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30多年的记者生涯,对记者这个行当,似乎悟出了一些道道。简言之:记者应“无冕而不王”。有人称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本事大,什么地方都能闯,什么官都能见。比有冕的官吏还厉害。“无冕之王”一说,似是褒,褒中有贬。无冕的记者,同有冕的官吏完全是两回事。有的记者自诩为“无冕之王”,自以为凭自己的一支笔,挥东扫西,无冕自称“王”,那是他自己的事。其实这种人,已不是真正的新闻记者了。记者不是官,新闻原来与“官”无缘。就是当了总编辑,下去采访,写稿子,署名头衔,仍然是平平常常的“本报记者”、“本刊…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3.
什么叫记者?现代汉语解释为是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等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当今也有人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两种说法都无法把记者和官等同起来。 无冕,无头衔、无官帽,简而言之不是官,可现在有的记者却官起来了。开起会来,人家礼节性的请他上台就座,他也就俨然一副首长模样,人家客气的请他讲两句,他也就打起了官腔。人们对记者,尤其是对上边来的记者毕恭毕敬,不知是出于对“喉舌”的厚爱,还是怕挑刺曝光,或者是礼节之故,记者成了座上客。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记者的社会地位,但有的记者正是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态,就自觉不自觉的为自己头上加冕。一个新闻单位要是多有几个这样的“加冕”记者,她的受众就将越来越少,地位也将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4.
记者是什么     
记者是什么? 我时时思索着、品味着这个问题。 有人把“无冕之王”的桂冠戴到记者的头上,有人称记者是“社会活动家”,也有人把记者喻为穿行于花丛之间采集花粉的蜜蜂。 当这些耀眼的光环在记者面前闪现时,有人洋洋得意,有人心安理得。 然而,我却不敢苟同。 记者究竟是什么?我说——  相似文献   

5.
时下盛传“好处”之说:摇摇笔杆儿,有“好处”;(口努)(口努)嘴儿,要“好处”;跑跑腿儿,捞“好处”;“不给好处不办事,得了好处就办事”。每闻此说,我心头甜酸苦辣一古脑儿冒出来,真不是个滋味。比如说吧,余本无官无职,小小一名编辑匠而已,每发人家一稿,就有人问:“你小子得了他什么好处?”业余时间,帮人家写点家信、指点怎么写文章之类,也有人追问:“你得了什么好处?”好处、好处,开口闭口就是好处。果真是人人都在为“好处”而活着吗?我当这为人作嫁衣的编辑几十余年矣,照“好处论”者之说,早就该腰缠万贯了。何至今日仍如此穷酸,连一身像  相似文献   

6.
杨彪 《军事记者》2003,(8):49-49
问题的提出在我们的采写活动中,常听到这样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新闻富矿”。有人说京城是“新闻富矿”;有人说改革开放前沿是“新闻富矿”;也有人说,边远艰苦地区是“新闻富矿”……正如什么是新闻一样,看问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只是想从记者感知这个层面提出:新闻的富矿就在“司空见惯”中。其一,记者是常人,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普通人。有人会说,不对,记者是“无冕之王”,是特殊的族群。其实,这只是对记者工作极而言之的一面,说的并不是记者的全部。那么,说记者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  相似文献   

7.
一位记者曾经在论文中写道:你不是作家、不是教师、不是评论家,更不是什么无冕之王……你是一个记者。是的,记者必须有作家的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化责任感,评论家的一针见血,甚至“无冕之王”的狂妄,不在采访对象前卑躬屈膝。但,记者善于表达,却不能虚构任何情节,有教化责任感,但不能居高临下以教育者自居,可以有鲜明的立场,却不宜于用观点代替事实。近日细读了辽宁台记者王晓革等人2003年的新  相似文献   

8.
我多次在一些报刊上看到文章和报道,称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如最近某报报道宣传系统招聘,在头版就作出标题:《3000学子竞聘“无冕之王”》;有的记者为民呼吁,沟通市领导解决了一个问题,在副刊写文章,题为《“无冕之王”的权力》;有的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书名就是:《“无冕之王”》、《无冕女王》……新闻记者果真是“无冕之王”吗?非也。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欺人之谈。据《新闻学大辞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无冕之王”的解释是:“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社会地位崇高,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  相似文献   

9.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10.
记者是什么?有人说是社会的良心,有人说是航船上的嘹望者,有人说是无冕之王,有人说是新闻民工……记者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每一名记者认真思考和审视的命题。我的体会是,记者首先是公民,然后才是记者。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充其量是一个“无冕之王”,要获得别人或社会的尊重,靠端架子是不行的,光靠牌子也不行。只有靠真本事,靠下苦功,写出让人看了说“行”的报道来,人家自然会给你正衣加冕,对你抱有应有的尊重。  相似文献   

