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的民国“画报潮”,发生在画报史的铜版时期,它在彼时的读者视野中是一场热闹的画报出版与传播活动,被建构为时人记忆中的“画报潮”与出版热。本文借助阅读史的方法,从读者的视角切入,聚焦“画报潮”中的编读互动过程,再现其带来的意义共享实践。研究发现,在画报的日常生产实践中,编者和读者之间在印刷、版面、选材等方面展开了探索式的交流,以此调适画报的出版,使画报生产呈现出开放性和动态性;而编读间在平日的积极互动与节庆中的消极应对两方面的默契,则反映了“画报潮”建构的社会空间。这一过程使作为主要读者群的知识阶层在“国家徘徊于歧路”的困顿中聊以慰藉。  相似文献   

2.
董勇 《今传媒》2003,(6):42-43
中国画报的根,若要追寻起来,可以上溯至原始人的摩崖壁画和陶纹刻画。那些生殖崇拜的图画,那些渔猎体验的再现或表现,被载于陶钵和山洞的摩崖等物质材料上,又用于人们的认知和审美活动,那不正是一种“画报”嘛?为了和现代观念的画报有所区别,我们不妨把它叫做中国画报的“原生态”。 而奴隶社会镌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图形字画,则把中国画报由“原生态”推到了“萌生态”。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是画报的“隐生态”或日“寄生态”。因为图的符号化的结果,导致文字的迅速发展成熟,在认知和审美领域里,画的许多功能被字所  相似文献   

3.
画报作为一种现代传煤,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以其形象生动的传播方式,于众多媒体中独树一帜,发挥着自己特有的作用。画报专题报道的一大特色是图文并重且相得益彰。但作为画报专题报道中的主体文字与报纸、杂志等其他媒体的文字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它的文字与诸张照片相配合,反映一个主题或题材的各个侧面,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在给读者诸多知识的同时以美的享受。一、栏目文字的特性不是所有的画报专题都设有栏目文字,而是根据题材所需而定,栏目文字也是引言文字,具有简练深刻哲理性强的特点。这段文字排在大标题和领题照…  相似文献   

4.
美化版面     
在一本画报中,版面即指图片和文字的结构,一般是指图文在版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分割形式;同时,也包括线条、底色、装饰等在版面结构关系中的组织形式,同中国画中传统的提法为“布局”、“章法”一样。版面是画报专题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对画报的版面设计,要区别于一般的技术处理,它不具有绘画形象,但又不是抽象绘画。因为在阅读画报时,版面的形式自始至终,总是与读者形影不离的。因此说,它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它与内容同样具有一定的份量。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期刊史上,《点石斋画报》不是最早的画报。按新闻史家胡道静先生在《报坛逸话》中的说法:“最早的画报为上海清心画馆所出的《画图新报》,第四才挨到《点石斋画报》”。如果一定要冠以“第一”的雅号,《点石斋画报》可称“第一个石印”、第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我们做了一个《解放军画报》阅读方式的调查。在100份问卷中,有41位读者认同“看”画报,有59名读者在“读”下面打了“√”。读者普遍认为,现在的《解放军画报》比以前信息量大,内容更丰富了,他们已不是过去简简单单地看画报,而是耐人寻味地读画报。由“看”变“读”,一字之变,却反映了《解放军画报》三个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1884年在上海创办的《点石斋画报》风行世上之后,“画报”在中国便成了出版物中的重要一员。彭永祥在《中国近代画报简介1877—1919》中,通过对二十多个图书馆的调查,统计出我国从1877年到1949年间,共出版画报约八百种。当时最主要的出版重地上海,既是中国画报的发源地,又是出版画报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翻阅中国画报的历史 ,盛衰交替 ,消长起伏 ,已愈百年。尤其是1949年以后 ,各省、市、区几乎都有一份综合性画报。作为“喉舌”、“窗口”、“阵地”的画报以其纪实、精美的图文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曾颇得广大读者的青睐。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 ,各种画报已如明日黄花 ,风光不再。除了几本靠政府财政补贴的画报 ,还在步履维艰地生存着 ,大多数自负盈亏的画报几乎都挣扎在度日如年的困境中。发行多者上万 ,少者不逾千。或与社会单位“联办”、“协办”、“合办” ,或“卖版面” ,或拉赞助 ,或成立“理事会”、“联谊会”、“董事会”…  相似文献   

