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压缩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是“物体的内能”中的两个活动.在学生了解物体内能的基础上,通过两个实验活动,用明显的实验现象显示物体内能的变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再通过解释此现象发生的原因,进一步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相似文献   

2.
朱红 《物理教师》2014,(1):54-54,65
1 问题提出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9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物体的内能”中为了说明“做功改变内能”安排了2个实验,分别是“压缩空气发热”和“蒸汽对外做功”,见图1,前者说明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后者说明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少.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全一册《内能》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压缩空气时内能增加”实验的教学要求是:“知遭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可见,这个实验的教学要求贯穿在三维教学目标中,所以教学中必须做好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用报废的灭火器和旧电脑的CPU散热风扇做教具,分别演示了“做功改变内能”和“风力发电”两个有趣的实验,填补了教材的空白,其制作及演示方法如下。1用灭火器演示“做功改变内能”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中为了说明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这个结论,设计了实验2,如书本上P18图2-11。实验装置看上去非常简单,操作极容易,预料实验现象也会十分明显。但是我和课任教师照书上方法实验多次,均不能得出实验现象。根据分析得知是密闭程度不高所致。塞子中间插入玻璃管容易漏气,玻璃上又套上橡皮管也容易漏气。橡皮管一头套在玻璃管上,另一头套在打气筒上,当人掷打气筒打气时,打气筒免不了晃动,这种晃动会牵动玻璃管和塞子造成更大的漏气,这么多的漏气源是不可能用重油来堵住的。…  相似文献   

6.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即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那么,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怎么变化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利用身边一些常见的废旧物品来做实验,体会"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请同学们跟着我们做下面有趣的实验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和演示方法。  相似文献   

8.
物理通报版初中《物理》第二册第21页图2-7有一个“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演示实验,是用空气压缩引火仪来完成的。实验的原理是: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起火燃烧。棉花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达到棉花的着火点;第二,要有充足的氧气。在这个实验中,采用普通棉花看不到燃烧现象,用  相似文献   

9.
初中物理教材第二册第27页图2-9有一个“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演示实验,高二物理教材第38页图11-9“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二者实质上是同一个实验,都是用空气压缩引火仪来完成的。很多老师做此实验时,常常会碰上一些尴尬的场面,在课前准备实验时,能一次成功,非常顺利,而拿到教室里给学生演示时,却很难成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人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多年,反复探究该演示实验,认为此实验的原理是: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要燃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燃点,二是…  相似文献   

10.
贾杰 《物理教师》2007,28(6):11-12
高中物理第二册热学这一章里,关于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的教学中,因为涉及到能量之间的转化,所以相比热传递而言做功改变内能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在教师实际的教学中都是力求以气体的实验现象为基础来分析做功对气体内能的改变.下面两个实验出现在现行高中教材的大多数版本当中.  相似文献   

11.
把这个演示实验改进一下好英山县教委装备办,英山县长冲中学陈鑫,尹明(436700)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二册第二章第四节“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较之老教材在演示实验上有较大的改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教材删去了“摩擦金属筒使乙醚沸腾而导致橡皮塞冲开”这一...  相似文献   

12.
编者:学好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分子运动论内能》关键是物体的内能是指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势能的总和.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应从下列两个方面下功夫:1.理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I)做功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方法之一,例如克服摩擦做功和物体相互碰团做功,都能引起物体内能的改变.一般说来,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增加;当物体对外界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减小.用做功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机械能与内能间相互转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物体内能的改变可以用做功…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全一册<内能>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压缩空气时内能增加"实验的教学要求是:"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气体膨胀做功、产生“白雾”实验的改进存在的问题: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第2节,是关于“内能”的教学,其中有如下的实验: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的变化。打到一定程度,空气和水蒸气对瓶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并液化出现“白雾”。由于瓶塞和瓶口的摩擦不大,瓶内气压不会太大;瓶内水蒸气不多,又难以液化;再加上周围气温较高,所以,出现的白雾很少,实验现象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一节安排了“内能做功”的实验。教材中实验是用软木塞将装水试管口密封 ,用酒精灯对水加热至沸腾。当管内水蒸气压强足够时 ,“砰”的一声水蒸气将软木塞冲出 ,说明利用内能可以对软木塞做功。此实验有两点不足 :一是软木塞冲出时 ,也有高温水蒸气喷出。实验时 ,尽管管口不朝向学生 ,由于水蒸气飞溅 ,对前排学生可能造成事故或惊吓。二是内能做功只表现在软木塞冲出的一瞬间 ,时间短 ,不便于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和教师边演示 ,边讲解。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改进方法 :在软木塞中插入一根细玻璃管 ,用橡皮管套…  相似文献   

16.
九年制义务教育物理课本第二册《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为说明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在准备实验时,笔者发现:当向瓶内加压,压缩空气冲开塞子时,瓶内的“白雾”很小,学生很难看清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10月份气温较高,瓶内水蒸气因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而遇冷液化生成的小水珠很少,故现象不明显。我想,酒精的沸点比水低,相应地,酒精气体比水蒸气更容易液化。如果用酒精来代替水,现象不是更明显吗?找来酒精一试,果不其然。当瓶塞被压缩空气冲出时,瓶内即出现一股浓浓的“白雾”,连座…  相似文献   

17.
设计背景 传统的“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验是利用空气压缩引火仪完成的,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硝棉太多,不容易压燃;硝棉太少,压燃现象短暂,不利于学生观察,并且用力压缩空气时一次点燃硝棉不易成功.而白磷的燃点只有40℃,通过弯折铁丝做功使铁丝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或超过白磷的燃点,从而能够方便地点燃白磷.现象剧烈,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周健 《中学物理》2021,(6):25-26
笔者认为教材中"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验存在问题,现利用注射器与LED温度传感器组合的创新实验能获得更直观的效果,并分析呈现改进过程;将"对内做功""对外做功"改变物体内能进行结构化处理.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分子运动论、内能)一章中,“气体膨胀做功、温度降低”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拿一个大口的厚玻璃瓶,瓶内装入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水上方的空气中有由于水的蒸发而产生的水蒸气。通过塞子上的开口往瓶里打气。观察当塞子从瓶口跳起来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这个实验的理论结果是:当塞子跳起来时,能看到容器中产生白雾,因而说明空气推动塞子做功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空气中原来看不见的水蒸气凝成可见的小水滴。我用一个150mL的集气瓶做此实验,实验数次没有成功。究其原…  相似文献   

20.
内能改变演示实验的成功做法江西信丰县大桥中学朱向阳新编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第四节"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有两个演示实验:实验1是演示压燃棉花的现象;实验2是演示水蒸气液化成雾的现象.许多教师反映这两个实验都很难做成功,即实验1压燃不了棉花,实验2看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