山.虽然将年近半百,但是由于家境贫寒,母亲一直未能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