9.
章瑞  刘勇 《编辑之友》2022,(6):103-112
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影响着栖生于其间的媒介之生长机制及特征,广告则承载了国家、民族与社会身份塑造等多元因素。文章通过分析分别位于上海和天津的《良友》画报和《北洋画报》1926年—1937年间的广告图像表征,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在民国时期的特殊社会历史语境中,沿着“地方中的媒介”和“媒介中的地方”两条路径,考察两画报如何以图像表征其地方意象,结合南北地缘和社会思潮差异,探索民国时期画报广告如何参与地方感的塑造。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0月8日,创刊40多年的《广东画报》正式改名为《城市画报》,新刊头CI被设计成“画报”两字特大,“城市”两字特小的样式(见图1中)。初创刊的《城市画报》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色彩,宣传口号是“带给你一个全资讯的广州”。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军区总政治部主办的《晋察冀画报》利用摄影图像、文字文本等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有效的视觉塑造与历史书写,通过对战争、革命、生活三大主题的历史叙事,把中共缔造成“敌后战区的胜利者”、“民主政治的建设者”和“生产生活的参与者”的形象。从视觉话语的角度看,这种建构体现于动态化的图像叙事、虚实结合的时空处理、多样化的视觉修辞之中。画报视觉图像的政治化实践,增强乃至放大了中共在国内外的政治影响力与认可度,为战时中国共产党争取政治合法性履行了媒介责任,发挥了宣传与凝聚作用,并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报刊出版提供了有别于大众化消闲画报的具有意识形态性的“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12.
为《寰瀛画报》正名《寰瀛画报》是在中国最早以“画报”命名的不定期连续出版物。但是,多少年来有不少学者由于未见原物而因袭前人著述之误,往往称之为《瀛寰画报》。其实,这误称应该说始于《申报》的“新印各种书籍出售”告白。从1877年8月1日到1878年2月28日都误印为《瀛环画报》,1878年5月29日才改用《寰瀛画报》。而在是年7月16日的“画报出售”告白里,却又出现了“赢瀛画报”的误排。  相似文献   

13.
展读马国亮先生在九旬高龄撰写的回忆录———《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三联书店2002年版),已是深冬时节。江南那不败的盎然绿色,并不能遮抵挡浸入骨子里的潮湿与阴冷,内心深处却被这眼前的洋洋二十余万文字和近四百幅史料性极强的图片铺陈得热烈斑斓。曾经雾锁重关的“良友内幕”,一经曾任《良友》画报第四任总编辑的本书作者揭开,20世纪20至40年代的江山如絮、烽火战乱、恩怨兴衰……纷至沓来,“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文化掌故”。在现代史学的坐标系中,《良友》画报算得上一幅可以被赋予更深层含义的函数图像。它既能…  相似文献   

14.
黄彩虹 《军事记者》2006,(12):16-16
用文字寻找传奇,用镜头着力发现。解放军画报编辑部集一年之功,策划实施记者重走长征路“红色之旅”,不仅组织了18个系列摄影专题报道,而且还推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刊,在军内外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从去年10月开始,画报编辑部就多次召开记者、编辑专题研讨会,拟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图文报道方案。从今年1月至10月,画报开设系列连载专题栏目,选取长征路上重要的9个“红色旅游纪念地”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特色的重点报道,每期以6—8个页码的版面集中报道一个纪念地,以形成分量重、内容新、图文美、形式活的纪念性报道规…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我国最早的画报的不同记载关于我国最早的画报的记载,在报学史上一直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点石斋画报》。较早的是1927年戈公振所著的《中国报学史》中说:“石印既行,始有绘画时事者,如《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书画谱报》等是”。1931年萨空了在所著《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中说:“中国之画报始祖,说者皆谓上海《点石斋画报》、  相似文献   

16.
朱灿飞 《青年记者》2008,(10):97-9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画报”蔚然成风。1926年面世的《北洋画报》,应北方画报完全缺乏之运而生。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对《北洋画报》作综合分析,既是重读历史,感受时代特色,同时,今人也可以从中获取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画报是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兴起的一种期刊,在现代传媒中有一定位置。现代传媒所关心的基本目标是最终的传播或宣传效果,这就需要画报中多种传播手段的有效配置与合作。画报在其形式上,是以摄影为主体,但在实质上追求“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思想,也就是追求画报...  相似文献   

18.
项玫 《新闻记者》2005,(2):40-42
不久前的戛纳电影节上,DV电影的活色生香激起了普通人“人人可做大导演”的梦想。而对于画报编辑来说,当一名“导演”,则不仅仅是梦想。更是一种自我要求了。在一般报纸或杂志类媒体当中,图片往往是作为补充说明的作用而存在,画报则不同。由于画报“以图片解说新闻”的特性。图片在画报版面中往往起到了独立叙事的作用,可以说是记录新闻事件的主角。因此,画报的图片。无论在编辑手法还是摄影角度上。都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一、编辑工作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画报是一种以视觉形象和文字相结合而达到宣传、教育、陶冶性情目的的刊物。翻开画报来看,图片总是占有大部分的版面。但这些图片,已经不是孤立、割裂的个别,而是密切关联的有机整体。这种关联是怎样实现的呢?一是靠稿件的说明文字,二是靠图片内容有逻辑性的组织。换一种说法,就是靠贯穿全稿的主题思想和相应的艺术表现。如果说和社会、读者见面的画报是一个浑然一体的精美产品,那么,编辑工作就是使它最后定型、最后完成的一道工序。由于画报的自身特点,画报编辑的劳动比起一般以文字为主的报刊编辑的劳动来,更有其独特之点和复杂性。他们不但要运用抽象思维以求得思想内容的准确、严密、深刻,还要运用形象思维求得艺术表现(包括文字)的新颖、和谐、优美;而且前者和后者还有一个必须相互适合、相互统一的问题。为此,画报编辑往往要面对大量的图片、文字做出多种多样的构想、设计;经过反复的权衡、比较、调整,选取一个最佳方案,再经过精雕细琢的  相似文献   

20.
今年,<人民画报>迎来了"毛泽东同志题写刊名60周年暨<人民画报>创刊60周年"纪念.<人民画报>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作为"中国国家画报",60年来,<人民画报>与新中国一路同行,肩负起报道中国与国际传播的使命,持续不断地用真实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成为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的生动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