12.
墨水“話”     
有一个小孩子学人家的話,照着人家的公式往下套,闹出了一場子笑話。故事是这样:这个孩子的父親对孩子的母親說,有一天,他去訪一个朋友,不巧,朋友不在家。只有一个比自己的孩子还小的一个小孩子在家里。“你爸爸哪里去了?”“到庙里跟老和尚下棋去了。”“你妈媽也不在家嗎?”“我媽媽到东鄰三嬸家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力量     
如今,传统媒体遇到严峻的挑战.在我们周围,不断有人提醒:你选择的新闻业、新闻教育工作或新闻学专业,还值得去努力吗? 事实上,不是我们的选择错了,而是我们没有做得更好.纪录片《寿司之神》讲述了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小野二郎的故事,在美味的寿司背后是他所付出的心力以及绝不妥协的信念和态度.小野二郎说:“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新闻本来就是用事实说话的,何来“真话”、“假话”?确实,新闻讲究真实,但“真实”,不等于是“真话”,你用的事实说明一种什么观点,这里就存在一个真话、假话的问题。比如,同样一场足球比赛,你可以说他踢得好、精彩,也可以说是糟糕、糟透了,不同记者报道所得结果常大相径庭。这里的结果与观点,有不同记者不同看法之别,也有敢不敢讲真话之分。例如,前不久中国足协掌门人阎世铎说了一通话,提到中国足球的症结是“气不如人”,按一般的惯例或按长官意志,上方怎么说就怎么去顺从,即可。但4月13与14日,《新民晚报》体育新闻版先发了一则言论《说“气”》,又发了一  相似文献   

15.
以丑开局     
一个杀牛的到一个杀猪的朋友家串门,杀猪的不在家。他的儿子避讳说父亲去杀猪,就说:“父亲出亥去了。”杀牛的回到家,对自己的儿子大赞人家儿子聪明,会说话。几天过去了,杀猪的到杀牛的家来,杀牛的儿子因记着上次父亲的话,便说道:“父亲到人家出丑去了。”“什么时候回来?”“出完丑就回来了。”  相似文献   

16.
滚一身兵味     
1979年,我刚当记者就碰上了西南边疆的那场战事,临出发时,老记者夏国珞特别交待我要带上吃饭的碗筷。他说:“到了前线,不会有人把你当客人招待,带上碗筷,见有人开饭,你就凑上去盛饭吃,边吃边采访,你要客气,就只有饿肚皮。”等我赶到前线时,虽然战事已基本结束,但他教的这条经验还是派上了用场。倒不是部队官兵不热情,而是人家没办法“招待”你。每人就一副餐具,给你用了就肯定有一个人吃不成,而且部队战时开饭快如闪电,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有位炮兵营长是抗日战争末期入伍的,军龄比我  相似文献   

17.
与一位年轻记者下乡采访,他腰间的BP机隔一会就响,一响,便放下笔去打电话,弄得采访断断续续,被采访的村干部说:“你们太忙,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了.”采访草草收场.BP机是个神奇的玩艺儿,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有人对你肚子一呼,便传来一个信息.毋庸置疑,这有助于记者的采访.然而,但凡一件事,有利必有弊,BP机响的不是时候,响得记者心神不宁,响得采访对象扫了兴,便起相反的作用了.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记者“浮躁“,有人说,记者“解毒”;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人说“难事惑事找记者”。褒贬众说纷纭,版本不一而足。记者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这个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应该怎么当记者,怎么当一个好记者。  相似文献   

19.
当了几十年记者,还真的对记者的“身份”问题有点儿模糊。有人说“记者是官”。君不见,个别记者下去采访,当地领导没有接见或陪餐,没有小车接送,他就说人家小看了自己,大发牢骚甚至不辞而别;采访会议,主人出于礼貌也请记者讲几句话,他便毫不容气地对人家的工作评头品足,天南海北胡扯一通;还有的“拉大旗,当虎皮”,开口是某市长怎么说,某书记怎么说,俨然一副“天子近臣”姿态;有的记者对采访对象“逼供讯”,象法官审案犯一般,老喜欢居高临下,威风  相似文献   

20.
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皇帝”,那大概算是相当过了的恭维了,我们新闻记者听了,也不免”寒毛凛凛”的。但毕竟是有人这样恭维的。但即便是“皇帝”,总也还是人,总也还有“见不得人”的东西,要被人”闲活”,更何况还只是“无冕”呢?既然要被人“闲活”,那就还不如自己“闲话”几句罢。比如说,我们记者老”斩”人家,批评人家会议的规格越来越高,指摘领导到处去开会、说话、打哼哈。然而记者有没有想过,人家开个会、搞个“发布”什么的,如果没有相当一级的领导去打哼哈,你发的稿子,能轻易见报么?据悉新闻行中有一条不成文法,举凡一般的会议,如有省市书记、行政首长到过,即在头版站住,若有常委、行政副职官长,也可在二版落座,要是没有这样的规格,就难办了。实也难怪,老总、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