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四部纪传体史书的合称。早在汉代,刘知几撰《史通·自叙》叙其少时,“读《左传》、《史》、《汉》(兼插前后《汉书》)、《三国志》,迄皇家实录”,四史并列举之;宋代苏洵《嘉祐集》云,唐代史才“宜有如丘明、迁、固辈,而卒无一人可与范晔、陈寿比肩”,四史的撰者也齐名并称。但唐宋统治者与学人普遍重视《史记》、《汉书》和《后汉书》,科举考试特设“三史科”,故时有“三史”之称。至于“四史”之称起于何时,向为学术界所忽略。当今出版的《辞  相似文献   

2.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3.
《史记》之名,非迁书原名也。其见于《汉书》者,《艺文志》述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杨恽传》谓之《大史公记》,应劭《风俗通》(卷一、卷六)同。《宣元六王传》谓之《太史公书》,斑彪《略论》、王充《论衡》同。而《风俗通》(卷二)时或称《太史记》。是知两汉时并未有名迁书为《史记》者。本书中“史记”之名凡。八见:(一)  相似文献   

4.
晋陈寿《三国志》是重要史书,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部,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南朝宋代裴松之为之作注,博引群书,保存了大量《三国志》所未收的史料。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著名佳作,被称为第一才子书。两书一是正史,一是小说,成书相距一千多年。有了这两部书,三国故事遂深入社会,流传不断。  相似文献   

5.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封建正史的又一部名著,“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尽忠孝”、“润色鸿业”是班固创作《汉书》的指导精神,《汉书》成了帝王将相的家谱,“实录”精神远不及《史记》。虽然如此,但《汉书》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是作了一些较为客观的反映,对《史记》的实录精神还是有所继承的。  相似文献   

6.
《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比较三题游翔关键词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比较《史记·平准书》是中国古代史著中第一篇经济史篇,《汉书·食货志》承袭《史记·平准书》而来。本文拟就两者的范畴界定、撰述旨趣以及各自所蕴含的经济史识作一比较,故名曰:《〈...  相似文献   

7.
<正>《汉书》又称《前汉书》,“二十四史”之一。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彪为《史记》作续,但壮志未酬,抱憾离世。儿子班固继承父志,前后历时20余年,使《汉书》初具规模。班固去世后,班固之妹班昭补写了《汉书》中的八表,而《汉书》天文志则由班昭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学巨著,在体例上,《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脍炙人口的篇章,是司马迁写入述史的传神之作,被誉为《史记》文学的精品,在教学上既要张扬其写人述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成就,也要尊重历史事实不改其正史本色,教学时不可重文轻史。  相似文献   

9.
郭林 《文教资料》2012,(26):141-143
《史记》三家注中,各家多称引《汉书》,其条数之多已不可详记之。所言或直引,或意引,或直云《汉书》,或以篇名称之,或省称之,亦或不云出处。所言内容或列异文,或释史文,或辨正误,或考证史实,难以统而理之。然其中亦多裨益于校史者,今笔者仅以三家注中直言《汉书》者,刺取数条,略加考校,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知识网站     
与“三”相关的文化常识 三友: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三史”。 杜甫“三吏”:《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 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三舍:古代计程单位,一舍三十里。 三教:指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11.
昔司马迁作《史记·河渠书》,班固撰《汉书·地理志》,嗣后历朝正史,多具地理篇。其或缺载,后之学者往往为之补苴。太平天国作为一朝政权,前此无志。我国治太平天国史者众,其著述文章之丰在近代史研究中亦为最,但尚无人从事于地理志的研究。今读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太平天国史丛书”之一——《太平  相似文献   

