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晚明文学社群对此期文学复古思潮的兴盛特别是对文坛文风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崇祯二年复社联盟吸纳竟陵派加盟其中,崇祯四年至崇祯五年几社文人编选《几社壬申合稿》,以及崇祯六年社盟诸子评点谭元春作品成为此期文坛向复古醇雅文风转变的重要契机。复社联盟此次群体文学活动,少不了社友间的声气之援。但这仅为一种表象。即使复社联盟文人群体评点谭氏作品是为竟陵派鼓吹,但也并非出于社盟诸子真心,而是借此宣扬复社联盟的复古思想。  相似文献   

2.
征集与出版社稿是晚明文学社群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对文学具有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社群为文人从事文学活动提供了交流平台,成为社群文人相互交流的媒介;社稿刊载社群文人作品,成为社群文人竞相阅读的对象。文学社群既以社集汇文,又以社稿慧人,从而扩大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一体化,其影响力甚至波及"海外"。大规模的社稿社集交流活动,促进了读者身份的转变,扩大了阅读群体。文学社群对文学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而言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晚明以降,党争频仍,国危时艰,性灵文学的革新已走到了尽头。以复社为首的政治性文社继承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想,重树复古大旗。然此复古已非彼复古,以文社为依托,尊经为复古的根柢,力救斯文之弊,一归大雅。这种新变的根本原因乃在于面临末世衰变,经世致用的思想作用于文学上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文社的兴起是明代末年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明万历中叶八股时文的成熟定型,使得以研讨时文为目的的文社开始出现;明末政治的黑暗,以及心学末流的空疏促使文社成为思想家宣传实学思想的阵地,文社之兴既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又是明清之际实学思潮推动的结果.明末文社的兴起带来了明代第三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形成明代末年以社团成员的文学创作为特点的社团文学.  相似文献   

5.
方以智在晚明文坛享有较高声誉,曾“主盟复社”。就具体情况而言,他仅在崇祯六年癸酉(1633)与杨龙友一起主盟国门广业社第二次大会。对此深入研究发现,国门广业社是三年一次大比之年参加乡试的部分复社成员在金陵举行的以举业为目的文学雅集活动,是复社社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6.
晚明小品文繁盛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品文发展至晚明而趋于极盛,实乃明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小品文自身诸多内在的因素。明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变革是小品文繁盛的根本原因;晚明声势浩大的文学解放思潮是小品文走向辉煌的前提;人们对明中叶以来文学复古思潮沉闷局面的普遍厌弃和反拨,则是晚明小品勃兴的直接导因;同时,晚明小品文的空前繁荣,也是小品文体自身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文章比较了云间派与竟陵派、唐宋派、娄东派及虞山派文学思想的异同,认为复古主张与性灵思潮在明末文学中有合流的趋势。云间派的兴起正反映了这一趋势,不能因为他们主张文学复古,就简单视之为是对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反动。  相似文献   

8.
以张采为中心来探究复社诗学活动和晚明诗学思潮的关系:“诗文之会与诗坛风尚”纵向考察“社团诗歌”在应社、“燕台十子盟”、临川“诗社”、选编《几社壬申合稿》、评点《新刻谭友夏合集》等五个阶段近十五年的演变发展脉络;“《知畏堂诗存》案例分析”则从横向角度对“社团诗歌”的文学史价值、创作盛况、创作群体的构成形态、地域分布等情形作了全面挖掘和梳理.最后得出结论:复社诗学活动是链接“社团诗歌”多种创作因素的纽带,引发和激励了晚明大规模的“社团诗歌”运动.  相似文献   

9.
作为明末主秉文坛的复社"二张"之一,张采叙事散文的特点于思想内容上,一扫王阳明以来的文坛纷纭,恪守明经倡学,回归程朱理学范畴;在叙事技巧上,善于将人物置身于特别的场景中凸显人物性格,善于营造静穆朴实的文风。作为张采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文体,"传状"文无疑是洞见复社文学复古运动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晚清文坛的开端,嘉道时期的文人结社逐渐增多,成为文坛重要的文学现象。道光时期文社数量是嘉庆时期的两倍多,反映了随着时代风云的突变而文学群体运动的加快。嘉道文人结社主要分布在江浙、京师、广东、福建,为晚清文坛的地域板块建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晚清文坛整体地域格局的形成与嘉道时期文人结社的地理分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复社作为晚明文社,创建于崇祯初年,以"兴复古学"为号召,原为以"奖进后学"为目标的学术性团体,但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其活动不再局限于科举考试的游学和相互砥砺,而是通过讥讽时事、臧否人物表达政治诉求,并联合士绅影响地方政治,直接涉入朝政,影响晚明政局。  相似文献   

