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2月,美国发射了“星尘”号飞船。2004年1月,该飞船近距离飞过“维尔特二号”彗星时,飞船上的尘埃捕捉器成功捕获到了“彗星灰”——彗星物质粒子。今年1月,装有“彗星灰”样本的“星尘”号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地球。如今,这些“彗星灰”已经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接受“解剖”并进行了“身份认定”。科学家初步分析了6个捕捉器上的“彗星灰”。结果发现,这些尘埃确实来自彗星,而且确实是45亿年前太阳系刚刚形成时留下的原生质,它们一直保留着45亿年前的“本色”!这些“彗星灰”非常微小,有些灰尘的直径只有4微米,25粒“彗星灰”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2004,(2)
在经过长达5年、历经20亿英里的飞行后,美国“星尘”号无人探测器于2004年1月2日成功接近了“怀尔德-2”彗星。探测器成功收集了彗星的样本,为科学家们今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提供了线索。同时,探测器还对彗星进行了拍照,这是历史上探测器设备与彗星距离最近的一次接触。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介绍说,这次相遇发生在距离地球3.9亿公里的空间,探测器通过彗星核心部分用了8分钟。彗核周围的尘埃颗粒以6倍于子弹飞行的速度撞向探测器,为了对付这种撞击,“星尘”特意安装了两个缓冲装置。“星尘”号抓住这难得的8分钟相遇时机,伸出一个网球拍状的尘埃…  相似文献   

3.
北辰 《科学启蒙》2012,(7):57-59
“星尘”号是一个太阳系彗星探测器,它从1999年发射到现在,已经运行了12年,它是一个老兵,在探测彗星的道路上曾经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人类首次派出的捕获彗星尘埃物质的使者———美国“星尘”(Stardust)号探测飞船,在完成了预定的与怀尔德2号彗星交会及拍照和取样任务后,目前正携带着尘埃样品,一路风尘仆仆,向着地球方向疾驶而来。在经历了7年数十亿公里的漫长星际旅行后,它将于2006年1月15日前后返回地球家园,并给人类带回珍贵的宇宙原始星云物质作为献礼,这无疑将使人类对宇宙自然界的认识和了解又大大向前拓展了一步。人们有理由深深感谢这位不辞辛苦的星际使者,热情期盼着“星尘”号回家!目标:彗星尘埃粒子有关太阳系的起源问题目前仍是天文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尽管存…  相似文献   

5.
2006年1月15日,美国“星尘”号探测器结束了历时7年、跨越46亿千米的太空旅程,重达46千克的返回舱携带着彗星微粒和星际尘埃样本安全返回地球。返回舱进入大气层的速度为每小时46444千米,是音速的45倍,这是迄今人造物体的最高速度。高速摩擦所产生的返回舱表面温度达3000摄氏度,多次减速又造成了返回舱剧烈震动, 而返回舱则始终经受住了这些考验,完好地带回了人类首次从彗星采  相似文献   

6.
(56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决定) 1.彗星尘埃到地球:美国“星尘”号飞船返回舱携带着彗星尘埃返回地球。彗星诞生于太阳系初期。研究它的尘埃能加深对太阳系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4日是美国的国庆节,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采取了一种特别的庆祝方式——他们不是用红、白、蓝等五彩烟火,而是用成功地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进行庆祝。通过“深度撞击”,他们还有一些令人惊喜的新发现。彗星表面密布环形坑“坦普尔一号”的外形,并不像科学家原先认为的那样是个不规则体,而更像一个长条土豆。撞击器传来的高清晰照片显示,“坦普尔一号”彗星表面与以前观测到的彗星表面很不一样。该彗星表面密布许多看来是撞击留下的环形坑,据“深度撞击”项目首席科学家说,这在彗星上还是首次发现。彗星比想像的还要软研究了撞…  相似文献   

8.
还记得美国宇航局用航天探测器撞击彗星的事件吗?从那次撞击中,美国科学家获得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星尘。好像是尝到了撞击的甜头,美国人撞上了瘾,撞击彗星成功之后又开始策划撞击月球。美国人撞击月球计划的时间初步定在2009年1月。不过这次美国人可没有抢到先机,欧洲人将于今年9月率先撞击月球。与撞击彗星相比,撞击月球更具有实用意义,它可以为开发月球能源作准备。  相似文献   

9.
“深度撞击”撞击器“击中”目标2005年7月4日,北京时间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成功“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整个程序花了3.7秒.这项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计划始于1999年11月1日,美宇航局于200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4日撞击彗星之前,“深度撞击”号走过了4.31亿千米的漫长太空之旅,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l号“亲密接触”的激动时刻.为什么选择坦普尔1号?“坦普尔1号”彗星是在1867年被发现的,它绕太阳运行一圈需5.5年.之所以选择“坦普尔1号”是因为:首先人类对它已有100多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大观园     
彗星上有冰美国科学家发现“坦普尔1号”的彗核表面存在冰块的证据,这是科学家首次直接证明彗星上有冰。握手交换信息日本发明一种仅通过握手就可交换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以每小时3.7万千米的速度,在距地球约1.3亿千米处,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科学家猜测,彗星上很可能存在最早的生命物质。这次撞击的目的是探究太阳系的诞生和地球生命的起源,同时为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了一次演习。“焰火”在太空绽放@刘青红  相似文献   