12.
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唐前习称三史,一度作为取士主要科目,后来加上三国志,便称四史.历来都被认为"亚于六经"的经典性著作.由于这些史书大都成于私人之手,多少避去当时统治阶级的干涉,所以都还含有一定程度的人民性,特别是史记和汉书,一是纪传体正史"通古为书"的创始,一是纪传体正史中"断代为书"的典型,后汉集众"书"之长,史法尤备,三国志得裴注而义据深通,确是研究古代文史学的唯一基本读物.这几部书对于秦汉前后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相当详尽的记载,同时所涉及的史事范围,波澜壮阔,对于历史人物的雕塑,非常生动,文字遒劲,笔触鲜明,在传记文学上,尤富巨大价值.但从晋后公家设局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史记》《汉书》过程中,颇感其记述及注释有可疑之处.今摘取其中三例,求证于方家:梁玉绳关于《史记》《汉书》所载张良卒年皆误的说法并无根据,实则二书皆存正确之可能;公孙弘年寿及生年《史记》《汉书》所载相异,是历法中并本、除本的区别;《史记》所载汉武帝元光年号非司马迁本记,应为后人所追记.  相似文献   

14.
东汉班固作《汉书》,其中78篇沿用《史记》原有篇目,虽然在原有文句的基础上作了剪裁删削,但仍然保留了大量可用于比勘的异文材料。这些异文材料是研究《史记》版本、校勘、史实出入的较有价值的材料,并可由此上窥《史记》《汉书》古本之貌。《史记》《汉书》对校是《史记》校勘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运用他校与本校的方法对《史记》《汉书》九处异文进行校勘发现,《汉书》的确能对《史记》起到订正作用,同时也可以发现《汉书》的校勘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汉书》所述高后所诈称惠帝子,有脉络不清之处,时间亦有错讹,遂致《汉书人名索引》有关人名亦生失误。兹参《史记》作一 理,不避钉 之嫌,希求小补于史云尔。史料皆于括号中注中华书局点校本卷数及页码,以/号区分卷与页,两书省称《史》《汉》。少帝(有二人) 孝惠皇后亡子,后宫美人有男,太后使皇后名之,而杀其母。惠帝崩,嗣子立,为少帝。高后四年夏,少帝乃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太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壮即为所为。”太后闻而患之,恐其作乱,乃幽之永巷,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见。太后下诏废之,遂幽死(《史》9/40…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古籍浩如烟海。在浩繁的古籍中,“二十四史”是一部珍贵的历史巨著。在封建社会里,“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隋书·经籍志》说;继《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之后,“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第一次出现了“正史”这个名称。后来,当清朝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之后,“正史”的说法,就被“二十四史”所专用,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尊崇地位。“正史”除《史记》等少数几种外,都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组织有关人员修撰的。  相似文献   

17.
纪传体史书是我国古代史籍的一种重要体例,它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述史事。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了第一部完整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从唐代开始,纪传体史书多数由封建朝廷组织撰写。各时代编辑的纪传体史书颇多,其中常用的有二十六部,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上述纪传体史书历来称之为“正史”(《清史稿》除外),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即指这一系统。其中《史记》是通史,《汉书》开始为断代史。纪传体的体例,《史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大部,《汉书》改书为志,改世家为列传,成纪、传、表、志四部分;尔后的断代史(或是几个皇朝的  相似文献   

18.
一、司马迁与班固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比较司马迁与班固同为我国汉代的良史,司马迁在西汉,以《史记》开史学之先,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班固在东汉,他本《史记》之体例,以《汉书》开断代史之先.所以后世以"史班"或"班马"并称.他们二人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毛泽东同志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研究二人的经济思想,对于弄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廿二史考异》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一。它考订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等二十二部所谓的“正史”。从目录上看,还有《续汉书》,系从《后汉书》中析出。作者钱大听,是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音韵学家金石学家。字晓征,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称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雍正六年(1782年)生,嘉庆九年(1804年)卒。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岁)中秀才。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六岁)召试举人,授内阁中书。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九岁)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历编修,(扌瞿)右春坊右  相似文献   

20.
二十五史是我国史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就体裁而言,这种史书中,既有纪传,又有表谱书志。然而,二十五史中,表志齐备者,惟《史记》(称书不称志)、《汉书》、《新唐书》、《宋史》、《辽史》、《会史》、《元史》、《新元史》、《明史》九种;有志无表者,则有《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魏书》、《隋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称考不称志)九种;其余《三国志》、《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等七种则表志俱无。此无表无志之七种与无表有志之九种,不能称为完备,即以表志俱全者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