12.
复社作为晚明文社,创建于崇祯初年,以“兴复古学”为号召,原为以“奖进后学”为目标的学术性团体,但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其活动不再局限于科举考试的游学和相互砥砺,而是通过讥讽时事、臧否人物表达政治诉求,并联合士绅影响地方政治,直接涉入朝政,影响晚明政局。  相似文献   

13.
“唐宋派”与“后七子”(秦汉派)是由明代中叶复古思潮向晚明性灵思潮过渡阶段的两个文学流派,两派在人文精神上存在着相通之处:尊情反理;在文学主张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人文精神的一致性,促成两派走向互容,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14.
东林党与复社是相继崛起的士大夫群体,对于晚明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二者在人员构成上师传衣钵;政治活动上声气相求;政治理想上志同道合;学术观念上一脉相承,是对于晚明政坛党社一体化格局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5.
晚明小品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小品代表了明代中叶崛起的人本主义思潮。其突出表现是个性解放和对自由的追求。晚明小品突破传统散文“微言大义”模式 ,把主题引向人的日常生活 ,注重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方式。晚明小品为后来的文学变革注入了本土文化的基因 ,成为近代以后个性解放思潮的先驱。  相似文献   

16.
文人结社现象贯穿有明以来近三百年历史,晚明文人结社的数量和规模均为史前所罕见,构成士子人生、文学、政治生活、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本文拟就晚明文人社团经费来源进行研究,其中以复社为代表进行集中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关于《绿牡丹》传奇的形成与思想主旨,目前学界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弟弟温育仁未能加入复社而托名吴炳撰写《绿牡丹》传奇讽刺,也有学者认为这部传奇非温育仁讽刺复社作,也非温育仁托吴炳作,创作于明万历四十四年。《绿牡丹》传奇是当时科举文人结社的真实反映,带有剧作者故意讽刺之意图,可以三个方面作为佐证:《绿牡丹》创作于无地无社的明代末年,并与一场科举弊案相关;文社宗旨"以文会友"与品评社艺的社集活动在剧中得以展现;社集舞弊,选文刻稿等科举文社活动内幕在剧中亦有揭露。明末科举文社的兴盛对戏曲创作的影响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社集活动促进了戏曲小说的繁盛、文学家结社运动对戏曲小说的推动作用等,这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绿牡丹》传奇正是科举文社兴盛的必然产物,既有真实性,又有讽刺性,以上三点即为佐证。  相似文献   

18.
论清初三大儒对明七子复古之风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叶以后前后七子相继倡导的文学复古运动,把文学创作引向了歧途。清初三大儒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站在总结明王朝灭亡教训的历史高度,以转变一代学风为己任,怀着文学传统存亡继绝的危机意识和正本清源、完善传统的文学使命感,遵循文学创作的发展规律,针对文坛现状,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在客观评价前后七子诗文创作的同时,分别从不同视角批判了那种脱离现实、阻碍文学发展的复古思潮和模拟之风,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创作原则和诗文创作要独出己意、具有真情实感和个人风格的文学主张,这对清初文化思潮的转换与对接,尤其是对诗歌创作的“中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阮大铖在明末政坛、诗坛和剧坛上都有一定影响。受当时文人结社之风的影响,他曾组织或参加过一些结社。其中海门社和群社是文学性的诗社,中江社是举业性的文社,咸社则是宗教性的禅社。  相似文献   

20.
艾南英因时文房选与江左文人发生争论,成为晚明文坛的一段公案.因张溥等的离间策略,艾氏与张自烈就编选时文展开争辩,并认为张自烈的《国朝今文辩》大量抄袭自己编选的《今文定》、《今文待》.有证据表明,张自烈编选时文之举受到了江左文人的唆使,论争实际是艾南英与江左文人矛盾的延续.艾南英强调以江右古文传统改造时文,而张自烈编选时文“重经”,与江左重秦汉的文学主张接近.二人论争是地域文学传统之争在时文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