12.
[生命起源]美航天航空局“深度撞击”计划成果提示彗星有可能是地球上最早有机物的来源据2005年9月5日《环球时报》报道,美国航天航空局“深度撞击”计划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表示,利用航天器对“坦普尔1号”慧星的撞击所得资料表明,在彗星和小行星撞击频繁的地球早期阶段,彗  相似文献   

13.
新地平线     
探访冥王星2006年1月19日,在“星尘”号彗星探测器返回舱成功着陆两天后,美国宇航局的“新地平线”号冥王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它将最早于2015年7月飞抵冥王星,揭开这个太阳系“边缘山村”的神秘面纱。天文学家们期待着它能在遥远的“边疆”为人类发现“新大陆”。由于离太阳实在太远,无法依靠太阳能驱动“,新地平线”将利用放射性元素——钸作为主要动力来源。因此,它携带的仪器均为历次太空任务中最小巧、最节能的设计。此外,在长达9年半的飞2006·78、行途中“,新地平线”大部分时间将处于“冬眠”状态,以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它将每周向地…  相似文献   

14.
一、横空出世今年1月12日,美国东部时间13时48分,美国宇航局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用“德尔塔2”型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一艘名为“深度撞击”的飞船发射升空。按照科学家们的计划,6个月后,该飞船将接近“坦普尔1号”彗星,届时,飞船将向彗星释放其搭载的铜制探测器,通过撞击彗星实现人类对彗星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0月18日,名为“深入撞击”(D eep Im pact)的探测器到达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为发射作最后的准备。按照美国航天航空局(N A SA)的计划,“深入撞击”探测器这次的使命是携带重达400千克的铜球飞向“坦普尔1号”彗星。1.“坦普尔1号”彗星1867年4月3日,法国天文学家坦普尔在法国马赛寻找彗星时发现了它。坦普尔描述说:这颗彗星很大,直径有4 ̄5个弧分。后来计算显示,这颗彗星当时距离地球0.71个天文单位,距离太阳1.64个天文单位。同年5月,德国莱比锡的布鲁思证实了这颗彗星的存在,于是,这颗彗星被承认,并命名为“坦普尔…  相似文献   

16.
举世瞩目的天象──彗星撞击木星浩洁今年从7月17日起至22日止,一颗名叫“苏梅克-利维”9号的周期彗星(简称S-L9彗星)曾撞击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科学界首次在彗星撞击行星的相当时间之前,事先加以预知,以往,科学家总是在一颗...  相似文献   

17.
1.宇航事业的盛事——深度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2005年7月4日,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准时于13时52分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整个过程历时3.7秒,撞击能量相当于5吨炸药爆炸的威力。深度撞击彗星是宇航事业的新课题,人类首次撞击成功是这一事业又一里程碑。撞击彗星的计划于1999年11月起实施,2005年1月12日,“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历时近半年的太空之旅,行程4.31亿千米,到达距“坦普尔1号”80万千米处释放撞击器,并以每秒10.2千米的速度撞击。击中彗核后,“弹坑”内的物质爆发出来,彗核表面的冰雪…  相似文献   

18.
陈平 《新高考》2005,(11):35-36
2005年美国进行了“撞击彗星”试验,于1月12日升空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7月4日与“坦普尔一号”彗星相撞,产生4.5吨TNT当量的爆炸威力。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月15日,历时7年、飞越了48亿公里的“星尘号”探测器的返回舱,在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成功着陆。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的速度达到了空前的每小时4.6万公里,比子弹的速度还快10倍,这使得它就像一颗红色的火球划过夜空。在降落伞的帮助下,它最后仅以每小时16公里的速度触地,在地面反弹了3次后便稳稳地停了下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彗星物质和星际尘埃样本,并将它们成功地带回地球。彗星探测一直是人类了解太阳系、行星和生命起源的重要途径。由于技术限制,科学家直到最近几年才获得了彗星构成的第一手资料。2005年7月的“深度撞击”,…  相似文献   

20.
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目标——坦普尔一号彗星,正式上演了“炮轰”彗星的大片。“深度撞击”号自今年1月12日升空后,在太空中走过了4.31亿千米,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一号彗星“亲密接触”的时刻:飞行器最后一次调整轨道后把撞击器“弹”了出去→飞行器调整和彗星的距离(距彗核约8600千米)→撞击器自主飞行24小时、经3次发动机点火调整→撞击器和彗星以每秒10.3千米的相对速度相撞(相当于4500千克炸药爆炸)→14分钟后,飞行器来到距彗核500千米处观测撞击的结果。宇航专家认为,这次碰撞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